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男主長相俊朗,年入近百萬,卻從不沾花惹草,女主外貌普通,公司透明小職員。

但在他們結婚的第10年,女主突然和男主提了離婚,眾人不解,兩人並無矛盾,再說此時離婚,男生還是鑽石王老五,可是女主已成昨日黃花。於是,大家紛紛勸和。

可是女主卻堅決離婚:她說:結婚十年,她熟悉對方喜歡吃什麼,有什麼小習慣,甚至他一個轉身,她就知道他想喝水,可她卻從來摸不清對方在想什麼。

結婚十年,身體熟悉,生活習慣熟悉,卻仍然觸摸不到對方的靈魂。

雖然無力,卻不得不承認身邊多少夫妻已經慢慢地成了彼此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到底是哪一步出錯了,該如何營造好一段親密關係了!一直都有人在鍥而不捨地進行研究。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麥基卓和黃煥祥他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這兩個人創辦了海文學院,主張一種整合身、心、靈,強調自我對健康、關係和生活方式的責任的深度的自我發展方式。

又為了更好地探索親密關係,這兩個大男人直接選擇了生活在一起。過去的25年裡,他們每年看不到對方的時間就只有幾天。

他們一起把他們的研究心得寫成了《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相信自己的發現可以幫助別人在更切合實際的時間內進入親密關係。

這本書獲得了胡因夢的力薦,同時在豆瓣評分高達8.5分,很多網友都評價說,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1、 什麼是親密關係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關係中的兩個人有可能同住一段時間後,非常瞭解對方,但沒有彼此親密的感覺,就像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同事,我們的對手,我們瞭解他們,但是並不代表著彼此很親密。

為什麼會這樣了?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分享彼此之間的內在感受,所以不親密也不親近。如果和熟悉瞭解的人在一起無論是為了安全感、方便還是其他任何理由,都可以共度滿意的生活,只是這樣的關係容易缺乏熱情、關懷和成長,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密關係。

麥基卓和黃煥祥認為親密關係是卸除自己的防禦心態和與他人保持習慣的習性,是把自我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是通過自我揭露而呈現的脆弱和了解的狀態。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他們覺得,任何兩個人,只要彼此願意坦誠溝通分享都可以產生深入的親密關係。他們設定了彼此之間的溝通模式:

  1. 互相同意向對方打開內心世界,意思是如果其中一個人詢問:你正在想什麼,另一個人同意就當時所知,儘可能地回答。
  2. 同意儘可能主動同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知覺和評斷,願意提供資訊,好使對方能進入自己的世界。
  3. 只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需要在任何情況中決定誰對誰錯

這個溝通模式不僅僅適用於伴侶兩人,同時也適用於親子、手足、合夥人、朋友間。

2、親密關係要避免的兩大誤區

一是不敢分享自己

人生而孤獨,其實都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可同時,卻又很難建立深層次親密關係。

因為人一出生就被期望長成為舉止適當的公民,家庭通過無數期望和隱微的要求,教導小孩如何社會化。小孩因為自己的表現和成就而得到了獎勵,這些追逐成就的小孩就會發展出“理想我”形象,以討好別人,最初是父母,後來是其他人,他們學習當“善良”恰當“”的人,深深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意見。

當他們長大成人進入親密關係時,通常也沒辦法分享自己,一方面是壓抑太久,他們其實.也不認識自己的真實本質。另一方面是害怕分享自己會有“失去”的風險,會讓對方不喜歡自己。

他們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他人接納,一旦坦誠以對,就會面臨著拒絕和拋棄的危險。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二是過度控制對方

人類經驗的核心有一種根本焦慮,稱為“存在性焦慮”或“憂懼”,許多人試圖埋藏或否認這種感受,於是忙於各種瑣事,得到與他人連接的錯覺。

很多人選擇伴侶是為了處理內在的空虛感和寂寞感,藉著對另一個人的著迷,試圖把存在焦慮變成較輕微的神經質焦慮,以控制自己的空虛感。他們希望別人能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通常把伴侶當成自己的財產,從控制別人得到虛幻的安全感。

安全和控制的錯覺不僅會妨礙親密關係,也會限制自己親密和愛的能力。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3、如何發展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的發展有五個階段,分別是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任何兩個人只要有善意,願意冒險向伴侶展現脆弱和坦誠,就能經歷關係的各個階段。

第一階段:浪漫期

任何關係中最刺激最興奮的時刻就是浪漫期,兩個人剛剛認識不久,互相吸引,覺得對方在自己的心目中形象非常完美,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這一個階段往往也就是兩個剛墜入愛河的甜蜜期,充滿浪漫,充滿想象,充滿能量。

第二階段:權利爭奪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和相處,兩個人逐漸開始認識到了對方的優缺點,也會開始在對方面前坦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會慢慢的發現彼此身上有不符合自己心目中伴侶形象的地方,開始想著試圖去改變對方,控制伴侶,以滿足隱藏的安全感需求。很多的分手都是發生在權利爭奪期。

第三階段:整合期

在這個階段,彼此雙方開始學著去包容、瞭解和傾聽對方,不再想權利爭奪期那樣去試圖改變對方,而是用接納代替抗拒,用包容化解不同,這個時候,親密之花開始慢慢盛開,雙方的關係真正地趨向穩定。

第四階段:承諾期

這個階段,他們對自我與他人有更切合實際的安全感和期望,能夠找到關係中的歸屬感,能對生活和自己做出堅定的承諾,願意共享承諾,一起計劃雙方的期待和決定,並付諸行動。

第五階段:共同創造期

當雙方能夠超脫權利爭奪時的道德教訓,在整合期瞭解自我和對方,並在承諾期共享一切時,兩個人在一起,就會非常和諧,能夠將個性化差異轉化為創造的挑戰,不再爭執或分辨對錯,以正面的方式運用負面的特徵,比如吝嗇的人負責記賬,控制的人負責安排。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親密關係的這5個關係是一個循環的週期,就像我們經常談到的五行變化,每個階段都包含其他階段,所以每個階段也許都會有承諾,權利爭奪的現象出現,每個階段也都會有浪漫的能量灌注,有共同創造的可能性。

伴侶間很少只存在一個階段的,一般來說,大部分整合期的伴侶在面臨壓力時,很容易返回到權利爭奪期,某些處境也會引出重新回到早期階段的行為,比如,七夕的時候,男方為女方準備對方心儀已久的禮物,那麼雙方可能會有一陣子重返浪漫期。

這五個階段,其實就像這是幾個問句,

“我想要什麼?”

“你想要什麼?”

“我們想要什麼”

“我們選擇做什麼”

“這是為了什麼?”

從你我,變成了我們,從單純的想要,變成更深層次的思考,是為了什麼,兩個人的關係慢慢地走向穩定,兩個人慢慢地也開始融為一體,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成年人必修課: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關係花園會經歷不同的季節,會經歷各種階段,需要處理好各個階段的許多偶發事件,要如何照料關係花園了,我們可以嘗試和對方約定以下幾種相處方式:

1、 暫停時間

人在衝動的時候,很容易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那麼雙方其實都可以要求“暫停時間”,以避免爆發無法控制的行為,雙方都必須尊重“暫停”的要求,暫時停止互動。

在停止互動前,雙方協議在什麼時間恢復談話,各自有時間考量彼此的處境後,能做到用嶄新的眼光和較少的防衛來看待爭吵的事情時,雙方就可以恢復互動。

2、 五分鐘的依賴

親密雙方,最怕的是一方過度依賴另一方,被依賴的人有時候會覺得有別約束的恐懼,而依賴的人會覺得對方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關心,換句話說,就是不像以前那麼愛自己了。

那麼,我們其實可以給雙方約定“五分鐘的依賴”,在這個約定的時間裡,一方可以像三歲小孩一樣抓住對方不放,另一方必須承諾會傾聽滿足對方的要求。

這個方法,有時間限制,能夠享受依賴而不要求過久的注意,通過明確的時間點要求,雙方都更能學會敏銳察覺自己的渴望和對方的界限,通過分享的過程,得到更多的自主性。

3、 每天的澄清時間

就像定期運動的計劃一樣,雙方可以承諾每天花時間處理和澄清彼此的關係,比如可以協議每天一起吃一段飯,或者在晚上度過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雙方對彼此敞開,分享自己的想法,澄清過去或現在的問題,互相討論對各自事情的印象,而不是僵持在原有的評斷中。

在定時澄清和接觸的過程中,兩個人會越來越趨向同步,讓兩個的愛河流動起來,而會堵塞累積一些汙染關係的心靈垃圾。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說,愛是兩個孤獨的人互相保護、接觸和回應。所以,讓我們試著再試著,向對方敞開,和對方分享吧,讓我們在這親密關係中學會彼此擁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