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導語:自古以來,我國以農業為主,農業伴隨著漫長的歷史陪伴我們走到今天。

當下,我國仍然是以一個農業大國的身份立足於世界,我們需要以佔世界7%的跟耕地去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這是不容易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人民作出了很多努力,我們不僅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如何規劃土地以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很重要。

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封閉已久的大門,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也隨之被打破。雖然對於我國漫長的歷史來講,近代以來的這段歷史也只不過是將近兩百年爾爾,然而社會的變動程度是傳統的封建社會結構不可比擬的,其中農村土地制度的變化也有很多。回看歷史,通過這些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經驗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農村土地問題。

近代殖民入侵對我國農村經濟影響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要探討關於近現代農村土地制度的演變過程,我們首先要了解近代農村的經濟狀況。

我們知道,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來到我國後,對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沿海城市,即使是擴散到內地也侷限於一些大城市和重要的地區。在當時的農村,尤其是內地的落後地區,人們仍然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這種"變化又不變化"的特性再加上近代我國政治領域的各種複雜的事件,讓關於我國近代農村經濟的事情成了一個頗有爭議的論題。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近代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我國就有人提出了"復興農村"和革命興起的主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術界就展開了大量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研究和調查。當時得到了普遍認可的,是在面對近代入侵、自然經濟逐漸土崩瓦解等情況後,我國農村經濟呈現出"一片死灰"的看法。有學者提出,近代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農村人民的生活甚至不如在以前封建社會的生活。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小農經濟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體系中,人們大多數是以自給自足的狀態生活著。而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統治之下,人們需要對這片土地的主人,也就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上交賦稅,然後剩下來的一部分則用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所以人們不僅需要從土地當中生產出口糧,而且還要自己學會生產出一些日用品。這種生產就誕生出了傳統的家庭手工業。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古代的家庭手工業

但自從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由於外國廉價的商品的傾銷是中國手工業受到嚴重衝擊,以前人們生活中自給自足的狀態被打破,而日用品可以在集市上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傳統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又迫使農民及手工業者成為產業工人,進一步破壞舊生產關係。手工業已經不能滿足自給自足的要求了,手工業者更多的會去為工廠做工來賺取工資代替之前手工業帶來的效益。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近代我國的工廠

多數學者認為,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下,我國近代的農業商品化和專門化是以農場經濟的破產為前提的,而外國工業品的輸入破壞了我國農村手工業,大批糧食進入內地搶奪了本土農民的市場,所以近代以後的一些商業活動並不利於我國農業的發展。帝國主義的侵略、土豪鄉紳的壓迫、奸商的盤剝以及政府苛刻的賦稅等,都使得本土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

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關於我國近代農村"衰退論"的贊同說法受到了挑戰。一些學者認為,近代以來我國農村雖然受到了外來國家的衝擊,但是從總體上看是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的。具體表現為,農業人口的收入隨著商業貿易漸漸增長,而工業的發展使得農村非非務農人員增加,他們的收入增長也直接提升了農村人的生活水平。

土地制度的演變

大體介紹了近代我國農村的狀況以及至今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後,我們繼續對關於我國近代以來的農村土地制度的問題討論。

我國封建時期的土地制度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確立下來,後來的歷朝歷代都有所調整,到那時換湯不換藥,仍然沒有脫離封建時期的社會現實情況。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下,地主佔有大量土地,並且用地租制來剝削農民。封建土地私有制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這些制度伴隨著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延續著。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商鞅變法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前面已經說到,近代以來這種傳統的土地制度被打破,最明顯的就是家庭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大批農民不再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是選擇從事手工業。當然這是普遍性的表現,近代出現的種種大事記也會對農村土地制度造成影響。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是喲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並且在其全盛時期佔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建立起了農民政權。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廢除了延續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並且強調"天下人人不受私,無物歸上主"。關於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簡單的說就是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

高中歷史就說明了,這場由農民階級領導的運動侷限性非常明顯。所以它的土地制度也脫離了現實,《天朝田畝制度》並未真正實施過,聖庫制度也只是農民階級的"幻想",絕對的均勻並不能從數量上解決糧食問題。到了後來因為軍事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太平軍"照舊交糧納稅"。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天朝田畝制度

19世紀初,我國進入了民國時期。在大革命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人孫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號。1924年孫中山在北伐戰爭前夕簽署了減租命令,即"二五減租"。所謂的"二五減租"就是在原來田租的50%當中再減少25%。然而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在關於農民和土地問題上並不遵從孫中山生前的號召,先是大肆鎮壓農民運動,意圖恢復舊的土地政策,然後是對於工人階級進行血腥的打壓。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孫中山

這體現出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統治的目的。這個時期內,地主和國家的土地主要是通過出租的方式運營著,而土司土地卻仍然保留了傳統的農奴制。這個時期的土地制度並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村土地佔有極不合理,並且嚴重阻礙了當時農業和工業的發展。

近代土地制度的特點與影響

在那個外部侵略與內部戰爭交錯的時代裡,封建氣息濃厚的社會中,長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能作為的政府,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在近代長期處於被動的局面。不過,縱觀近代土地土地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那個灰色的年代,仍然存在著進步的因素,這些因素客觀上會推動著我們的國家走出時代的陰影。

清政府沿襲了明朝的"一條鞭法",實施了攤丁入畝政策,儘管這樣的政策維持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對於後來人口的大量增長是不利的,這就為後來王朝的覆滅埋下了火種,所以近代戰事一起,大批沒有土地的流民出現。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一條鞭法"的提出者:張居正

而後來在清王朝搖搖欲墜的統治之下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土地制度,是農民階級為了打破封建地主對土地的絕對佔有關係的一種嘗試,這種嘗試是有進步意義的,然而也被冠以空想性的頭銜,而它也因此而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

民國時期的土地制度不僅保留了許多封建殘餘,而且主要目的也是維護少部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於普通百姓,特別是農民的生活並沒有帶來切實的好處。

而這種狹隘的土地政策直接導致了農村生產力停滯不前,嚴重阻礙了當時工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三民主義"

探討過去土地制度的意義所在

還是回顧到第一部分的論題上去,其實關於我國近代土地制度的研究是有很多的,其中對於我國近代農村的狀況的問題是最具爭議性的

。客觀地講,我們很難簡單地用"衰退"或者"進步"來概括我國近代農村的發展狀況,因為當時的社會因素和變化實在複雜,我們無法用一部分外在的表現就將其概括完整。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近代農村的一隅

然而即使是這樣,我們卻仍然需要對當時的土地制度乃至其他方面進行探討。因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規劃出未來的發展藍圖,對於以前的一些事物的總結同樣很重要。

回看這些出現過的、已成為過去的土地制度,同樣可以對我們今天的土地制度形成借鑑和經驗。

現階段我國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而鄉村的振興又要求農村優先發展,土地作為農村和農業發展的稀缺要素,對於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道格拉斯·諾斯將制度表述為一系列需要服從的規則、程序以及約束主體的道德倫理規範。制度變遷則是最新制度對舊制度的代替,也就意味著與制度相關的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土地制度演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而通過研究探討土地制度的演變與發展,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多方對於土地資源的訴求,滿足我國發展過程中對於土地資源的需要,同時可以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製度上的支持。

結束語: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地球帶給我們最多的是腳下的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土地顯得更加重要。不管在什麼歷史時期,對於任何國家來說,土地問題都是是維繫國計民生的戰略問題,是農民問題的核心。

土地制度是社會制度中的重要一面,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表明,什麼時候有著良好的土地政策、土地制度,社會就能進行良好地運轉。地權制度是土地的核心問題,對於地權問題的深入瞭解有助於我們更透徹全面的瞭解農村社會。

參考文獻: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呂思勉《中國通史》

龍盛運《關於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

張鳴《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