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高彬:你這樣是為了什麼?信仰?虛無的烏托邦?幼稚!

周乙:沒有信仰的人才會嘲笑別人的理想可笑。

高彬:你們所相信的那種東西完全不可能實現,現在不可能,以後也不可能,永遠不可能,你們被洗腦了,那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理想主義。

周乙:會有那麼一天,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一年,也許二年,也許二十年,但總會實現。會有一個新政府,沒有權貴,沒有人吃人,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不會喪權辱國,讓人民有尊嚴的活下去,安居樂業,在新政府,不會奴役人民.....

看過經典諜戰劇《懸崖》的人,都知道我寫的這段對話出自何處。這部7年前上映的經典電視劇,自播放之日就廣受好評,兩位主演張嘉譯和小宋佳,也因此劇摘得了多個視後、視帝的桂冠。在過去的7年裡,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已將此劇重溫過三遍,但每一次重溫,依然如第一次看的時候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緊張、落淚、心痛、哀鳴。

寒冷的冬天,人慵懶而懷舊,就著手邊溫暖的紅茶,我又一次翻出了這部電視劇。

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01 風情

“優秀”是一種綜合素質,這個定義適應於人,也適用於電視劇。這部劇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除了緊張吸精的劇情、演員精湛的演技、飽滿豐富的感情以外,通篇的畫面也是極美。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末的哈爾濱,彼時,古老的中華大地正經受著最為苦難的時刻。外有日寇鐵蹄進犯,內有不同派別勢力的鬥爭碾壓,戰火連綿,生靈塗炭。為了獲取重要的情報,共產黨方面派出周乙(張嘉譯 飾)和顧秋妍(宋佳 飾)假扮夫妻,潛入哈爾濱的警察廳特務科。周乙被任命為特別行動隊隊長,但他的真實身份一直受到特務科科長高彬(程煜 飾)的懷疑。於是,一場在懸崖邊上“跳舞”的諜戰劇就此展開。

對於旅遊,我很少喜歡城市。在我看來,建國後改造的城市大多千篇一律,中規中矩,連街道名稱,都起的差不多。但是哈爾濱,卻是一座很不一樣的城市。

15年前,我第一次坐飛機,目的地就是冰城哈爾濱。這次旅行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哈爾濱,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保存的非常完整,即使是毫無建築美學造詣的我,也因此流連忘返。

俄式風格的索菲亞大教堂巍峨秀美,廣場上肥嘟嘟的白鴿,不畏嚴寒,慵懶的踱著方步,不遠處,冰封的松花江畔人流如織,雪橇犬拉著小車冒著呼呼的熱氣,奔跑到河對岸。空氣寒冷清冽,每一口吸到肺裡都帶著一絲透爽的涼意。但是回到室內,又非常暖和,溫暖的壁爐升起熱騰騰的火焰,賓館樓道里,隨處可見穿著短褲吊帶的外國留學生,隨意的坐在沙發上聊天。

在電視劇《懸崖》裡,這座城市的美景被充分展示,女演員身著東北特有的貂皮大衣和俄式長裙,搖曳在歐式風情的大街上,馬迭爾旅館和索菲亞大教堂,也經常出現在畫面裡,逼真的還原,為劇集增色不少。除此之外,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松花江畔、深林密佈的林海雪原,也在緊張的劇情之外,充分彰顯了一部優秀劇作在細節上的周到。

皚皚白雪最是乾淨,殺死病毒,留下清潔。這部發生在冰雪之城的故事,既有冬天的肅殺,呼應了鬥爭的殘酷,也有春天的輕鬆,契合了革命先烈內心中兒女情長的溫情一面。

一部好劇,故事、演技和畫面缺一不可。電視劇是用影像造夢的藝術,想讓觀劇的人深陷其中,感同身受,就必須有真切的畫面感,這一點,《懸崖》做到了。

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02 角色

這部劇集的成功之處,在於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鮮活飽滿。順便說一下,最近大熱的新晉影后詠梅,也在這部電視劇裡貢獻了十分精彩的演出,她飾演周乙的妻子,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在這部劇裡,她把這位妻子塑造的十分成功,既有身為共產黨人的堅強與冷靜,也有身為妻子(女人)的艱辛與隱忍。熟悉詠梅的觀眾,都知道她從來不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聲音表現人物,在這部電視劇裡,她也依然沿用了她一貫剋制的表演風格,只用細節說話,表達內心的波濤洶湧,將一個偉大又平凡的女性塑造的栩栩如生。

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但是若非要評選出“最愛”,我還是會選擇男主——張嘉譯飾演的周乙。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部劇,讓我從此成為了張嘉譯的迷妹。

周乙,是怎樣的一個男人呢?

他溫靜如巖,飄逸如雪,行動如風。長年的臥底生涯,在刀尖上生存,練就了他的冷靜和睿智。他有最敏銳的觸覺,因此他了解他的敵人和對手,也會利用他們的弱點,傳遞情報,完成使命。

他不知不覺把自己變成了像水一樣靈活的存在——在白天看,會沾上陽光的閃爍,而在深夜,則幻化成一片深不見底的黑。他看上去溫文爾雅,與敵人把酒言歡,然而,只要找到機會,他就成為一把刀,深深地插進敵人最脆弱的心臟,一擊致命。

他生性悲憫,小的時候看到殺雞都會流淚,長大後長期吃素,就連對“春三”這樣的地痞惡棍也會手下留情——只因為他有一個癱瘓在床的娘。但是,為了信仰,他卻必須站在敵人的隊伍裡,很多時候,他必須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戰友走向刑場。

他坐在審訊席上審問自己的結髮妻子,與劊子手為伍,用皮鞭換去柔情,用刑罰替代親吻,親眼看著她飽受酷刑。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在無人的瞬間悄悄走近,用指尖的相觸傳遞他的體溫,用藥片讓她昏迷,減少她的痛楚。鮮血淋漓的傷痕,一次又一次深深劃過他的心底,但他的臉上,卻只能雲淡風輕。

臥底從來不是布爾喬亞的浪漫,而是刀鋒嗜血的懸崖。是他的信仰,讓他用生命去拼搏。

如果沒有戰爭,他必然是一個溫潤如玉、光風霽月的翩翩君子。但是,殘酷的戰爭,讓他因為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一名戰士。

如果一個人,只有信仰,沒有情義,那他就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反之,亦然。從這個角度說,《懸崖》裡的周乙,無疑是立體而豐富的人。

他首先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但同時,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戰爭扭曲了人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信仰,在這部劇裡,有殺人如麻的惡匪,有蠅營狗苟的蛆蟲,有麻木不仁的民眾,也有軟弱叛變的叛徒....正因為如此真實,才更能凸顯“周乙們”的偉大,正是他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民族的大義、堅定的信仰,犧牲了自我,選擇了捨身取義。

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權,也正因為不同的選擇,決定了生命的質量。

周乙的結局最終是慷慨赴死,他在臨刑前仰望天空,面色寧靜——當一個人內心有了精神的信念,信仰的支撐,他的人生就因此變得不同。

這部劇沒有一句旁白,完全靠鏡頭和人物行動來講述故事,這種創作方法,顯然是對演員演技極大的考驗。張嘉譯在這部電視劇裡,貢獻了最高水準的演出。在他的演繹下,周乙的形象變得豐富而飽滿,從外表上看,他像個紳士,洋氣,體面,不動聲色。他的眼睛冷漠而憂鬱,臉上的表情複雜而細膩,整個人,透著冷淡而高傲,有種說不出的味道。張嘉譯塑造的周乙,性格孤獨,偶爾會高級的幽默一下,但是卻很少表達情感,但與此同時,從他對待狗和孩子的態度上,又能看到他柔軟的一面。他高度剋制和沉著,任何時候都壓抑著自己的情感,這是因為,他知道在這場殘忍的遊戲中,唯有謹慎和冷靜,以及關鍵時刻的無情,才是生存的法則。

張嘉譯將周乙身上的複雜性演繹的淋漓盡致——他看上去似乎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但其實,他是用這樣的表情來掩蓋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

一個好的角色和一個優秀的演員總是能互相成全,在這部電視劇裡,張嘉譯很好的詮釋了這個定律,周乙因為他的演繹熠熠生輝,而他也因為演繹了周乙,而成為熒幕上的經典。從某種角度上說,張嘉譯和周乙,早已靈魂相通。

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03 情感

周乙和顧秋妍,這兩個因為地下工作而被迫組成的“夫妻”,從一開始的互相厭棄到最後的情感昇華,他們之間的感情,很複雜。

作為一個女性觀眾,糾結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感情,曾經是困擾我的一個好大的題目。

在最後的告別中,周乙抱著莎莎說:告訴媽媽,爸爸非常、非常愛你們。周乙在給妻子孫悅劍的信中說,你是我永遠的、唯一的愛。但是他又寫道,“莎莎失蹤,我不能就這麼丟棄她們”。周乙最後面臨著暴露被捕的局面,他在顧秋妍耳邊耳語,讓顧秋妍被抓住後假裝叛變,將一切責任全部推到周乙的身上,他說:只要能活下去,就是好的,他說:你要好好的活下去,為了莎莎,為我。


兩個重疊的“非常”,是“她們”而不是“她”,不止為了女兒,也為了“我”而活下去——我就是在這樣隱晦的細節中讀出了周乙的愛。但周乙和顧秋妍都是高尚的人,所以即使同一屋簷下生活了六年,他們之間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曖昧。書房的躺椅,周乙一躺就是六年。最開始鎖著中間的小門,後來莎莎出生,那道小門沒有再關上。但是,門卻始終在心裡。

有人說,周顧二人是柏拉圖式的愛戀,但無論從編劇還是主演那裡,都得到了相反的答案。

顧秋妍說,她和周乙在一起生活了6年,渡過了一個女人最好的年華,她說,誰都不會理解這樣的一種感情,兩個陌生的男女,在一起生活六年,卻始終沒有任何越軌的行為,但是他們的感情超越了愛情,成為了一種堅不可摧的感情。

周乙說,像他們這種荒唐的夫妻,也有在那個畸形的年代才可能出現,以後再也不會出現。而他們現在的意義,他們的信仰和夢想,就是為了將來像這種荒唐的事不再出現。

其實仔細想想,又何必糾結周顧二人到底是怎樣的感情呢?在殘酷的戰爭中,生存是首要任務,他們沒空談情;在日復一日的日濡目染中,感情又必然滋生。至於這份感情到底是什麼,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如果非要給它命名,我想它是一種“第三類感情”:這種感情很複雜,有同舟共濟的友情、共患難的真情,也有相濡以沫的親情,有同情、也有愛情——但是,它又是一種青出於藍的感情,它高於純粹的愛情,更加神聖而偉大。

世間萬物,皆因“情義”二字而染上風采,雖然《懸崖》是一部諜戰劇,但是劇中人物的情義,卻飽滿豐富。除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還有兄弟情、戰友情、同盟情等等很多感情,不管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均有屬於自己的那份“情”。因為有情,關係才變得珍貴,因為有情,人物才血肉豐盈,同樣因為有情,劇集的優秀才被彰顯。

而人之所以會因劇成痴,不過是因為在劇中投射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才有觀眾說,“這種發生在腥風血雨的年代發生的欲言又止的愛情,激起了自己對自己愛情的理想”。事實上,引發思考或激發情感,恰恰是一部優質作品該有的素質,作為一個女性觀眾,我為他們之間的感情而心動,為他們各自的堅守而感動,為整部電視劇裡無時不刻流露出的“人情味”所感染,這已經足夠。

重溫《懸崖》:7年之後,它仍然是一部經典之作

我猜,在日後的歲月裡,我可能還會第五次、第六次...重刷這部經典好劇。好的劇集,是經得起反覆觀看的,我們在觀看的同時,也和這部劇發生了關係,不僅伴隨著劇情的開展,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而且還在追劇的過程中,回望曾經的歲月,看到了自己的似水流年。所以追劇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劇情,更在於心境。

在寒冷的冬季,握著手中的紅茶,重溫著經典老劇,冬夜似乎也變得溫暖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