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英國當地華人華僑暫時照顧1.5萬孩子,你們怎麼看呢?

男人來了


看一下目前境外輸入的確診率,現在回來絕不是一個安全的辦法。

針對這15000個學生照看的問題,筆者目前有一個疑惑:這些孩子不是這一天兩天去那邊的,之前他們都是由誰照料怎麼照料的?縱觀國內目前家長對學生的照看程度,我想這15000多里面應該也有不少陪讀家長或者其他照料人員,把這一部分

扣掉,剩下一部分確實需要安置的,可以考慮當地人或在當地的華人,這樣安排起來壓力應該要小很多。


嘉禾新語


看到這個題目,我趕緊上網查了查,才明白事情的始末。原來是1.5萬平均年齡只有14歲的一群英國小留學生,因為英國疫情的快速發展,英國又實行的是“讓60%的人染病達到集體免疫”的離譜政策。而有很多小留學生所寄居的家庭,大部分年齡太大,風險高,而不想再接納那群孩子回家。

很多網友們都討論了,覺得接回國,怕我國這幾個月的辛苦努力又付諸東流。而且現在很多航班被取消

而上面這位朋友提出的找當地華人華僑暫時照顧這群孩子,我覺得有可行性。

1可以讓這些孩子們的父母親人,有意願去英國的,可以和當地願意幫助孩子的華人華僑一起照顧孩子們。

2由雙方政府出面,在當地找個合適的場所,讓孩子們暫時住在裡面,做好有效的隔離措施。盡一切力量保護好孩子。

當然,包機接孩子們回來,在有餘力的情況下,應該,不過,一切隔離費用,包括包機費用,都應該自理。而且應該由政府統一安排隔離。



遠方2019


我不想回答,現在K12教育,中國是最好的,我不是仇富,把孩子送到英國留學的家長是怎麼想的,中國加強了母語教育,從明年開始學好語文得天下。我敢斷言,這些孩子將來回國的可能性,不足10%,回來也適應不了中國,可悲!隨他去吧。最好的辦法,是父母飛英國照顧。


盛英泰


看到這個問題,一頭霧水,馬上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事情的始末,原來這個問題已經在網上掀起熱議了。至於上面這位朋友提出的在當地找華人華僑暫時照顧孩子的提議,我個人認為還是可行的,在沒有更好的辦法的前提下。

原因有三:1,大家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三觀偏差不大,在這種大災大難面前,一定要相互幫助,伸出援手的,這也是我們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2,孩子家長在家寢食難安,在這個時候有人伸出援手,一定會大力配合的。3,這才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官方出面,比如大使館,這樣才有公信力,會更讓家長放心,也有助於安撫這群未成年的孩子。也只有國家才有這麼強大的實力。

總之,孩子們應該相信,孩子的父母也應該相信,我們偉大的母親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一定要堅信這一點!孩子一定會平安的!


菲菲煮意


一萬五千多人,用飛機送他們回國?很難辦到。就這還僅僅是英國一個國家的情況。還記得前幾天的豪華油輪事件嘛?遊輪的運載量,可是遠遠要高於飛機的。不過就算是這樣有好幾條大型遊輪不被接受進港。飛機的容量太小了,而且還是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感染的概率大大的增加了。


愛看愛思考


希先搞清楚孩子情況:在決定邦與不邦


用戶8113392621518


建議

第一方案:條件允許,父母過去自己照看;

第二方案:當地有可靠的人照顧;

第三方案:當地華僑集中照顧;

不論哪個方案,都離不開每天對當地情況的全面瞭解,每天多與孩子溝通,教孩子做好隔離、只要隔離好就能避免感染,只要不出現大面積排華與治安事件,就安全。

我們國家也就隔離兩個月時間。

一旦感染上病毒,沒有床位,得不到及時救治,這才最可怕。

無論何種情況,與大使館取得聯繫,請求保護這些孩子。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如果在武漢,又能如何呢?


李爰錦


1.5留學孩子,就在當地找華人幫助,或者找中國大使館幫助,中國政府會為這些孩子安排好的。


雪谷雪鄉長白山霧淞島


根據當地物價水平


幸福+開心


找英國當地華人華僑暫時照顧1.5萬孩子,你們怎麼看呢?英國衛生部2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累計達9529例,比前一天增加1452例;累計死亡病例增至463例。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增數為歷史新高。中國僑網報道,當日,英國王室發佈聲明說,英國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儲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身體狀況良好,正居家隔離。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目前身體健康。受疫情影響,英國還宣佈議會將暫時關閉一個月,按計劃將於4月21日重開。就在三天前,英國首相約翰遜宣佈實施“更嚴厲”的抗疫措施,要求全民居家隔離,以儘可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延緩疫情蔓延速度。早在3月18日,英國政府陸續宣佈了多項新措施:餐館、酒吧、電影院、健身房等容易聚集人群的營業場所關閉;中小學以及幼兒教育機構基本關閉,但醫護人員等“關鍵行業”人員的孩子可以繼續得到學校的照顧;首都倫敦關閉部分地鐵站點。“群體免疫”概念提出引起爭議“在疫情暴發之初,英國民眾總體的反應並不是特別激烈,因為大家相信,新冠肺炎會得到相應的治療。而且,英國比其他國家死亡率低。”英國華僑Tim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從2月一直到3月中旬,英國政府方面一直沒有比較強勢的措施,而英國人也都顯得十分淡定。3月1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提出了一個與多數國家截然相反的防疫思路:如果英國有60%的人(約40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並在康復後獲得免疫,就能徹底切斷病毒傳播,英國人將全部安全,即所謂的“群體免疫”。當意大利封鎖、美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英國卻提出“群體免疫”。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在英留學和生活的華人群體擔憂。出於對英國防控不力可能帶來的進一步風險擔憂,以及在中國國內疫情控制穩定的對比之下,不少僑胞、留學生選擇返回國內。不過,也有人對該政策表示認可。“作為公共衛生的發源地,相信英國人的舉動是依據科學行事,我們靜候結果,一位在英國生活將近十年的僑胞對媒體說。抱團取暖!留守僑胞積極開展“自救”疫情來勢洶洶,有人選擇回中國“避疫”,更多的人選擇在此關鍵時刻留守英國。許多在英華人社團在中國疫情暴發之初就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物資支援。英國暴發疫情後,他們也紛紛發揮社團和平臺優勢,籌集物資、提供遠程診療方案,儘量減少疫情對華人的影響。英國山東總會、湖南同鄉會等華人社團在採購和接受了一批國內愛心人士的捐贈後,也為留英魯籍和湘籍華人儲備了口罩,免費發放。湖南同鄉會考慮到學生群體多數在英國舉目無親,可能需要更多支持,還在謝菲爾德、格拉斯哥、卡迪夫和劍橋等地分別安排了分會學生負責人,統計需求數量用以屆時發放物資。考慮到老年人或行動不便的群體更是疫情下的高危人群,湖南同鄉會還在英國部分城市建立聯繫點和援助站。英國湖南同鄉會執行會長熊鵬說,這次突發疫情對於英國僑胞來說是“百年一遇”。此時華人一定要團結,不要單打獨鬥。熊鵬提醒僑胞、留學生要與身邊的社區社團保持聯繫,互通信息和資源,在團體合作的狀態下抵抗疫情。在英僑胞運用“中國經驗”抗“疫”一直以來高度關注祖(籍)國疫情發展,並助力疫情防控的海外華僑華人,對疫情已有所認知。如今留守住在國,運用“中國經驗”抗“疫”成為共識。許多僑胞認為,中醫在此次戰疫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網站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也將中醫治療納入其中,因此許多在英中醫都紛紛伸出援手提供支持,開通視頻問診等在線診療渠道。英國中醫志願抗疫行動發起人王天俊表示,在瞭解到中醫在中國治療新冠肺炎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他和在英中醫同仁商議決定以從醫多年的知識和經驗為華人提供援助。王天俊提到,許多華人由於對新冠肺炎更加敏感,更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一有咳嗽等症狀後便十分著急。在此情況下,他們通過微信和照片等方式線上“望、聞、問、切”,根據問詢人的體質選擇合適的中藥方。僅在一天內,他就接診了近百位問詢的華人。山西醫院趕製中醫藥劑馳援海外僑胞戰“疫”。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種族歧視引起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在英國蔓延引起恐慌,針對亞裔的仇外和歧視事件也不斷出現,一些留學生和華人職員遭到排斥甚至人身攻擊,這在英國社會引起廣泛關注。3月6日,英國警方宣佈逮捕兩名嫌疑人,他們涉嫌在上個月24日在倫敦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上當眾攻擊和毆打一名新加坡留學生,致使受害人嚴重受傷;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名二年級學生說,她在地鐵上咳嗽後被一名陌生人呵斥“滾回中國”;3月17日,英國南安普頓大學4名中國留學生外出戴口罩購餐被當地青年挑釁並毆打……然而,鮮有華人在遇到傷害和歧視時選擇報警。杜倫大學的加里·克萊格的研究認為,英國華人遭遇種族主義暴力或騷擾或許高於其他任何少數族裔,但是華人受害者和案件的真實情況卻往往被忽視,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華人的低報案率。針對歧視現象,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提醒海外中國公民進一步提高防範意識,儘量避免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如遇惡意挑釁,保持冷靜,妥善應對,確保人身安全,緊急情況下可撥打中國駐外使領館領保電話。英國華人律師朱小久也為僑胞、留學生支招。朱小久強調,“華人一定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權利,遇到種族歧視不僅要報警,並且越早報警越好。”“祖國永遠是大家堅強的後盾”隨著海外疫情加速蔓延,特別是歐美多國形勢嚴峻,不少海外同胞特別是留學生群體感到非常焦慮,糾結到底要不要回國。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駐英國使領館把為海外留學生學習、生活和自我防護提供幫助作為頭等大事。3月25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就當前疫情形勢、中英關係等議題與在英留學生代表連線交流。劉曉明大使表示,無論今後英國疫情如何發展,駐英國使領館都始終是大家的堅強後盾,都會在第一時間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全力保障中國公民特別是留學生的安全和健康,堅定護佑大家的正當權益。在此之前,中國駐英國使館還向當地的中國留學生髮放了裝有防疫物品和防疫指南的“健康包”,指導他們科學防疫,幫助他們加強防護。此外,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還發布信息,提醒僑胞、留學生關注英國最新防疫政策;疫情期間防範電信詐騙以及就中國公民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答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