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原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臨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以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一、風本無音,皆在一心。

老子在這章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六個方面,或者說六條路徑。

我們先看第一方面: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營是什麼?這裡是指人的肉體。肉體是精神和靈魂的物質基礎,其結構複雜,從外看,有大腦、軀幹、四肢;從成分看有血液、肌肉、筋骨;從結構看有五臟六腑,七經八脈,髮膚指甲;組織嚴密,運行有序,有些像軍營一樣,故稱之為營。

魄是什麼?這裡主要講得人的精氣神,主是指與肉體相對的精神層面的狀態。古人認為人活著,一是肉體,二是精神。活著的精神就叫魄,死了的精神就叫魂。

人活著,就靠這口氣,氣息越旺盛,生命力越強大,人在魄在,我們稱之為氣魄。人死了,氣散了,魄也就散了,魄就變為了魂,魂由於沒有肉體依託,到處飄蕩,我們稱之為遊魂。

所以,活人講氣魄,死人講靈魂。我們生活中常講改造人的靈魂,細細推究,這種表述是有一些問題的,準確說應該是培養人的氣魄,使人在事非得失面前,保持一種從容淡定的人生姿態,使生命的格局更加廣闊。而靈魂是死後之精神,肉體生命消滅了,靈魂飄到哪裡都不知道,如何改造。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孔子在《繫辭傳》中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死生之狀。”

孔子認為,什麼叫活人啊?死人和活人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口氣。有這口氣浮在肉體上,你就有精氣神,你就是活人,吃飯喝酒,談天論地,飲食男女,都可以。

沒有這個精氣神,氣散了,魄就變為魂,人就變一團硬梆梆的死肉,這個時候,人世間的一切都和他沒有關係了。

殯儀館我們大家去過,送親人、送朋友最後一程,本來曾在一起歡歡笑笑,滿面紅光,肢體柔軟,而如今僵直冰冷地躺在那裡,使人心生悽然。

用一句簡單的話表達,有這個精氣神,你就是人,沒有這個精氣神,你就是鬼。

因此,老子認為“營”和“魄”必須要“抱一”,抱一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要守心,守住本心,守住初心,便可以抵擋外物的困擾,保持一顆清靜而淡定的靈魂。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如果說道家守心,講究以守為攻,以靜制動。而儒家則強調以攻為守,以動制靜,通過社會實踐和個人的閱歷參透得失,迴歸本來,明白人生大道,正所謂看透紅塵戀紅塵,出淤泥而不染。

儒家精進利生,強調人的社會價值與理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如果真正能夠實現這個理想,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格物即認識世界,認識萬物,比如生死、得失、進退、禍福、男女、權力、金錢、家國等等,把這些問題認識透了之後,才能堅定做人的信念和生命的理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夠百折不撓,百毒不侵,百誘不變。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孔子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孔子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被人貼上一個標籤,“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實,當時的人講這句話的時候,帶有半諷刺的意味,認為在以力量和利益為導向的時代,怎麼可以實現禮制的仁愛社會,這完全是愚腐的行為。

格物的問題解決不好,守心的問題就很難做到。

人都是娘生的,一聲啼哭到人世間報到,大家可以看一看,人是怎麼報到的,先說上面,小拳頭一攥就來了,老子把這個動作叫“握固”,抓得緊緊得,總怕失去什麼。

走得時候,咱們去看,到八寶山看,不管什麼樣的人,兩手一撒,歸西而去,什麼也不曾帶走,金錢、權力、金銀財寶,都是後人的。

但是,後人也不要高興,正如一首詩打油詩中所講得,“百尺杆頭望神州,前人土地後人收。後人收得莫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一切身外之物皆在輪迴之中,不過是過過手而矣。人壽高不過百年,衣食俱足,無病無災乃為大幸,此生有機會,可以生活的安逸一些,此生無機會,生活的平常一點,不可放任自我,更不必懷死後之憂,不要以為到了那個世界還需要今世這些東西。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和尚和師傅正在廟門口站著,突然一陣風吹來,廟裡有一個幡立刻高高飄揚,小和尚問師傅,這是幡在動還是風在動。師傅講,這其實是你的心在動啊。

故事雖然很簡單,萬事萬物,禍福得失,皆在一念之間,心靜則萬物皆靜,心動則萬物皆動。心不動,什麼都不會動,心動了,什麼都會動起來,這就是佛教大義。

所以,動靜源於一心,得失存於一念,就現實社會生活中大多數問題而言,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禍與福,只是認知角度不同而已,不必過於計較,當有容人之心,容事之量。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曾經一個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件趣事,他有一個朋友是個畫家,專門畫牡丹,有一次拍賣了一幅畫,差不多100萬,過了幾天,那位買畫的老闆打來電話,問能不能退了。

這位畫家感到很好奇,想問個究竟,這位老闆就如實說了,他之所以買這幅畫,因為他剛買了一個大房子,自己的夫人喜歡牡丹,所以,就重金買了這幅畫,準備掛在客廳裡,結果,夫人看後非常不高興,因為畫中有幾朵牡丹畫到邊緣只畫了一半,他夫人說這半朵牡丹就是“富貴不全”,不吉利,所以希望退掉。

畫家一聽笑了,他和這位老闆講,你回去和你的夫人說,這是我故意設計的,我之所這麼畫,其真實的含義是“富貴無邊”。

老闆一聽不說話了,說和夫人商量一下再決定。後來,就沒有下文了,再沒有說退畫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同樣是半朵牡丹,即可以理解為“富貴不全”,亦可以理解為“富貴無邊”,問題出在哪裡,全在心中。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二、固守初心,動靜等觀。

那麼緊接著,老子講了修身的第二點:“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關於這句話,後人有諸多解釋,可謂是紛繁瑣蕪雜,其說不一,最大的分歧就在這個“專”字上。有人甚至認為,“專”應該通“摶”,專氣即摶氣,摶氣就是把陰氣、陽氣,先天氣、後天氣,捏合在一起,使其變得柔順與和諧。

專在這裡就是專心的意思,是指呼吸過程中寧靜、淡定、均勻的狀態,完全是描述嬰兒睡眠狀態的真實描寫。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睡眠質量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健康。從人的一生來看,人的睡眠時間一般處於遞減狀態,新生兒一天要睡到二十個小時以上,而七八十歲的老人有時三個小時就可以了,這是人衰老的象徵。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對於成人而言,遊走於紅塵之中,面對那麼多的誘惑與是非,很難保持心性的平靜,常常是茶不思飯不想,甚至是徹夜不眠,如果人長期處於這樣一種糾結之中,要想健康就很難。

老子在這裡,借用嬰兒睡眠這種狀態,實際是告誡後人要守住初心,不為外物所動,保持一種純潔的天性。

前些年,有一位女作家寫了一本書《若人生只如初見》,銷量很好,其實,這個書名就體現了一種大道的精神。

世界上很多事情,當初次發生的時候,或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美好的,但是,一旦在一種狀態下處久了,或者瞭解加深了,當初的美好就會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

《道德經》第十章:人壽高不過百年,無病無災乃為大幸(上)

比如,在戀愛階段,每對戀人都感受很美好,甚至覺得對方完美無缺,天天在一起纏綿,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情,但是,一旦結婚了,在一起長期生活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變為鍋碗瓢盆交響曲,矛盾也就出來了,對方也不在完美,甚至懷疑當初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其實,人還是那個人,只是我們都不能保持初心了。

為了能夠保持這樣一種守初的心性,所以,送大家四句話:

一要不忘道本,守空靈之氣。要活得高尚一點,有一定的氣節。

二要不蓄剛心,守謙柔之氣。不可生害人之心,貪物之念。

三要不求害物,守中和之氣。保持寵辱不驚,動靜等觀的心態。

四要不為世故,守本初之氣。要保持靈魂的鮮活和生命的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