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下面这几句话相信你一定听到过。

“算了吧,都不容易”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了和气”

“他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没问题,我尽量”

“习惯就好了”

“那好吧”......

谁都听过,但关键是这些话你经常会说吗?

如果你经常说这样的话,那么你在职场上还不会拒绝他人,别人说什么你都说好,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识。

都说老板都喜欢听话的,因为听话的人好“驯服”。

倘若一件事情交给你,让你往东你往西,让你站着你坐着,类似这样的“刺儿头”,想必没有一个领导喜欢。

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为什么老板都喜欢听话的人?

因为听话的人好“驯服”。

倘若一件事情交给你,让你往东你往西,让你站着你坐着,类似这样的“刺儿头”,想必没有一个领导喜欢。

可惜,时代变了,“听话的人”在多数公司都超负荷了。

就连始终坚持“新人一定要听话”的马云,都早已改口声称,“阿里不需要听话的人!”

不是说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吗?怎么放到现在又不对了呢?

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听话”,其实是一种最没效率的勤奋。

简单的听话,

是最没创造力的表现!

听话永远不等同于能力,更不等同于价值。

老实说,对工作唯唯诺诺,不表达一点态度,本质上是只不过是轻装上阵,不作任何思考。

这样的人,谈何价值?

过去企业引进一个人才,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培训,目的是为了让新人了解公司的原则和边界,从而不断地驯化其成为系统中的某个角色。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在确定性中大大提升执行效率。

然而,当下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也不能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按你设想中进行。

尼采曾说过一句话,“命令者比服从者更难。

因为下命令的人要承担所有服从者的重负,而且这些重负很容易把一个人压垮。

你无法操控趋势,能把握的只有方向;你无法避免危机,能降低的只有风险。

因此,一个公司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无条件服从”,而应该是去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并实现有限多元化。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具有创新力的现代组织,一定不会把力气花费在如何把一个志趣不同的人驯服到“无条件服从”。

而应该是一开始就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人,使其勇于试错,施展各自的长处。

无条件地盲从,

本质上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在一期《奇葩大会》上,蒋方舟坦言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为了对抗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出走日本,在异国他乡呆了一年。

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年少成名的蒋方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称赞中长大。

有一天,朋友问了他一个问题,说:“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她不理解朋友的意思,于是反问何谓真实的关系。朋友说就是你可以跟这个人去争吵,可以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这个人。

那一刻,她才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来

,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有过真实的关系。她害怕跟任何人产生冲突与矛盾,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里,她都始终扮演着讨好他人的角色。

后来,蒋方舟一个人在东京待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她很少上网,身边也没有认识的朋友,或许正因为如此,她开始不用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每一天就是写写日记,看看书,或者参观各种展览。

最终她发现,正是在东京的这一年时间里,从某种意义上,治好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让自己从一种更远的距离去看待自己。从而总结出:“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愧疚才是最大的负能量。”

这个世界上最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听话的人”。

当“讨好型人格”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它让人过度在意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比如我从不好意思找别人帮忙,因为总害怕被拒绝;

比如我从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害怕引起误解;

比如我从不敢推托别人的请求,因为害怕得罪对方。

以上种种“讨好行为”,会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结果:讨好型的人会在工作中以取悦他人为目的,任凭别人对自己无限制的违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

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希冀着周围的人对其过度负责,期望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获得自信。

换言之,他们的内心认为:“我根本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须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和判断才行。”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突出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冲突。

这种层面的“听话”,本质上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现。

简单而言,脱离了原则的“讨好行为”,顶多算是种低效的努力。

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真正的人才,

敢于在关键时刻跟老板拍桌子!

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够准确分辨下属是自发主动的为目标负责,还是毫无能动性的“听话”,是关乎团队执行效率的根本。

因为以上两者间有个重要的区别,前者看到的是目标,后者眼里只有人。

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大企业病”,机构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效率低下......

这时候就会衍生出一些“任性”的领导,由于对执行层的信息了解过少,经常容易独断专行。要么固执己见,要么朝令夕改,最后出了问题全都责怪是执行力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听话的人”便成为了集体效率恶化的帮凶。

因为讨好型的人往往对负面反馈消化的很快,他们往往会采用别人很强,而我很弱的的模式解释一切。

所以,在小君看来,真正的人才从不是那些一味追求“无条件听话”的人,而是那些拥有自己原则,懂得把握分寸,并且敢于在关键时刻和老板拍桌子的人!

比如阿里彭蕾,早些年帮助马云主管人力资源的时候,曾自述多次与马云面对面发生意见上的争执。

在她看来,“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最适合用来形容员工与老板的交涉,因为这里面最能体现出老板的胸怀,以及一个员工的水平。

一方面,一个有胸怀的管理者,不会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威是否被挑战。因为倘若一个人听不进去建议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方人微言轻,那么这个公司必然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员工和老板拍桌子,永远不能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因为争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集体利益,而不是两败俱伤。

因此,职场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对事实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

一针见血地说,太过于听话,其实是对创造力的扼杀。

因此,职场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对事实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

职场上,所有事情讲的是效率和利弊,没人在乎情绪和感受,一味“听话”的讨好型人格,只会让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因为弱者总用善良掩饰内心的脆弱,而强者从不畏惧对手的强势。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

这种“听话”在职场上是最低效的努力

80%职场失意的人,都误以为是自己能力不足。

所以,面对未来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原则与界限,而不是无原则的退步和妥协。

职场,是人的江湖。有多少自视有能力的人没有输在刺刀见红的沙场,而是输在了暗流汹涌的人性关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