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當經濟走下坡路時,金融機構和媒體會釋放大量假信號。為了在危機中生存下來,部分經濟主體會不斷地傳播大量假信號。如果我們被這類假信號欺騙,未能捕捉真正重要的信號,那麼必將承受巨大損失。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避免將垃圾信息誤判為信號?如何在輿論中識別出真正有價值的信號呢?韓國KBS電視臺資深財經記者——樸鍾勳,以全新方法帶你正確解讀經濟信號,從而把握髮展趨勢。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文 | [韓]樸鍾勳


當經濟情況急轉直下時,經歷過繁榮期的經濟主體會對當年的甜蜜念念不忘,為了防止利潤進一步減少,甚至不惜做出欺詐等犯法的勾當。比如說,金融機構會指示一線員工向客戶推銷手續費最昂貴的金融產品。通常情況下,在金融機構前臺辦理業務時,前臺業務員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業績提成而不是客戶的利益。


當經濟形勢不妙時,政府會選擇隱瞞。不僅韓國如此,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也是一樣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前總統布什一再強調美國經濟非常平穩。但沒過多久,美國經濟在遭遇了前所未聞的危機後陷入了衰退。


當經濟走下坡路時,金融機構和媒體會釋放大量假信號。為了在危機中生存下來,部分經濟主體會不斷地傳播大量假信號。如果我們被這類假信號欺騙,未能捕捉真正重要的信號,那麼必將承受巨大損失。在經濟動盪的當下,我們要學會辨別信號,用自己的慧眼識別出真正有價值的信號。


1


不要被統計的致命誘惑欺騙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在美國,當人們尋找一處想要居住的城市或社區時,他們通常會優先參考該地區的犯罪率數據。美國政治雜誌《國會季刊》(Congressional Quarterly)會定期發佈與人口數進行對比的各大城市的犯罪率。與人口數進行對比後統計的人均犯罪率真的能準確篩選出犯罪的多發地區嗎?


城市中心地帶的居住人口不多,因此在統計數據上人口數是稀少的,但白天會有大量上班族從郊外來到市中心。然而奇怪的是,郊區居住者在市中心犯罪後會被統計為市中心的犯罪案件。因此,將犯罪案件總數除以市中心居住人口後,市中心的犯罪率會直線提升。美國聖路易斯市的人均犯罪率高居全美第二名。


但憑藉這個數據就能斷言聖路易斯是臭名昭著的犯罪都市嗎?美國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理查德·羅森菲爾德(Richard Rosenfield)教授和珍妮特·勞裡森(Janet L. Lauritsen)教授將從郊區來市中心的上班族的犯罪數據剔除後發現,聖路易斯市的犯罪率跌落到了第120名。美國的居住人口人均犯罪率引來了不必要的誤會,實際上沒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即便如此,不少學者仍然會引用未經調整後的原始犯罪率數據。這些統計不但會助長地區居民的偏見,甚至可能使政府推出錯誤的政策。由此可見,盲目相信統計數據是不靠譜的。因為統計時往往會弄混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有句諺語叫“鳥飛梨落”,有時兩件事情之間會有一定的關聯,但未必兩者之間就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這些錯誤的因果關係常常會使我們作出誤判。


因果倒置的判斷更加危險。例如,如果做一次美國主要城市的犯罪案件數與警察數量之間的關係調查,會發現兩者之間呈現高度的正相關。所以就能斷定“警察數量越多,犯罪案件越頻發”。這樣的論斷是合理的嗎?如果我們相信這個因果倒置的論斷,那麼會得出在犯罪高發地區減少警察配置可以降低犯罪率的怪異結論。


警察數量和犯罪率之間的因果關係錯誤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但經濟問題會通過複雜的相互作用進化,其過程非常複雜多變,因此很容易將經濟問題的相互關係誤認為因果關係或陷入逆因果關係的誤區。


當股市暴跌時,分析師們會找出看起來關聯度較高的特定事件作為股市暴跌的理由。如果單純的投資者堅定地相信他們的說法,那很可能會認為在特定事件結束後,股價必然會出現反彈。但股市一旦進入低迷期,我們會發現導致股市暴跌的原因並非分析師們指出的顯而易見的事件,而是深藏在市場底部的根本性問題。因此,該特定事件收尾後,我們依然可以發現股價有時會進一步下跌。

投資者在沒有洞察真正的因果關係的情況下,陷入盲目自信的狀態中作出投資決策是非常危險的。


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只接收自己想看到的統計內容。這種致命問題不光出現在普通投資者身上,在財政官員身上也偶有發生。最為典型的案例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夕,韓國的外匯儲備量已岌岌可危,但只看重統計數據的財政官員們卻堅信經濟基礎是牢固的。甚至有時財政官員們會改變統計方式本身,從而引發經濟繁榮的錯覺。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的推動下,美國股市屢創新高。當時有專家警告稱,美國的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大幅提高,因此需要警惕泡沫。但在1999年,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卻奇蹟般地提高了。在這個統計結果發佈後,部分經濟專家和投資銀行宣稱,過去的經濟規律不再適用於當下的新經濟。


遺憾的是,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僅僅是通過統計手段做出來的假象。生產率大致上是通過貨幣和服務的附加價值來測算的。比方說,如果1小時內可生產出100萬韓元附加價值的商品,那麼每小時的生產率是100萬韓元。1990年,美國政府認為原有的生產率測算方式無法準確測算出計算機的性能提升。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性能在突飛猛進,但計算機的價格卻在走下坡路,因此他們認為原有的統計方法未能準確反應信息通信行業的生產率提升。美國勞工統計局決定將計算機的性能提升反映到生產率的統計中。新的統計方法如下,假設兩臺計算機的價格同樣是100萬韓元,如果其中一臺計算機的性能超出另一臺一倍時,則將其相關生產率提升一倍,即每小時創造了200萬韓元的附加價值。90年代每小時勞動生產率的漲幅不過年均1%~2%左右,但在199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出現了5%和6.4%的暴漲假象。這類統計手段造成的假象被專家包裝成了股市暴漲的背後邏輯。這一障眼法最終也沒能攔住千禧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在2000年,代表美國新興技術股的納斯達克指數出現了暴跌。當時,堅信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的生產率統計報告的投資者們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錯誤地利用統計會帶來致命的危險。紐約州曾經為了促進各地醫院的競爭,提升醫療服務水準,特別推出了跟蹤心臟病患者死亡率的評分表制度。乍一看比較死亡率像是評定心臟科專業醫師的客觀又合理的方法,但這個評分表卻帶來了意外的副作用。對評分表產生敏感和厭惡情緒的美國心臟科專業醫師們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想方設法不給病危的患者進行手術,還找出各種藉口將病危患者轉送去其他醫院。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83%的紐約州心臟病患者未能及時接受血管擴張手術。更令人唏噓的是,那些不迴避病危患者,選擇盡心盡力搶救患者的醫生們最終獲得的評價卻遠低於那些推卸責任並拒絕手術的不道德的醫生們。由此可見,統計的誤用會帶來致命的危險。我們必須詳細地分析具體情況,作出相應預測後再利用統計內容。


2


不能盲目信任媒體,要冷靜分析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2003年4月4日,韓國MBC電視臺發佈了一則題為“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遇刺身亡”的新聞。新聞中甚至還有“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參加一次宴會時,不幸身中兩槍,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的細節描述。


很快,韓國的SBS和YTN電視臺,《韓民族日報》(網絡版)和《朝鮮日報》(網絡版)等主要媒體跟進了“比爾·蓋茨遇刺”的新聞,並作了大量競爭性的報道。


該消息發佈後,韓國KOSPI指數出現了急跌,與微軟公司存在競爭關係的韓國本土企業Hancom公司的股價大漲了9%,韓國金融市場一度出現了不小的波動。


不久後,該報道被證實是誤報。事件源於一個玩笑,美國的一位網友為了在愚人節搞怪,特地做出了一個假的CNN網站。該網友做出的假網站上刊出了一則題為“比爾·蓋茨遇刺身亡”的假新聞,而看到此消息的MBC電視臺第一時間播出了快報,其他媒體為了追趕熱點,也在未進行充分查證的情況下,就貿然播出了大量相關新聞。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3月29日,韓國媒體《每日經濟新聞》曾刊出該假CNN網站的相關報道,並表示該事件已在美國成為愚人節玩笑。而幾天後,也就是在4月4日,韓國媒體們爭相報道了該假網站的這個假新聞。MBC電視臺在播出該新聞10分鐘後,才發覺是假新聞,於是很快播出了致歉報道。緊接著,其他媒體也發佈了致歉聲明。雖然第一個播報的MBC電視臺已承認該事件屬於“重大過失”,但在股市中依據該新聞作出拋售決策的投資者們已經難以挽回損失了。


媒體的誤報問題不僅存在於韓國。美國俄勒岡大學的邁爾(Maier)教授得出的研究結論顯示,美國媒體發佈的新聞中有60%左右存在著錯誤。所以即便是公之於眾的新聞,也不一定那麼精準,我們要學著發現新聞中是否存在反常識的內容。那麼媒體為什麼會經常播出這些錯誤的新聞呢?


首先,媒體每日要忙於競爭性的快報競賽,因此難以對每一件事情進行徹底的驗證。再者,媒體方面不需要非得徹底驗證完後,再發布新聞。除非是像“比爾·蓋茨遇刺”這類的大新聞,其餘的日常小新聞是很難追蹤首次發佈誤報的媒體的。媒體更關注的是怎樣才能吸引眼球,進而提升新聞點擊量。因此,比競爭單位多播出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報道要比執著於精準的報道更有利。


2009年初,美聯社曾報道,有人在25天內連續游泳3380千米,並一舉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乍一看這似乎是驚人的奇蹟,仔細計算一番就會發現,這絕對不是人類可以創造的紀錄。因為如果一個人想要創造上述紀錄,他必須以15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保持者的游泳速度連續25天一刻不停地游泳才可以。怎麼會出現這種誤報呢?後來才發現,該新聞的主角其實並沒有親自游泳3380千米,他只是連續25天抓緊遊艇後方,一路跟過來的勇者。美聯社在不經查證的情況下報道了這則新聞,導致世界各地的媒體紛紛轉發。該新聞的主人公則短暫地享受了世界游泳界傳奇人物的稱號。


美聯社以及其他轉發的媒體只要用點心稍微計算一下,即可發現這一“傳奇”是個多麼不堪一擊的謊言。然而,終日忙著速報競賽的媒體,更喜歡花更多時間去發掘新鮮且吸引人的新聞,而不是苦苦地去做驗證。媒體天生就有這些侷限性。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合邏輯的報道時,要提高警惕,敢於提出合理的質疑。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與受訪者或廣告客戶的利害關係上,媒體始終身不由己。房地產相關報道,更是讓大家產生滿腹疑惑。2018年9月13日,韓國政府推出強硬的房地產政策後,房地產市場的交易量大幅縮水。即便政府如此管制房地產市場,次月,新聞媒體依然表示房地產交易量有所上升。


2018年10月17日,《韓國文化日報》報道了一篇題為“交易失蹤?……10月份,首爾樓市交易量位居第二”的新聞,強調10月份的樓市交易量有所增加。10月9日,《朝鮮商務》也在一篇題為“交易萎縮是杞人憂天……首爾地區樓市的實際交易量有所增加”的新聞中表示,雖然政府發佈了房地產管制措施,但首爾地區的樓市交易量反而增加了。


韓國政府發佈“9·13房地產政策”以後,房地產市場事實上進入了寒冬,現在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那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假新聞呢?原因就在於房地產交易申報制度。按照當時的房地產交易申報制度,購房者在交易房產後的60日內進行申報即可,所以10月份的房地產交易申報中包括大量8月和9月的交易內容。在“9·13房地產政策”出臺之前,房地產交易量是暴增的,所以10月份會出現大量的房地產交易量申報。如果想確認10月份的實際成交量,那必須等到11月以後的統計結果發佈。對於經濟部的記者而言,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朝鮮商務》甚至在該報道中介紹過上述的申報制度,但卻把報道標題寫成了“交易萎縮是杞人憂天……首爾地區樓市的實際交易量有所增加”這樣的吸睛標題。


更大的問題在於那些經常上電視節目和新聞的所謂房地產專家們。雖然他們的頭銜不盡相同,但實際上他們從事的都是房地產開發或房地產諮詢一類的工作。因此,即使這些專家們的實力再出色,也會因自身利益關係,無法真正客觀地作出房地產價格下滑的預測。


2018年,某個財經電視臺被觀眾質疑是否將房地產電視節目的製作權限出售給了房地產銷售商。陷入質疑的電視節目內容實在是有失客觀,節目一再反覆強調了房價暴漲的可能性並重復推薦了特定的樓盤。他們的營銷手段非常具有誘惑力,就像電視購物廣告一般,會使觀眾產生“如果現在不入手,那就會後悔一輩子”的錯覺。即便這個電視臺沒有將節目製作權出售給房地產銷售商,這種節目論調嚴重破壞了媒體的職業操守。


現實中,許多媒體依賴於房地產開發商的廣告盈利。因此,媒體與房地產開發商或銷售商的利害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媒體很難發出客觀公正的聲音。湊巧的是,鼓吹房地產價格將走向高點的新聞報道總是在一輪房價暴漲之後出現。房地產開發商希望在房價回落之前盡最大可能抬高房價並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媒體則希望趁機多獲得幾份商業廣告。兩者一拍即合,上述的廣告就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泡沫會在被擠破之前的最後一瞬間向我們傳遞出最具誘惑力的信息。


第三個問題是媒體會拿相同的案例作出截然相反的解釋。2004年和2005年對燒酒銷量的相關報道就是典型的案例。2004年,當燒酒銷量減少時,《東亞日報》刊發了題為“經濟蕭條長期化……平民酒——燒酒也在滯銷”的報道,《朝鮮日報》也刊發了題為“沒錢買燒酒……內需蕭條下看不到未來”的報道。或許大家可能認為在經濟蕭條期裡家庭收入下滑,百姓喝不起燒酒是正常的。


不過在2005年,當燒酒的銷量創歷史新高後,上述的媒體竟然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東亞日報》刊發了題為“經濟蕭條下,人們是通過燒酒和香菸安慰自己的嗎?”的報道,《朝鮮日報》也刊發了題為“因難以忍受蕭條,一怒之下消費了更多菸酒”的報道。這些媒體給出的結論是,無論燒酒的銷量增長還是減少,都該怪罪於經濟蕭條。


那麼當時真實的經濟情況如何呢?蕭條發生的時間不是2004年,而是發生於信用卡危機來臨的2003年。燒酒報道初登報端的2004年經濟急速恢復,經濟增長率達到了4.6%,因此,2004年應該算是準繁榮期。上述媒體報道中的“沒錢買燒酒”或“一怒之下消費了更多菸酒”的說法是不符合當時經濟狀況的。


韓國的媒體經常會預先指定報道方向或立場,然後尋找相應的事實佐證先前預設的立場。因此,無條件接受媒體的報道並作出相應的投資決策是十分危險的,很可能會因誤判形勢遭受巨大的財產損失或遺憾地錯失寶貴的投資機會。若想保住自身的資產,必須學會徹底分離媒體給出的客觀指標和解釋,並嘗試進行獨立思考,永遠要以具有批判性的眼光來審視媒體的報道。尤其是與經濟問題相關的報道會非常複雜,難以琢磨,所以要格外注意。


3


識別假信號的四個原則


“巧克力消費量大的國家更容易產生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並不是搞笑網站裡的段子,而是在2012年刊登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論文中的內容。內科醫師弗朗茨·梅瑟利(FranzH. Messerli)主張巧克力中的多酚成分對智力改善有一定效果,並發表了一篇主旨為“巧克力消費量大的國家更容易產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論文。乍一看這個論文的結論似乎有一定道理。不過這篇論文發佈後不久他便成為眾多營養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的嘲笑對象。理由是這篇論文中的論據太不靠譜,未能證明巧克力消費量與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巧克力中的多酚成分究竟能不能有效提升人們的智商呢?更關鍵的問題是,多酚廣泛分佈於綠茶、紅酒、大豆和咖啡等其他食物中。而這篇論文將含有多酚的食物限定為巧克力一種,以此為前提進行研究,所以這項研究本身存在非常嚴重的缺陷。


相反,巧克力消費量大意味著該國的生活水準高,很可能是發達國家。因此,一個國家或許因富裕而產生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種可能性似乎更大。之後,這篇論文基本沒有被引用於醫學或藥學方面的論文中,反而被當作錯誤解釋指標的典型案例了。


經濟問題中,誤判信號或將垃圾信息誤認為信號後,大舉投資並慘遭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正確判斷信號的能力無比重要。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將垃圾信息誤判為信號呢?或者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進入因果關係的誤區呢?為了精準地解讀經濟信號,我們必須克服人性的弱點,試著用最客觀的方法對待指標。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讓我們一起努力遵守下面的四個原則。


要擺脫矇蔽雙眼的貪婪


在資本主義社會,想獲得一定的成功,那必須要有一點貪婪。不過指向錯誤方向的貪婪會麻痺我們的理性。尤其在投資股票等風險資產時,我們不能指望每天能夠獲得正收益。如果被貪婪矇蔽了雙眼,那麼市場中最危險的信號也會被積極地解釋為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要落入確認偏向的陷阱中


投資人必須要以最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問題。因此,落入確認偏向的陷阱是非常危險的。確認偏向是指一個人只願意接受自己偏愛的信息,而刻意無視其他信息的狀態。落入確認偏向的人會按照自己偏愛的基準隨意理解或歪曲所有的信息。為了不落入確認偏向的陷阱,我們必須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問題。


最差的瞬間也要保持冷靜


一旦經濟狀況惡化,人們很容易陷入恐慌。在繁榮的尾聲,盲目相信繁榮會永續下去的人們一旦真正遭遇危機就會落入恐慌的情緒中,不知所措。這些人甚至會看不到經濟恢復的信號,從而錯失良機。危機永遠伴隨著機遇。但落入恐慌的人是無法看見或把握住機遇的。人們總是在房價或股市紅紅火火之後才會對它產生興趣。但最好的投資機會往往是在別人放棄或絕望的瞬間來臨。


永遠要有B計劃


很遺憾,完美的預測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處在無法完美預測的複雜系統之中。經濟更是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非線性地移動著,還有我們根本無法預測的風險,即“黑天鵝事件”隨時可能爆發。因此,建議準備一份能夠頑強抵禦各種突發事件的投資組合或永遠準備好一份能夠抵禦各種變數的“B計劃”。

本文摘自《大趨勢:經濟震盪啟示錄》

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4月出版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相關圖書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識別輿論中的假信號?

《大趨勢:經濟震盪啟示錄》


定價:29.80元

(點擊書封進入購買頁面)


內容簡介


當經濟從高速增長跌入低速那一刻開始,經濟環境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準確把握經濟疲軟即將開始的信號,才能搶佔再次來臨的飛躍機遇。本書介紹了“利率”、“負債”、“泡沫”、“匯率”、“人口”、“失衡”等6種信號,引導讀者在不斷變化的經濟波動中,正確解讀經濟信號,從而把握其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