霍光的悲哀: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中国皇帝大都有个通病:善搞国事,不善搞家事。其实不单皇帝如此,名臣也一样。西汉名臣霍光,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提起此人,或许你不熟,可一提起此人的哥哥,你都会觉得很给力,那就是著名军事家骠骑将军霍去病,堪称“匈奴克星”。

最早,霍光跟随哥哥霍去病来到都城,从郎官做起,而后逐渐升官,终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在宫禁供职的二十多年中,霍光行事一向小心谨慎,没出过任何差错,由此,深得汉武帝信任。

晚年的汉武帝,和历史上许多皇帝一样,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很是头痛。他曾送一幅周公负扆图给霍光欣赏,意思是让霍光像周朝的周公辅佐少主一样,辅佐将来的小皇帝。

霍光的悲哀: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汉武帝受了风寒病倒卧榻时,召霍光来见。霍光忧心忡忡,问汉武帝,陛下倘有不测,立何人为嗣?汉武帝说,我已决定立少子弗陵为太子,你就做汉朝的周公吧。

霍光有些惶恐,谦让推辞。而汉武帝心意已定,留下五个顾命大臣辅政,翌日便驾崩于五柞宫。

这五个顾命大臣,霍光是领衔的主角,任大司马大将军,另外四人,分别是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

霍光手握大权后,作风相当正派,不徇私情。就在他主持朝政后不久,顾命大臣金日磾染病身亡,留下两个儿子,年纪尚幼,被汉昭帝刘弗陵召入宫中,一同起卧游玩,感情十分融洽。其中一个,承袭了父亲金日磾的爵位,汉昭帝还想把另一个也封为侯爵。霍光不同意,说这事没有先例,不能多吃多占。

汉昭帝说,封不封侯,还不就凭你我一句话。言下之意是,你干吗那么较真啊?

谁知霍光板起脸道,高祖曾经说过,没有功的人不能封侯!

这一言,吓得汉昭帝不敢出声了。

霍光的正直可见一斑。这样一个正直的好干部,当是朝廷的极品人才,可越正直越容易得罪人,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汉昭帝12岁的时候,上官桀想把自己年仅6岁的孙女送进宫,希望她成为皇后。此时,上官桀和霍光已结成亲家,自己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想必霍光是不会阻拦的。孰料霍光一口回绝,他认为孩子太小,不宜入宫。

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也就是霍光的女婿上官安,对此极为愤懑。同是顾命大臣,却每件事都要受霍光的管辖制约,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于是,这父子二人广结宫廷大臣,想除掉霍光。

原本是亲家间的矛盾,转眼就上升为政治斗争。更要命的是,想要干掉霍光的人,不单是上官桀父子,还有没当上皇帝的燕王刘旦,多次失职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他们都对霍光心怀怨恨。

于是,上官桀和桑弘羊秘密商议,以刘旦的名义,上书弹劾霍光,说霍光外出校阅御林军时竟然模拟天子出游仪式,擅自调动幕府校尉,恐有不正常的举动。

霍光听说有人弹劾自己,有些恐慌,翌日上朝也不敢进去,只在殿西画着周公辅成王图的屋子里独坐。汉昭帝不见霍光上朝,便派人宣他进殿。霍光跪地免冠谢罪。

谁知汉昭帝说,我知道你没罪,你到广明校阅御林军,往返才十多天,燕王刘旦怎能得知,又怎能写奏疏送来?何况,你若有不臣之心,又何必调遣校尉?这分明是有人想陷害你,假造此书,我虽年少,却不至于如此愚昧。

汉昭帝这番话,让霍光和群臣惊服。

霍光的悲哀: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既然是造假,便要调查。汉昭帝下令捉拿上书之人,一查就查到了桑弘羊。桑弘羊闻讯后,逃到上官桀家里躲避。上官桀忙派内臣到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勃然大怒说,大将军是当今的忠臣,先帝嘱咐他辅佐我,如有人再敢妄说是非,立即处斩!

打这儿以后,汉昭帝只亲近霍光,不搭理上官桀。上官桀既忧虑又愤怒,情急之下竟和儿子上官安商议,想联络燕王刘旦,刺杀霍光,废掉汉昭帝。

上官桀承诺,废掉汉昭帝后,便扶持刘旦为帝。刘旦很高兴,当即答应和上官桀达成协议,双方准备事成之后共享荣华富贵。主意打定,上官桀请霍光喝酒,预谋在席间刺死霍光。

上官父子自以为得计,很有些得意忘形,但保密工作没做好,消息泄露出来,辗转传到霍光耳朵里。于是,霍光把上官父子诱入宫中斩杀,又拿住桑弘羊,立即处死,其余党徒也一并逮捕。

燕王刘旦得知后自缢而死。也许他感到后悔,但无济于事。人生就是如此,没有彩排的机会,每时每刻都在现场直播。

转眼汉昭帝到了18岁,举行冠礼。可就在举行冠礼后的第三年,汉昭帝病死,年仅21岁,没有后嗣,立君成了大问题。

大权在握的霍光,不愿立汉昭帝的哥哥广陵王为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广陵王年纪大了,立为皇帝后不好控制。思来想去,霍光决定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殊不知刘贺是个荒淫无度的大玩家,喜好女色,喜欢打猎,半日之内能骑马奔驰300里。他即位后,十分荒唐,不理朝政,只和一帮狐朋狗友打猎游乐,并在沿途搜捕妇女。朝野上下非常忧虑。

霍光既恨又悔,他知道,自己扶立刘贺为帝,实在是一个脑残的举措。他多次劝谏刘贺,无效。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废黜刘贺。

在朝会上,霍光突然发难,借皇后的名义,历数刘贺的罪状,削去刘贺的王号,另给食邑2000户,仍让其居住昌邑。而刘贺的那帮狐朋狗友,全被斩首。

刘贺被废,立君又成了难题。此时,有人提出,只有立汉武帝之孙刘病已为帝。众所周知,刘病已早已流落在民间。霍光亲自到民间寻找刘病已,迎立其为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很多人都打算让霍光的小女儿做皇后,可宣帝不同意,因为他流落民间之时,有一位贫贱的结发妻子许氏。因此,他立了许氏为后,欲封许氏的父亲为侯。霍光却不同意,因为许氏的父亲曾经受过宫刑,不能违例封侯。

汉宣帝抗争不过霍光,只好忍气吞声。

霍光的悲哀: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两年后,霍光对这个皇帝很放心,便提出退休。然而,人退了,权没退,因为此时霍光的家族已经在朝廷形成盘踞之势。霍家还有一个心狠手辣女人,她就是霍光的继室霍显。霍显原来只是霍光女儿的一个婢女,由于美貌,博得霍光的欢心,在霍光的老婆死后,她为霍光生了几个子女,便升为继室。

从丫鬟到名臣夫人,走到了这一步,野心就更大了。霍显想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便处心积虑地谋害许皇后。此时,恰逢许皇后分娩,身体不适。汉宣帝召女医官进宫服侍,霍显趁机买通了女医官淳于衍。

淳于衍进宫后,依计行事,把符子掺入调理身体的药丸中,给许皇后服用。符子是一味性热的药,产后身体虚弱的许皇后,服用了此药,虚热上升,很快一命呜呼。

许皇后丧命,汉宣帝悲愤,要处罚所有医官,霍显怕事情败露,便求助于霍光。霍光得知这件事后十分害怕,但事已至此,他只好跑去游说宣帝,让他释放了所有的医官。

为了保守这个秘密,霍显给了淳于衍一大笔封口费,才没让此事败露。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之后,民间便有了霍家毒害许皇后的传闻。

不久,霍显的女儿入宫,当了皇后。霍显如愿以偿,霍光却在不久后寿终正寝。他一死,霍氏家族的末日便到了。这是注定的,因为在生前,霍光没有做出任何的善后措施,也就是说,对于家事,他根本没有一个妥善的安排。

对于霍氏家族来说,毒死许皇后是一个祸根;其次,二十多年来,霍光执掌朝政结怨众多,其子孙又多是轻狂之徒,他们盘踞朝廷,势力太大,难免不遭到忌妒;最关键的是,霍显也罢,霍光的后人也罢,在霍光死后完全不知收敛。

霍光死后,汉宣帝想立许皇后所生的儿子刘爽为太子。霍显得知后,竟然交了一包毒药给女儿,让女儿找机会毒死太子。可是,汉宣帝很小心,他派人对太子进行了全天候的周密保护,所有食物都要先由专人品尝后才进献给太子。许皇后的死早已给汉宣帝提了个醒,他不得不防备。

没有机会下手,霍皇后又急又恨,常常咒骂太子,脸上也藏不住事,见到太子就摆出一副不悦的神情,这更加让汉宣帝心中不安。

想想霍家,一门三侯,还不满足。太夫人霍显,无视礼法,纸醉金迷,还与奴仆冯殷私通,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坏,一时间甚嚣尘上,沸沸扬扬,搞得妇孺皆知,朝中很多人上书弹劾。宣帝想借此惩治霍家,可又怕霍家势力太大。他很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击垮霍家,只能逐步削减他们的势力。首先,得撤去霍禹等人的兵权。

此时,弹劾霍家的人越来越多,霍家也感到大势不好。霍云、霍山等人便去找霍显想办法,霍显把对太子下毒的事告诉了霍云等人。一帮人吓坏了,聚在一起商议,认为眼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联合霍氏家族的全部人员,一同起事,废黜汉宣帝。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

很明显,这就是谋反。谋反当然是非常秘密的,可是,隔墙有耳,霍显等人的秘密商议被人偷听去了。偷听的人想富贵,便将霍家谋反之事悄悄告诉了汉宣帝。

霍光的悲哀: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汉宣帝当即下令捉拿霍家的谋反之徒,意外的是,这道命令刚发出,汉宣帝又立刻中止了。此时,霍家也知道事情败露,十分慌张,急忙奔走联络众多亲戚,准备一同起事。那些亲戚不想谋反也不行,事已至此,不谋反,只能坐以待毙;谋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霍氏家族决定赌一把。

可奇怪的是,汉宣帝却没有动静了。然而,没有动静就是最大的动静。汉宣帝中止捉拿霍家人,是因为证据不足,贸然下令逮捕,恐怕遭来非议。他打算一步步进行,等霍家的行为暴露得充分一点,再重拳出击,一网打尽。

果然,霍家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臭。时机终于成熟,汉宣帝立即派兵剿灭霍氏家族。凡霍氏宗族亲戚,一概逮捕。事发后,霍云、霍山服毒自尽,霍显、霍禹被处以腰斩,其他霍氏的亲眷也被悉数处死。

霍光一生,治国还算有方。虽然不能说像周公辅政那样,凡事做到尽善尽美,但起码也是尽职尽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然而,他秉公处理政事时,对涉及个人的家事却有许多处理不当之处。那么,霍光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在历史上,忠和奸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忠,便是全心全意为国家社稷着想,从这一点上讲,霍光当算忠臣;可是他又大权独揽,超越了人臣之礼,实在是大奸有余。

对于霍光来说,周公辅政只是一个传说,一种理想的境界,到了具体操作时,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霍光能基本做到秉公治朝治国,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他的悲哀在于只善谋国,不善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