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智慧领导者 

作为国家队女排主教练,郎平教予队员的不只是中国的深度、国际的广度、创想的高度,还有人文厚度,以及所处生活和训练空间的温度。

不久前,2019年女排世界杯,郎平带队中国女排以11连全胜战绩,夺冠。

郎平说过,在酷爱体育的父亲影响下,排球于少年时代早早闯进她的视野。1973年,13岁的际遇,她入选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开始和排球“羁绊”一生。

1978年加入女排国家队,是郎平又一个新的开始。

“铁榔头”绰号、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亚洲排球运动员入选名人堂第一人、体育“改革先锋”……自那以后的40余年岁月,她的强劲精准扣杀、她的高超执教水平,和排球有关的一切,郎平可谓“群芳之冠”。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2016年国际奥委会官微这样评价郎平

排球,委于郎平心底的太多。“夺冠”、“荣光”、“胜利”、“得失”,仅凭这些词难以衡量她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格外充实的奋斗生涯。

一路走来多少抉择和自我的叠加,才造就今天这样一个郎平。回过头看她的成长岁月,是什么支撑着,让少年时梦的马,越过一块块巨石,在如此山长水远的日子里奔腾不息?她的人生能量来自哪里?

始终知道,哪里是自己的位置

“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想不想做这件事,能不能做好”,这三个问题是郎平在每个重大决定之前的指南针。

| 丢掉包袱,一战经典

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郎平以关键的一记暴扣得分击败东道主日本队,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赛前某个夜晚,南海饭店柔和的灯光下,郎平端坐在桌前写着日记: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日本输给了美国,我们的决赛提前了,一场冠亚军争夺战。两强相遇勇者胜,谁的包袱重谁就被动,不管对方怎么想,先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丢掉胜负的包袱……”

2019年,类似的话她说过:

“压力谁都有,谁干中国女排教练都有压力,别把所有希望都变成包袱了,我觉得没意思。”

在郎平认知中,很多事无法控制结果,最可怕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在特别困难、不顺的时候,如何平复起伏的情绪和保持斗志,答案在她每一次练习防守、极限防守、每一次身体酸肿的体验中。

| 急流勇退,深耕体育管理学知识

1982年至1985年,以郎平为主力的中国女排,实现世界冠军“四连冠”。

“铁榔头”声名响彻海内外。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1985年世界杯女排得分,郎平高兴得举手

此时,郎平却选择急流勇退,退役,攻读英语。

两年后,为了学习、充电,她兜里揣着全家凑来的90美金义无反顾出去留学,拒绝了北京体委副主任一职——副局级干部,放弃了国内外各俱乐部的高薪聘请。

“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想不想做这件事,能不能做好”,在每个重大决定之前她都会抛出这三个问题,用冷静思考代替一时冲动。

“生活不独立,感觉便不完整”,留学期间郎平勤工俭学挣学费。

生平第一次为钱打球,她说“拿了人家的钱,就得好好干”。所以她吞着止疼片、带伤咬牙上场训练、比赛,甚至在“软骨碎裂,小碎片就在关节里跑,又卡在骨缝里,刺激骨膜出水,四周都是积液”的情况下,让医生把积液抽出来,打完比赛再抽。

后来,她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学位。

正是这次系统的充电和此前多年球员的实践经验,为她以后的教练生涯夯实基础

这期间,对于来自国内的诸多争议和谩骂,她沉默。

| 每一次抉择,依旧那么义无反顾

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执教压力大。郎平虽三次婉拒恩师袁伟民,最终仍选择回国家队担任主教练,因为那个特定时代的能量和热情赋予她的责任感

1998年,女排再次走向巅峰之时,郎平考虑身体状况(曾两次遭遇生命危机),慎重卸任。

期间,她作为美国排球队教练复出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领这支队伍击败中国女排。“卖国贼、加入美国国籍……”,媒体和愤青的造谣与攻击可想而知,有些人似乎刻意忘了第一次归队时,郎平和在美国的丈夫协议离婚,她的女儿也一直在美国。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2008中美女排“和平大战”

第二年,再次出人意料的,郎平受许家印聘请,回国执教当时默默无闻的广东恒大女排。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跌出四强,成为“烫手山芋”。

次年,已憧憬幸福退休生活的郎平,受老女排队员陈招娣去世的触动,下决心再度回归国家队任主教练,带着一些打破体制

的条件——保证自己对女排选人用人的绝对话语权、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打造女排大国家队模式、改变国内职业联赛规则……

2016年是属于老将的一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12年后重登冠军宝座,成为那个夏天里,跨越阶层和行业的共同记忆,引燃民族热情。那一年的女排决赛,央视转播收视率超70%,是春晚的两倍。

不同以往,这一次郎平没有退后,次年57岁的她和中国女排续约。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这一次,她内心酝酿很久:这一批运动员应该继续她们的辉煌和事业。在下面几年中,中国女排会遇到很多挑战,“我希望在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跟她们共同完成,跟她们再努力一程。

从1980年代“老女排”时期一路走来:认清自己最需要什么,决策之前把一切困难和可能性考虑清楚,决定后就义无反顾,不往回纠结、有问题就解决、用更多时间往前看……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和视野,是郎平不断自我修正的结果。

给年轻队员,更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自我的约束、及时的鼓励、得体的批评、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作为国家队女排的主教练、领导者,郎平教予队员的不只是中国的深度、国际的广度、创想的高度,还有人文厚度,以及所处生活和训练空间的温度。

| 中国的历史深度

2019年9月17日,中国女排刚打完比赛,她和队员有这样一段对话:

“明天是什么日子?”

“9.18国难日!”

“好了,明天和日本队比赛,你们都知道应该怎么打了。”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第二天大阪赛场,中日女排开赛,体育场观众一边倒得为日本女排呐喊。

不同于往日,这一次郎平没有给替补队员多锻炼的机会,三局一人未换、一次未叫停,全部主力干净利落地以3:0完胜。

| 国际的视野广度

做排球运动以来,郎平经历过十多次大手术,膝关节、髋关节、颈椎、手腕……与苦、累、伤、病作斗争本就是她认为的日常。

然而,尽管经历过极限拼命的1980年代,但郎平从不认为女排精神只是苦大仇深式的拼搏、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更多的是专业、科学方法和智慧

执教期间,她打破常规,允许队员在赛前听音乐;出国比赛,留给队员参观名胜、购物的时间;每隔一两周,带队员电影,或打保龄球、射击。她觉得优秀的运动员应该了解世界,有综合的素质,生活也不应该只是打球。

在美国留学(包括研究生期间学习运动心理学)和执教的经历,让郎平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

通过调整训练方式、训练时长、运用共情能力,她理解什么能激励队员,如何帮助她们高兴起来。

性子直的孙玥,一旦在赛场有“大意失荆州”的趋向,她直接批评指正;

自我要求格外高的陈展,偶尔表现不佳,她不另外施加压力;

饭后散步,她曾邀主攻手朱婷一起,顺便说一句,“对队友一定要更有耐心,不仅做一名世界最优秀的主攻手,还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是离不开团队的人。”

此外,郎平还早就借助意大利的技术分析软件,代替教练人脑、手记,很大程度上提高训练效率。

| 创想的高度

郎平鼓励队员自驱动学习。

她不断强调,“排球是一项需要智慧的集体运动,高水平的运动员不是喊出来的,一定得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自己做出一些判断的能力。教练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代替队员完成球场动作。”

有队员曾反应:“跟着郎导训练,身体上倒是能承受,但脑子实在太累了。”

另一方面,郎平虽不鼓励带伤坚持这种老式的突破,但却鼓励运动员挑战自己的年龄极限。主攻手周媛被郎平招入恒大女排时,已经退役在复旦读书,27岁,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女排联赛周媛腾空扣球


面对周媛的一度疑惑,“我还能成什么样?我还能好成什么样?我还能好于我的巅峰时期吗?我都这个年龄了,郎导你还要发掘我吗?”郎平的态度是一视同仁,要求严格。

事实证明,她仅用了三个赛季,就让恒大女排登上全国联赛的冠军领奖台。

就像颜妮,27岁时才被招入国家队,伯乐还是郎平。她注意到,好几届全国联赛,颜妮都是拦网第一,她愿意挖掘对方更多的潜能。郎平总给人一种观念上的刷新。

| 人文厚度和空间温度

“一个队有主力,也有替补。要争当主力,当不上也要促进发挥更好的作用,一个队员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做到了就是成功者。”郎平常跟队员这么讲。

她对早期还是替补球员的周媛影响很大:“不管主力还是替补,你只要受伤了,她都会亲自嘱咐,包括你戳一下手指头,这么小的事,她也会这样。”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后来,周媛也成为一名排球教练,队里的小队员生病时,她不会再有“是不是装的想偷懒啊”这种想法。“咱以前的观念,一旦你有一些伤病问题,咱就要说‘你要坚持,发扬女排精神’。但在郎导这儿不是。”

在郎平这儿,她凭借对自身情感和他人情感的感知与理解,用心地关注团队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尽可能地让对方释放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凝聚最大的团队能量。

这种能量,生发于温情的教练者和有温度的训练空间。

与我有关,与我无关

“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被他人怎样需要”、“他人需要什么”,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郎平一直拎得清这些“与我有关”的核心问题。

同时,她身上也不乏一种“与我无关”的智慧。

伴随着一系列傲人成绩而来的是,很多人对中国女排产生了一种非理性、过高的“必胜”期望。于是,2018年世锦赛获得铜牌时,有些人不满意道“女排状态是不是下滑了”?

郎平:一个从不说委屈的女人

郎平呢,她清楚一个集体项目想永远拿冠军不太可能,球队的新老交替是必然规律,而年轻球员应当被给予一个更宽松的环境,接班人的培养需要耐心。所以对于观众的心情,她简要有力地回应,“我们理解,但不会受太多的干扰”。

时间回到1995年,那次归国,她付出的代价之一是与丈夫协议离婚。而之后,无论媒体怎么挖掘她和前任的故事,郎平始终三缄其口:“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我有很多渠道发声,但他没有,所以我不管说什么都对他不公平。”

对待工作和感情,郎平一直是这么地果敢,该“与我有关”时奋不顾身,该“与我无关”时,不多纠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