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大"與"小"——我的第一性原理

最近回覆了不少網友關於職場的困惑和問題。雖然問題各種各樣,但其實源頭都相似:

兩難困境,如何選擇?

說白了,回答這一類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區分和權衡好與壞,是與非,輕與重、對與錯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完全一致的答案,只能是“看情況”。但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如何做判斷,需要有一個第一性原理。很幸運,我找到了我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現代物理學的宏微觀世界觀的不同區分大與小,是我整個價值體系的第一性原理,是我看待衡量一切事物的邏輯起點。

下面我完整描述一下這個邏輯起點的定義:

1、宏觀的(大的):有規律的、可預測的、可計算的、可衡量的、可控的、可看到全貌的;

2、微觀的(小的):不確定的、只能用概率描述的、不可測量的(或一測量就發生變化的),不可控的、只能看到局部的。

3、大的和小的共存,大的包含小的,大的由小的組成、構成或形成。

4、大的性質和小的性質無法相互轉化。

懂一點量子物理學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雖然小的事物運動的變化會使大的事物的形態、樣貌、功能發生變化,但大的性質依然遵循大的性質,小的性質依然遵循小的性質。二者是絕對區分開的,不存在量變到質變的情況,也不存在以小見大(或以大見小)的情況。量變到質變無論變化多大,也只會是在大的(或小的)範疇裡發生變化。哪怕窮盡大的(或小的)所有知識,也不可能據此判斷小的(或大的)如何運動。

宏觀的水,由微觀粒子(分子原子質子電子中子夸克弦)組成。這些微觀粒子相互之間的結構、震動頻率發生變化,宏觀上體現在溫度的變化,固液氣狀態的變化上。但水還是遵從經典世界的物理規律,組成它的微觀粒子還是遵從量子力學的物理規律。即便使水發生化學反應變成氫、氧,那麼氫氧也依然遵從經典世界的物理規律,組成氫氧的微觀粒子依然遵從量子力學的物理規律。更極端點,就算溫度再高,高到使水完全變成等離子體,那也只能說水、氫、氧等宏觀物質消失了,不能說宏觀的性質變成了微觀的性質。

也許有人會問,你的世界觀是否太絕對了。不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嗎?

沒錯,我的第一性原理是絕對的,大的和小的其性質是有絕對清晰的區分且不能相互轉化的。而相對只發生在大或小內部。像不像一個太極圖,黑與白涇渭分明,但在黑、白內部,又各自有一個反過來的小圓點。正是因為這種涇渭分明,才能成為邏輯的起點,不然這個第一性原理的根基就是左右搖晃的。


區分

因為一切邏輯的原初起點就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就如同幾何學建立在平行公理等幾個最簡單的公理上,傳統經濟學建立在理性經濟人假說上一樣。

我也不理解組成宏觀世界的微觀粒子的運動方式為何會如此不同(或許遙遠的未來有人會在更高維的宇宙中知道答案),但客觀世界就是如此,現存的物理實驗證實如此,我們也只能接受它。

現代的人們,無往不在焦慮、猶豫、彷徨、迷茫、無助、不知道方向等情緒之中。究其原因,我想根源可能要從我們從小根植於心中的思維方式去尋找:萬事無絕對、否極泰來、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辯證的看問題等。雖然好處是讓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時能想得更多,但往往人們的煩惱也就來源於想得太多,從而我們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做決策時,往往瞻前顧後,畏手畏腳。而這世界上,何曾有一件事是輕易能做到完全信息充分的呢?

當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並用這個第一性原理來構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時,便會發現,很多不清晰的、糾結的點,是因為在大與小、宏觀與微觀之中進行的比較,而二者性質從根本上就不同,沒有可比性。這樣一來,看待所有事情馬上分外開朗分明起來。絕對區分大小的第一性原理,給了我分辨是非對錯、適不適合的一個清晰的判斷標準。有了這樣一個鮮明的行為指南,選擇的糾結將瞬間消失。

這篇文章會不斷更新,以驗證我的第一性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