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李紱與田文鏡之間的督撫互參,竟演變成了一樁科甲朋黨案

導語

康熙晚年政務鬆弛,吏治腐壞,雍正帝即位後,

為刷新吏治,掃除積弊,在用人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雍正敢於打破用人常規,大膽啟用如李衛、田文鏡等一些非科舉出身的官員。

這些非科舉出身的督撫,由於經歷、教育背景不同,在時政方針、用人為官等方面與科舉正途的督撫有很大的不同,由此產生了摩擦和分歧,從而演變成督撫互參大案,而李紱與田文鏡之間的互參就是其中的典型。

李紱“點火”參田文鏡

李紱,康熙四十八年進士,雍正四年,李紱得到重用,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封疆一方。

李紱在進京的路上路過河南,對河南巡撫田文鏡的一些所謂“整治吏治”的手段極為不滿,他認為,田文鏡不過是假借整治之名,實際上是打壓科舉出身的官員

雍正朝李紱與田文鏡之間的督撫互參,竟演變成了一樁科甲朋黨案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李紱

於是李紱上奏雍正帝反映情況,他說田文鏡任命的上蔡知縣張球本是市井無賴,憑藉向田文鏡推薦幕僚才得此官職。息縣知縣邵言倫,固始知縣汪誠都因為張球的勒索陷害而丟官。

田文鏡畢竟是皇帝的寵臣,雍正帝將李紱的奏摺轉發給田文鏡,讓他留心查訪有關情況。

田文鏡的反擊

面對李紱的攻擊,老謀深算的田文鏡沒有慌亂,他決定另闢蹊徑,將戰火轉移,田文鏡並不回應李紱對他的參奏,反而暗示李紱這是在袒護同年,有科甲朋黨的嫌疑


雍正朝李紱與田文鏡之間的督撫互參,竟演變成了一樁科甲朋黨案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田文鏡

原來,無論是李紱奏摺中提到的息縣知縣邵言倫,固始知縣汪誠還是田文鏡早期在河南查辦的信陽知州黃振國、寧府知府張玢都是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和李紱是科甲同年

與此同時,田文鏡擺出來高姿態,請求皇帝派遣欽差大臣前來審查。

田文鏡的反擊奏摺很對雍正的胃口,雍正帝又將奏摺轉發給了李紱,要求李紱做出解釋。然而李紱的辯解未能讓皇帝滿意,雍正帝此時已表達出對李紱的不滿

為平息眾議,雍正帝派遣欽差前往河南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李紱與田文鏡的奏摺都有屬實之處,至此雙方似乎打了個平手

督撫互參升級為“科甲朋黨案”

田文鏡和李紱之間的督撫互參因雍正朝的人事變動驟然升級為科甲朋黨案,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李紱步入仕途的伯樂是曾任四川巡撫、直隸總督的蔡珽蔡珽自雍正四年仕途開始沒落,先是庇護參將楊雲棟被降職,後又因誣陷嶽鍾琪被皇帝識破,蔡珽在雍正帝心中地位一落千丈

雍正還專門告誡李紱,要求他要與蔡珽“絕交”,劃清界限。然而李紱依然故我,反而面奏雍正帝:“蔡珽為人,粗疏魯莽則有之,若貪婪不法之事,臣可保其無”。

很快李紱就被“打臉”,雍正五年,蔡珽因受賄被免職接受審查。雍正帝也開始相信李紱與蔡珽之間有結黨嫌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彈劾田文鏡,貪虐不法,謝主要彈劾的內容與當初李紱彈劾田文鏡內容十分相似,

雍正帝認定李紱與謝濟世有所串聯,結黨構陷田文鏡

於是要求對謝濟世嚴加審訊,審訊結果果然是謝濟世“自認風聞無據,聽人指使,要結朋黨”

雍正朝李紱與田文鏡之間的督撫互參,竟演變成了一樁科甲朋黨案

雍正帝對此案並沒有收手,而是繼續追查,要揪出幕後指使

,他對群臣說,當初李紱參奏田文鏡,說黃振國已經被田文鏡滅口。然而沒過多久,黃振國解任之後安然無恙的從河南來到北京。由此可見,李紱也是受人指使,捏造謊言

這一系列線索在雍正那裡成型,他認為這一切的幕後黑手是蔡珽,黃振國是蔡珽的故吏,黃被田文鏡彈劾打擊後,蔡珽要為黃振國報仇鳴冤,於是夥同李紱、謝濟世合謀,捕風捉影陷害田文鏡

正如雍正帝在上諭中所說的那樣:黃振國“被參之後,蔡珽為之黨護,李紱為之陳奏,謝濟世又為之翻案,勾結黨援,造作蜚語“。

這樣一來,一樁督撫互參案就演變成立科甲朋黨案。此案最終結局也是十分慘烈,黃振國被處以斬立決,謝濟世被革職發配,蔡珽和李紱在之後被處以斬監候和革職處分

結語

縱觀此次督撫互參案,且不論雍正帝處理結果是否公允,是否真的存在科甲朋黨嫌疑。

李紱的參奏從一開始就名不正言不順,李紱只是路過河南,聽說田文鏡的一些事蹟,就大做文章的上奏皇帝,很難不落人以偏袒同年,結黨營私的口實。

同樣,在接下來與田文鏡的交鋒中,李紱也絲毫不佔優勢,要知道,此時的田文鏡對雍正各項改革政策是堅決執行,可以說是雍正帝身邊的大紅人,如日中天。李紱彈劾田文鏡,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會別雍正帝認為是對自己改革政策的攻擊,維護田文鏡就是維護雍正朝各項政策的執行

另一方面,雍正帝在面對康熙晚年的腐敗的吏治狀況,早就下定決心整改,他對於科甲出身的官員抱有一定的偏見,認為他們“多有黨庇之惡習”,面對這種稍有結黨的情況,雍正帝就會十分敏感,對田文鏡這種非科甲之員,不但充分信任,而且當他們受到攻擊時處處保護,這也是為什麼田文鏡如此受寵的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