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藏萬里行:探祕德格印經院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德格縣城坐落在更慶鎮歐普龍溝口,四周高山環繞,兩水彙集,民間傳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其右山如青龍上天,左山如大象負寶,前山似孔雀展翅,後山如大鵬展翅。為什麼在色曲河谷這樣一個狹小地方,會對整個青藏高原的文化形態產生巨大影響?答案就在德格印經院!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德格印經院坐落在歐普龍溝口,從縣城主路盡頭左拐上坡兩百米就到。印經院原來是免費參觀的,現在開始收50元門票。這是我此次出行僅有的幾次買門票入場的景點之一,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印經院不同於自然景點,日常需要維護,而且從它本身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來看,也是非常值得參觀。前段時間看一個驢友的帖子,說是知道德格印經院開始收費後就取消了參觀,反而去了旁邊免費的更慶寺,回去後懊悔不已......嗨,我也對收費景點不感冒,但還是要看什麼地方,德格印經院屬於決不能錯過的地方。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為什麼不能錯過?因為德格印經院是近幾百年西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整個藏區有三個文化發祥地,一個是西藏日喀則朗通印經院,不過由於遭遇火災,很多所存印版文物被大火焚燬,現在留存已經不多;第二個是甘肅拉撲楞寺的覺列印經院,收藏最多時的印版數大約為15萬餘塊,也遠不及德格印經院。德格收藏了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印版有30多萬塊,畫版6000多塊,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和絕本印版。所以,無論從典籍數量、規模,還是從印版的古老、珍貴程度上來看,都是居於“藏文化三大發祥地”之首。因此,德格印經院雖然不是寺廟,但是對很多藏民來說,如果今生沒有條件去拉薩朝拜,那麼來一趟德格印經院也能了卻一生最大的心願。因為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德格印經院是整個藏傳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集聚之地,來世也必能獲得智慧的解脫。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跨入印經院大門,門框上方掛有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親筆為印經院題詞的匾額,上書“德格大法庫吉祥多門”。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穿過門洞,進入印經院內庭,庭院不大,有幾位長者坐在院子裡聊著天,順便看護著這座重要場所。由於最近印經院在整修,經堂外搭起了腳手架,屋頂幹活的工人們有節奏地唱著他們特殊的勞工號子,使得這座極具歷史價值的著名宗教文化場所少了一點莊嚴肅穆,而多了一份輕鬆活潑的氛圍。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往左走上通往二樓的臺階,可以看到通道牆壁上的壁畫。德格作為西藏文化的發祥地,“噶瑪噶孜”畫派亦是如此。印經院不僅藏有許多十分珍貴的噶孜畫派刻板,也保存著大量的噶則派壁畫。這些壁畫採用各類天然顏料為母色,集萬物靈氣於畫中,歷經數十年依舊色彩明麗。噶瑪噶則畫派的用筆和色調吸收內地工筆畫的風格,而空間環境的佈局則採納了印度畫風,在總體格調上繼承了‘門派’和‘欽派’的傳統,兼容了三派繪畫的優點和長處。德格印經院的壁畫代表了康區“噶瑪噶則”畫派的最高藝術成就和風格特點,同時也使印經院成為早期壁畫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之一。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由於為了防火,德格印經院沒有佈設任何電燈,基本依靠自然光。當踏入二樓印版庫房的時候,昏暗的空間立馬讓人有穿越時空的錯覺,依靠窗外反射過來的微弱光線,慢慢走在一排排印版的存放木架間,內心忽然一陣悸動,我盡然如此近距離的靠近這些數百年的典籍珍版當中,甚至能聞到和當年登巴澤仁土司一樣的油墨味道......這些如此珍貴的印版和壁畫就這樣直接展現在你面前,沒有一絲遮掩,要知道,這些印版印出的經文和典籍傳承了多少先祖的智慧,影響了藏區多少代人的一生。印版庫裡一片寂靜,除了我沒有其他遊客,連管理人員也沒有,我不能相信能夠如此自由地沉浸在這塊聖地的核心空間。要是擱在內地,恐怕只能隔著欄杆朝裡張望一下,絕不會讓你踏進庫房一步。我為印經院如此的開放而驚喜,也為藏區人民的質樸而感動。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這讓我想到印經院的創建者——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六世法王曲傑 登巴澤仁,在他主政期間,除了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之外,極力奉行兼容幷蓄、不分教派的宗教主張,使得各教派能在這塊土地上和平共處,既保留各派宗教特色,同時也消除了教派之爭而引起的社會動盪。到了52歲時,登巴澤仁希望建立一所印經院,把各派的學說典籍妥善保存並流傳下去。印經院於1729年開始動工,歷經三代土司的努力,耗時27年才得以建成。同時各代土司分派大量人馬奔赴各地,全面收集流傳、失落於民間的各派經典,重新校對整理並刻板印刷,對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我靠在窗臺上,靜靜地凝望著這些古老珍貴的印版,雖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是前人智慧的光芒彷彿讓我感受到一種力量。人類的發展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可能都是微不足道但又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走出昏暗的印版庫,眼前頓時開朗,二樓中間的廊廳直接承接外面斜射過來的光線,廳堂裡擺放著十組印刷的木架,這裡就是平時印工們印刷典籍的場所。我來的時候,印工們已經收攤,沒能看到當前僅存的傳統手工印刷術的鮮活場景。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很奇怪,在現代印刷術如此發達的時候,還會有人完全使用手工來進行刻板、造紙、制墨、印刷和裝幀。這裡有專門來自江達的匠人使用白玉出產的刀具手工刻制印版,有來自阿羅村的婦女採用阿須草原上特有的“阿膠如交”草來造紙,有德格紅樺木產區的村名提供處理過的胚板......這裡完整保留了中國傳統印刷的全部工藝,堪稱“活著的印刷博物館”。或許,我認為印經院在印製那些佛教經典的工作是在傳播佛陀和聖人的思想和理念,這份工作本身也是一種積功累德的修行,而不只是貪求結果,經過千辛萬苦打造出來的經典才是帶著佛陀光輝的神物。就像那些一路磕長頭去拉薩朝拜的信徒一樣,為什麼不坐汽車和飛機去拉薩而是一步一個腳印?重要的不是走得有多快,而是內心是否虔誠。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經過印刷坊上到三樓夾層,那裡是晾曬和存放印刷好的紙張的地方。這些紙張整齊的掛在繩上,就像一條條白色的經幡。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再往上就是屋頂了,我剛爬上很陡的木梯,一位藏族中年人連忙向我搖手。我以為這裡不能上,就退了下來,正好遇見一位搬運物品的藏族印工。他說你為什麼不上去看看?我說上面有人管著,他馬上笑起來,用不算熟練的漢語跟我說:沒關係,可以上的,上面風景好。我連忙感謝,正好又問了他關於印刷的一些問題,並且問了他的名字,嘎瑪西朗非常耐心地回答,跟我說他們在印《大藏經》,還是手工印,不過現在下班了,看不到。或許特別有緣,我後來從屋頂逛了一圈下來,又遇到下班的嘎瑪西朗主動跟我打了招呼,脫了工作服的嘎瑪西朗顯得更加年輕活潑,跟這個印經院一樣,讓人感受到一種善意的溫暖。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告別嘎瑪西朗,我再次踏上木梯上到屋頂,那位藏族中年人又跑過來,這回我聽懂了,要我“脫鞋”。那個人叫丹多,是這次印經院修繕工程的監工。丹多怕我誤會,跟我解釋為什麼要脫鞋。因為這個屋頂採用特殊工藝夯築而成,每隔一段時間要塗一層油,他們剛剛結束主樓屋頂這一塊工作,為了不破壞和弄髒屋頂地面,所以需要脫鞋。於是,我跟丹多用著互相一知半解的普通話聊了起來。丹東也特別能聊,告訴我下面幹活的這些工人是從拉薩和日喀則找來的,德格這邊沒有這種能力做這些,工錢是多少,流程怎麼樣......那些寶幢花了30萬從銀行買的黃金,外面的黃金不敢買.......現在藏區孩子需要先上學,不能直接進寺廟出家等等,我居然跟一個只會簡單漢語的藏族老頭聊了好長時間。不過,我覺得挺好,旅行不就這樣麼,深入地方,深入群眾,深入接觸,這樣你才能更接地氣,才能體會詩和遠方的樂趣。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聽丹多說起那些金幢,我特地走過去仔細端詳。因為印經院正門房頂上,還完好保留一塊金色法輪和一對栩栩如生的銅質鎏金孔雀,這是當年清朝皇帝特別賜予德格土司,表彰其創建印經院的豐功偉績,這也是藏區唯一的一對。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因為印經院在修繕,經堂沒有進去參觀,有些許遺憾。印經院除了印刷和壁畫,幾百年歷史的建築本身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德格印經院整座古建築物佔地面積為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886平方米,該建築物坐北朝南,高大雄偉,古樸莊嚴,但它並不是傳統的藏傳佛教寺廟的建築結構,而是集德格寺廟與本地藏族民居“崩空”形式為一體,具有濃厚的德格風味。另外,由於德格地處川康和西藏的交會處,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能在建築藝術上得到體現,如果仔細看,我們可以發現印經院的立柱裝飾有內地風格的福、壽、囍、龍等花紋與圖案,乍一看恍若故宮的殿堂,充分說明德格與內地的交流很早就開始了。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看完印經院不要立馬就走,其實還有一處地方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那就是德格藏族民居“崩空”。說起“崩空”,它是一種特殊的木製民居。因為川藏北線川西一帶森林資源豐富,民居一般是用全木打造,另一種是用夯土或砌石結合的土木、石木結構,外部用硃紅色來抹牆,房梁截面一般塗成白色,形成整齊的矩陣。崩空主要分佈在我們剛才走過的道孚到德格一帶,其中德格的崩空最具代表性,而德格最具代表性的崩空就在德格印經院所處的歐普龍溝。由於地處深谷,民居只能依山勢而建。如果你站在印經院的屋頂上,就可以看到旁邊山坡上,重重疊疊依山而建的民居,給人一種扶搖直上的感覺。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由於地勢所限,這使得德格“崩空”式民居在空間佈局上更加自由,層數上有二層或三層不等,陽臺居中或置邊,也有不放陽臺的設計,陽臺上一般都種植各種花草,生活氣息濃厚,跟歐洲法式陽臺有一拼。崩空民居的廳室大多居中,廳室外使用排窗,排窗下用木條拼成方形隔板,隔板上的裝飾色彩多以紅、黃、藍色相間。這在其它地區是非常少見的,或許是民俗,抑或是某種圖騰。不過,我們也看到,現代建築工藝也開始影響到民居的發展,很多人家的排窗已經不用傳統木製,而是換上了鋁合金或塑鋼窗。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這裡的“崩空”藏式民居層層疊疊,幾乎與旁邊的德格印經院、更慶寺和湯甲經堂融為一體,不從建築體量和宗教標誌來看,不容易辨別。這是德格寺廟建築非常獨特的一面。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不知不覺已到印經院關門時刻,走出印經院時仍覺得意猶未盡。這樣重要的歷史文物建築,沒有帶給我之前想象當中的那種威嚴和神聖,感覺反而像鄰家的普通場所,特別平易近人,但它確實又是極其偉大的,這是一種特別的反差。我曾經有一次類似的體驗,那是很多年前在意大利威尼斯不起眼的小巷中,住過一家民宿,那是一座城堡式的民居,建於1300年,建築佈局沒有大的改動......當你在掛有巨幅油畫的客廳,吃著早飯的時候,你彷彿跟歷史在對話......然而,這樣的體驗在內地已經幾乎很難再有。有時候我懷疑我們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更多表現在我們的書本或者影視作品裡,而不是讓你親身觸摸到。好在,我們還有西藏!

新藏萬里行:探秘德格印經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