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从前只爱安生,如今但羡七月

林七月和李安生,就是同一个女孩的两面。你乖巧我不羁,你张扬我含蓄,你按部就班,我颠沛流离。

而曾经的我,是真的很爱安生。安生不漂亮,但是原著小说写她:

“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七月与安生》:从前只爱安生,如今但羡七月

安生的叛逆,安生的流浪,安生的白裙子,安生总是望着远方的样子,都让我着迷。

我甚至渴望成为安生那样的女生,清冷凌冽,四海为家,肆意摆布自己的命运。

而七月,温婉安静美好的林七月,在彼时我的眼里,就是无趣的代名词。她过着白开水一样的日子,谈着小心翼翼的恋爱,在父母的保护下,在象牙塔里缓慢生长。

爱上迷迭香一样灵魂的我,是不屑于这样的人生的。“怎么活才能跟别人不一样啊”是我最喜欢思考的问题,特立独行是我推崇的人生态度,我喜欢安生那样藏着不安分内心的眼眸,灵气十足,精光四射。

就像曾经,我是“不折腾会死星人”,双子座的缺乏耐心和善变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时也孤傲,又追求完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总觉得做人最好举手投足都是一腔清气。作为一个矫情又有严重强迫症的女文青,浮光掠影地鄙视过许多不怎么看书的正常人。幸好内心活动不会写在脸上,不然不知开罪多少人。

但是年岁渐长,那颗敏感的心慢慢变钝,竟像《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言从“无价之宝珠”到“鱼眼睛”转变起来。灵气慢慢丧失,人也懒起来,逐渐喜欢上林七月的妥帖静好。白水一样的日子也自有它的好处,扎扎实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莫名地让人心里安稳。环游世界的梦想呢,好像不是非实现不可;平和踏实的幸福,才是内心最想要的。

七月羡慕安生的自由,安生也曾羡慕七月的温暖。


《七月与安生》:从前只爱安生,如今但羡七月

她们的这种渴望,在同时爱上苏家明之后激化成了伤害彼此的矛盾。

苏家明并不是我喜欢的男性角色。他就像何书桓一样同时伤害了如萍依萍两个女孩,像许仙一样在青蛇白蛇之间犹疑不决。

张爱玲有段经典的表达:

“每个男人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中的一颗朱砂痣。”

李碧华在《青蛇》里也写得透彻:

“每个男人,都希望他生命中有两个女人:白蛇和青蛇。同期的,相间的,点缀他荒芜的命运——只是,当他得到白蛇,她渐渐成了朱门旁惨白的余灰;那青蛇,却是树顶青翠欲滴爽脆刮辣的嫩叶子。到他得了青蛇,她反是百子柜中闷绿的山草药;而白蛇,抬尽了头方见天际皑皑飘飞柔情万缕新雪花。”

家明不是不爱七月,也不是更爱安生,你以为安生和家明就真正合适吗,不,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更决绝的裂痕。

尚不如七月与家明有温吞的幸福。

白玫瑰的纯洁高雅,红玫瑰的热烈奔放,他只是个什么都想要的普通人。

我喜欢杨过那样的男主角。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你若问我安生和七月之间有爱吗,当然有,她们深深相爱。


《七月与安生》:从前只爱安生,如今但羡七月

可是,其实我是不相信七月与安生最后能在一起的,艰难人生的人事错迕,漫长岁月里的种种龃龉,加上两个人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或许她们会相互吸引,但那是最终,会是两条相交的线,在某个节点之后会渐行渐远。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友谊:清浅的,得体的,点到为止的。

更何况,家明是横亘在她们中间的一道伤口,一触即痛,会有鲜血汩汩地流出来。

安生寄给七月的每张明信片末尾那句“问候家明”,它带着某种挑衅的意味,明明白白地告诉七月:我在意你的男人。

所以三个人之间会有痛苦的纠缠。

从前总替安生抱不平:为什么每一次的矛盾,都要以安生的让步为结束?后来懂了,七月有爸妈,有家明,有看起来美好而光鲜的人生,而安生,只有七月。安生比七月更害怕失去对方。

就像两人争执,总是伴随着安生讨好的令人心疼的笑容——

你每天活在象牙塔里,你不懂。

但是七月,她真的不懂吗?安生是她心里的潮水,是“疼痛的,汹涌的”。她不可能忘记安生为了吃饱肚子眼睛不眨地灌下一整瓶酒的样子。她不可能忘记衣着单薄的安生瑟缩在她家楼道里等她回来的样子。她不可能忘记安生孩子般的,讨好的笑容。七月怎么可能会忘记。

周冬雨和马思纯演得真好。是人戏不分的境地。细腻而动人。仿佛她就是七月。她就是安生。

在原著小说里,是安生生下了孩子,一个新鲜洁白的生命,从安生伤痕累累的身体里出来。而电影给她们安排的结局是,安生变成了七月,七月死去了,只留下她和家明的孩子。比起原著小说,我更喜欢这个结局。七月终于抵达了她想要的自由,而不是和一个不够爱自己的男人,虚与委蛇地过一生。

世间再无林七月,而我们都变成了后来的李安生。

安稳的庸常人生。

与那些关于流浪和放逐的梦想,那些歌唱过的岁月和时光,那些温柔的,暴烈的旧痛与新伤——

统统告别。

再见了,我的少年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