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3月30日,有媒体报道称,市民小王在“智联招聘”上看到一个兼职,“对方表示是类似于刷单那样的工作,但没有明确说。”

在对方一步步的“引导”下,小王先后5次向对方提供的链接打款,共刷掉自己账户中8万多元,期间支付宝客服还曾电话提醒她,其可能是遇到了诈骗。

目前,警方已立案调查,并提醒:所有涉及招聘“刷单”的都是诈骗,一律不要相信。

小王的遭遇并不是偶然事件,《证券日报》记者搜索“智联招聘 刷单”,出现了众多被骗的案例。


隐藏在兼职外衣下的骗局


记者从搜索到的信息可以发现,刷单事件早在2016年就已经出现了,但骗子们至今仍活跃在各大招聘平台上。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2020年3月13日,据兰州晨报报道,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的兰州市民李女士因闲来无事,便顺手点了一下“智联招聘”电子邮件,发现这是一封招聘兼职人员的邮件信息。

邮件称:“亲,方便帮我店铺商品写评论吗?给你20元—30元/单,轻松就能日入200元—300元。操作简单,时间自由,多劳多得”。李女士动心了。于是她加了这封邮件提供的QQ号开始“工作”。

李女士说,她的“工作”是从这家店铺网购商品,即电商业内行话“刷单”,每笔单金额8000元。然后店铺商家将这笔金额再返还给李女士,这样做可以让商家制造交易量大的假象。“我第一笔刷了8000元,商家守信用给我返了8000,我便信以为真。于是又连续刷了4单,向商家支付3.2万元。没想到这次商家再也没有给我返现。我被骗走3.2万元。”李女士发现被骗后,立即向派出所报了案。

事实上,不仅仅是智联招聘,记者搜索“前程无忧 刷单”,也有被骗的用户在网上寻求解决办法。比如以下这位: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除了前程无忧,针对猎聘网也有类似投诉。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被骗的求职者提出质疑:这些招聘网站,需不需要对其平台上的信息负责?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针对这一问题,其中一条回答是:“他们只提供信息并不审核信息的真实性,毕竟是广告性质的平台”。

记者3月30日多次拨打智联招聘电话,但无人接听,通过智联客服公众号输入“网上显示的打字录入的兼职靠谱吗?”客服自动回复:若用人单位存在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以担保或者其他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如办卡费、押金、培训费),扣押或以保管为名索要身份证、毕业证及其他证件等行为,均属违法,请您提高警惕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猎聘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猎聘上没有刷单这种职位,我们后台有很严格的审核规则。”那如果刷单只是隐藏在兼职中,平台是否很难审核到呢?上述人士对此并未作出回应。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网络兼职,一定要擦亮眼睛,平时多关注各类网络诈骗的案例,避免上当受骗。购物平台刷单一般是由卖家付款,请人完成整个网购流程,然后支付佣金,需要自己垫付的千万要谨慎,而且虚拟物品一经发货是不能退款的,还有先交会费然后刷单的,十有八九也是骗子”。


求职者的用户体验基本被忽视


老牌招聘平台正在面临增长瓶颈,疫情则像一个放大镜。

3月17日,前程无忧公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和2019全年的业绩。2019年Q4,前程无忧营收11.36亿元,同比增长仅1.35%。而2019年Q1至Q3,前程无忧营收分别为9.12亿元、9.64亿元、9.8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40%、7.60%、3.59%。


也就是说,2019年四个季度内,前程无忧营收增速持续下滑。2019年Q4,前程无忧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2.495亿元,增速同比下滑达70.86%。

前程无忧CEO甄荣辉称,受疫情影响,前程无忧预计2020年Q1的总收入在7.25亿元-7.75亿元之间,较上年同期的9.12亿元下降15%-20%。

猎聘的财报显示,2019年营收15.13亿元,同比增长23.5%。但2月份,有网友爆料称,“猎聘裁掉了一批员工,给两周的时间找工作,但没有任何补偿。此外,猎聘要求填报员工在家办公申请,在家办公期间工资按照每月基本工资的80%发放。钉钉需要及时回复,每天工作10小时,10点要进行视频会议”。

公开资料显示,猎聘靠职位发布、简历下载、雇主广告、不同周期的套餐等赚钱,这与传统的招聘网站并无本质区别。而在针对求职者收费上,猎聘的简历置顶、群发简历、主动联系猎头和HR等的方式,与传统招聘网站也大同小异。

一直以来,传统招聘网站的服务广受诟病。因为主要收入来自于企业付费(展示广告、发布职位、下载简历),求职者的用户体验基本被忽视。其中,虚假信息泛滥成为各大招聘平台的第一大“硬伤”,因为招聘网站是中介性质,既服务于应聘者,也服务于企业。因此,招聘网站不能只看商业效益,一味追求用户数量的多、覆盖岗位的广,还应重视服务质量的高、用户体验的好。平台应该对招聘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除了虚假信息,个人信息安全难保障是招聘平台的第二大“硬伤”。

2019年7月份,一起由“智联招聘”员工参与、致使16万余份个人简历外流并在淘宝销售的案件,引起了新一轮“信息安全”大讨论。

智联招聘当时发布声明回应称,2018年6月,此案最早由智联招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淘宝网络上有售卖简历的行为,并于第一时间报案,积极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2018年8月,智联招聘上海分公司销售人员卢某和王某被公安机关带走。

值得注意的是,智联招聘报案的原因,并不是“售卖简历”,而是“私下售卖简历”。也就是说,求职者的简历不被员工私下卖掉,也早晚会被公司卖掉,求职者信息依然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当下,正是“金三银四”黄金求职季,希望求职者们擦亮眼睛,不要迷路。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无一幸免,求职者被骗谁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