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海戰一場左右俄日兩國命運的海戰

1905年,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的對馬海峽,由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的聯合艦隊,對陣俄國海軍中將羅熱斯持文斯基指揮的太平洋艦隊第2、第3分艦隊,進行了一場大海戰。戰役以日方大獲全勝而告終,俄國太平洋艦隊第2、第3分艦隊三分之二的艦隻被摧毀,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方僅損失3艘魚雷艇。對馬海峽海戰,是近代海戰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雙方艦隊指揮員

指揮員是一支軍隊的靈魂,為了深入分析對馬海戰的成敗得失,繞不開對俄、日艦隊指揮員及其成長背景的剖析。

1902年7月的一天,俄國31艘軍艦在波羅的海的雷維爾水面列隊,向前來訪問的德皇威廉二世致敬。沙皇尼古拉三世和威廉二世乘坐快艇登上了俄巡洋艦“裡寧”號,一同檢閱海上編隊並觀看海上演練。“裡寧”號巡洋艦艦長羅熱斯特文斯基在近3個小時的演練中,鎮定自若地指揮軍艦完成機動和射擊靶標等課目,給德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德皇離艦上岸時,對沙皇說:“我希望我的海軍軍官都能像羅熱斯特文斯基這樣能幹。”和平時期的一次偶遇,決定了羅熱斯特文斯基此後的人生軌跡。兩年後,當俄、日戰爭爆發時,羅熱斯特文斯基已升任海軍中將,並且臨危出任司令,率領由波羅的海艦隊主力編成的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緊急前往遠東支援俄軍對日作戰。1904年10月14日,羅熱斯特文斯基指揮的30艘戰艦、6艘運輸艦,2艘醫院船從芬蘭灣的利那帕亞起錨,向位於西伯利亞東岸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進發。艦隊沿大西洋,繞過非洲大陸,穿過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和東海,在1905年5月中旬到達上海並進行了短暫補給。

羅熱斯特文斯基的對手,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早年在英國留學深得英軍“堅船利炮“之精神,對英國海軍戰神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前下達的“英格蘭要求每個人恪守職責”的動員令情有獨鍾。中日甲午海戰中,他是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浪速”號巡洋艦艦長。1896年任日本海軍大學校長,1903年出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兼第一遊擊隊司令。1904年,他指揮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了俄軍太平洋第1分艦隊。得知羅熱斯特文斯基艦隊已從上海出發的消息後,他按照計劃,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隱蔽集結在對馬海峽南端的馬山海灣,派出艦隻在海峽入口處組織嚴密巡邏,並將一艘老式艦隻部署在對馬島南端,用作艦隊指揮部與海上巡邏艦隻的通信中繼站,在對馬海峽構建了一個監視預警指揮控制鏈,就等羅熱斯特文斯基的到來。

行動策略

羅熱斯特文斯基的作戰目標是:安全抵達,合兵一處。為了實現這一作戰目標,選擇艦隊航線的策略至關重要。通往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航線有3條,一條是位於日本九州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對馬海峽,第二條是位於日本本州島和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第三條是位於日本群島最北端和庫頁島之間的宗谷海峽。

羅熱斯特文斯基的行動策略不僅關係到使命、任務的完成與否,還關係到整支艦隊的生死存亡。由於勞師遠行,在艦隊戰力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如何在行進途中,避免遭遇日本艦隊的攔截成為成敗的關鍵。單從3條航線分佈的地理位置和特點看,每條航線都有利有弊,判斷東鄉平八郎會將艦隊主力集結在何處才是決策的關鍵依據。東鄉平八郎的作戰目標是:阻殲俄艦隊於途中。為了實現這作戰目標,選擇艦隊主力集結海峽的策略至關重要。可以集結的海峽也有3條:一是將艦隊主力集結在對馬海峽,二是將艦隊主力集結在津輕海峽,三是將艦隊主力集結在宗谷海峽。同理,東鄉平八郎決策的關鍵依據,在於判斷羅熱斯特文斯基會走哪一條航線。作為雙方的高級指揮員,無論是羅熱斯特文斯基,還是東鄉平八郎都不會感情用事,而會把自己的策略建立在研究對手策略的基礎上。雙方再三權衡後,都將從可能出現的最複雜、最困難的情勢中,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情勢作為決策依據。

戰場臨機處置

從對策論的角度講,羅熱斯特文斯基選擇走對馬海峽無可厚非,但前提他的行動策略事先絕不能洩露(同理鄉平八郎的行動策略事先也不能洩露),否則將使自身陷於絕境。當時,日本人的間諜網已經相當廣泛。日本時任駐奧地利使館武官石元二郎大佐,曾是駐俄使館副武官,是一個被日本人稱之為“一個人抵得上二個師團”的老牌間諜。今天,雖然已很難稽考他及日本間諜網沿途針對俄艦隊的活動情況,但俄艦隊的編成、航線及行動計劃,很可能悉數為其所獲。

1905年5月25日,海上波濤洶湧,能見度很差。俄艦隊排成2列縱隊,以每小時9海里速度向對馬海峽行進。在離開上海前羅熱斯特文斯基是否獲得有關日本艦隊的情報不得而知。途中,俄艦隊保持無線電靜默,只有收信機打開。這天早晨,俄艦隊開始收到一些微弱的通信信號,隨看艦隊北上,信號逐漸增多、增強。這些信號正是日本各巡邏艦隻與艦隊指揮部之間的通信聯絡。此刻,羅熱斯特文斯基按預定計劃繼續行進。5月27日夜晚,海面氣象水文條件變差,濃霧密佈,能見度下降到只有1英里(約1.67千米),日本巡洋艦信濃丸號正在離科託島40英里(約64千米)的海域巡邏。5月28日凌晨2時45分,信濃丸號隱約看見一艘亮著航行燈的船駛來,但無法分辨船隻的類型、國籍,也分辨不清是1艘船還是多艘船,於是信濃丸號隱蔽接近,尾隨這艘船做進一步觀察。4時30分,信濃丸號終於看清所跟蹤的是一艘俄國醫院船,幾乎與此同時,俄國醫院船也發現了信濃丸號,但誤以為是一艘俄艦,便用信號燈發出聯絡信號。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信濃丸號艦長據此推斷,這艘醫院船是在隨一支編隊行進。

4時45分,濃霧開始消散,信濃丸號觀察到一列俄國戰艦,其與醫院船的距離約為05英里(約0.8千米),信濃丸號立即用無線電向日本艦隊指揮部報告。但因無線電設備簡陋,受通信距離制約,艦隊指揮部並未收到報告。在這關鍵時刻,俄艦隊也發現了與其平行行駛的信濃丸號並非己方艦隻。此刻,羅熱斯特文斯基一邊監視敵艦,一邊繼續前進。俄巡洋艦“烏拉爾”號裝備了從德國最新訂購的大功率遠距離無線電發報機,該艦艦長不明白羅熱斯特文斯基為何不向日艦發起攻擊,便詢問無線電報務員,能否用與日艦無線電相同的頻率發射信號,干擾、阻止敵艦的通信聯絡之後,他向旗艦“蘇沃洛夫”號發出信號,請求開啟無線電發射機。此刻,可供羅熱斯特文斯基臨機處置的抉擇是:繼續保持無線電靜默,任敵所為;立即開發射機,實施干擾壓制。如果開發射機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敵通信遭到壓制,但其艦隊指揮部不知道是有意為之;二是敵通信遭到壓制,其艦隊指揮部覺察到是有意為之,會增派艦隻搜索。但是,無論出現哪種結果,都應當立即開發射機,起碼可延緩敵艦隊指揮部掌握俄艦隊準確位置的時間。然而,實際情況卻是,8分鐘後,俄旗艦回覆:“禁止發射”。此時,信濃丸號已後撤到一個更為安全的距離上,繼續觀察俄到艦隊的實際編成、航向、航速等航行諸元。最後,“信濃丸”號終於溝通了艦隊指揮部,不受干擾地將實時情報發了出去。

隨著逐漸臨近對馬海峽,俄艦收信機收到的信號幅度和頻度也在迅速增加,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艦隊已按收到的情報開始行動。作戰參謀人員請求羅熱斯特文斯基,重新考慮北上行動策略。此刻,羅熱斯特文斯基孤注一擲,以不變應變,繼續冒進。

東鄉平八郎明白,能否成功阻殲俄艦隊於途中,在戰略上取決於準確可靠的情報支援,在戰術上取決於及時發現和聚而殲之。在馬山海灣焦急等待俄艦隊入甕的東鄉平八郎一收到“信濃丸”號的報告,立即指揮混隊按預案出動,包抄俄艦隊。他還效仿當年的納爾遜,下達了臨戰動員令:“皇國興亡在此一戰,全體隊員加倍努力”。5月28日上午,海上大霧完全消散,俄艦隊在“信濃丸“號的嚴密監視下,繼續向對馬海峽挺進,13時30分左右,由99艘各型戰艦組成的日本聯合艦隊突然出現在俄艦隊周圍,羅熱斯特文斯基下令“蘇沃洛夫”號向日艦隊開炮。2分鐘後,在“三笠”號巡洋艦上坐鎮的東鄉平八郎下令開炮。隨著陣齊射,俄旗艦“蘇沃洛夫”號巡洋艦艦橋被徹底炸燬,作戰參謀非死即傷,羅熱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傷不省人事。處於交叉火力攻擊下的俄艦隊陷入滅頂之災。最終,只有“阿夫樂爾”號巡洋艦等少數艦隻突出重圍。俄艦隊19艘戰艦被擊沉,5艘戰艦被俘,官兵傷亡、被俘約1.1萬人,羅熱斯特文斯基成為俘虜中的一員。日艦隊損失魚雷艇3艘,亡117人,傷583人。

100多年後,幾經折騰的“三笠”號巡洋艦,如今停泊在日本橫須賀港灣,成了一座海上公園。在它的左側有一個小廣場,正中立有東鄉平八郎的雕像和一塊石碑,碑面刻看東鄉平八郎的手書:“皇國興亡在一此戰。”遙想當年,如果沒有德皇的造訪,羅熱斯特文斯基可能不會成為支援遠東隊的司令。如果不是情報蒐集、防奸保密和佯動造勢做得好,東鄉平八郎也未必能押寶正確。假使羅熱斯特文斯基臨機處置時,能重新作出判斷,俄艦隊仍有可能脫離險境,俄日戰爭很可能會是另種結局,而今天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許會是另一番景象。然而,正如日本作家鹽野七生說:歷史上的偶然之所以成為歷史上的必然都應該歸因於人的作為。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被認為是歷史必然的事件,在當時幾乎都是偶然。

對馬海戰一場左右俄日兩國命運的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