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一出好戏》与虹鳟鱼变三文鱼,其实就是2+2不再等于4了

《一出好戏》非常有趣,有趣的点在于它的寓言性,能够把现实解释得很透彻。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一个新标准,把之前大家嘲讽虹鳟鱼列入了三文鱼范畴。从此,这些国产假冒的三文鱼有了官方的合法身份,堂而皇之进入日料餐桌。

我当时都惊了!你知不知道真的是惊了!什么时候考试的学生都可以自己给自己评分了?

黄渤的《一出好戏》与虹鳟鱼变三文鱼,其实就是2+2不再等于4了

这则新闻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但当时没引起什么讨论,可能在你我这样的寻常百姓眼里,大家早就默认自己吃的不是三文鱼了,就好像我们在拼多多上买东西就默认自己买到是山寨货一样。给虹鳟鱼一个身份也不能改变它的寄生虫含量和口感,总之不那么重要。毕竟你可以指鹿为马,总不能点石成金吧?

关于定义名字这件事,老祖宗们早就给过说法了。现在看来老祖宗们是比我们现在要讲究的多的....

邓析写了本《刑名》的书,提出“按实定名”、“循名责实”。说到这可能很多小伙伴,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简单的很,意思就是说啊,先是这个东西,才能定这个名;如果某件东西定了一个名字,你还得反证,到底符不符合这个东西,不能“名不副实”孔子也要求以名正实,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老祖宗们还是比我们更注重这个名字的,可是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哪了?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现在看来千千万的吃货说了肯定不算,发这个文件的某个部门、协会也许在胡说,但你还别较真,它真的就算数。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出好戏》的寓言性了,看过影片的小伙伴们应该记得这个片段的。

黄渤的《一出好戏》与虹鳟鱼变三文鱼,其实就是2+2不再等于4了

黄渤给电影设置了一个情景:一群流落到荒岛的人,然后与外界失联。这怎么办?所以大家就开开心心的过上了原始人的生活。

他们采摘果子、捕鱼、打水,进入了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

其中以于和伟为首的一帮人,找到了好东西。一艘破破烂烂的沉船,重点是在沉船里面,大家发现了岛上稀缺的物资——食品+酒还有生产工具。这些东西在特定的荒岛情境下,那就显得格外珍贵了!随着大家手上的资源不一样,你想要他手里的酒。他想要你手里的水果。这样的矛盾就产生了,所以必须要有交易!于和伟摸出两幅扑克牌。他说,全岛就这两幅牌,大家按照自己手中的资源核定应该拥有什么牌,想获得别人的东西,拿牌来交换。

这块就厉害了啊!懂行的大佬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货币起源啊!经济学家说:交换是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充当介质的一般等价物。

这个时候喜欢学习思考的同学会问,为什么是扑克牌充当货币而不是其它东西呢?因为于和伟扮演的这位张总,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

在这个封闭空间里,拥有资源优势就相当于拥有绝对的国家强制力。他说扑克牌是货币,那他就是!你不承认?没关系,你买不到我手里的资源。

国家定义货币,这很重要。货币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基础,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的根据!举一反三你就会发现,其实不止是货币,所有的定义都是和生活相关的,国家有很大一部分管理是通过定义来完成的,每一个被定义新词的出现,都代表着一些新的举措,而这些新词背后的概念,可能是很陈旧的。

黄渤的《一出好戏》与虹鳟鱼变三文鱼,其实就是2+2不再等于4了

去库存这个词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什么是库存,就是卖不出去的楼。为什么要去库存?因为库存久了,市场规律作用起来,房价就会下跌。影响房企资金周转、楼市稳定、社会稳定。所以说去库存的目的还是托楼价,为啥要换一个说法呢?去库存跟托楼价这两个词自己感觉一下。

类似的老词新说还有很多,比如同比降低改叫负增长,大规模失业叫下岗,行业监管不力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直接一句“暴雷”就搞定了,似乎那个雷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新词的定义史,就是们解释不通的时候一种语义突围。

古人曾经就传出过指鹿为马。

说到这里,是不是就有人能发现问题了?这就说明了定义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人仔细琢磨这个问题,那你就是权威,指哪打哪没毛病的。

在电影《一出好戏》中,岛上的人们按照张总的规则完成基本经济运行,后来他们发现不对劲:这我TM手里怎么有四张红桃k?不是说只有两幅牌吗?

张艺兴饰演的工科男就去质问张总。张总的回答是:都什么时候了,现在岛上物资那么多,两副牌怎么可能够用?

得,滥发货币玩通货膨胀,摊薄了大家手中牌的价值,相当于让所有人交税。对此,张总的回答是:规则是我定的,你们跟我怎么玩?!

确定规则,定义名词,这是最根本的权力。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说: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只要有这个自由,二加二等于几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把稳定房价叫去库存,把超发货币叫增强流动性,把虹鳟鱼叫成三文鱼——而你们别说质疑,手中恐怕连一张红桃三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