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原標題:演員任重在舒適地帶逆行:學電影,拍短片,寫小說…

一個有雄心的人,會受困於舒適區嗎?

三國時期,劉備客居荊州劉表處,當時已47歲。對於普通人來說,到了這個年齡,很可能早已放棄了夢想,在亂世中,求一安身之所,過上求田問舍的安逸生活,而劉備卻仍為自己“髀肉復生”而落淚,為自己碌碌無為而羞恥。

時間軸拉回到今天,仍有不少人選擇走出舒適區,逆風而行。

昨天,一向低調的演員任重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生日會,主題為“舒適地帶的逆行” 。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對這個主題,任重這樣解釋:“在2014年以前,我以為演員是我的舒適圈。但到2015年我意識到需要突破這種現狀。趙寶剛導演曾跟我說,演戲不要按照自己舒服的狀態來,自己舒服的狀態叫做慣性創作。一直按部就班,我將很難有所突破。所以‘舒適地帶的逆行’是為了挑戰未知的領域,發現全新的自己。”

那些年,他的那些舒適區

演員分兩種,一種是演什麼像什麼,另一種是有其自身特質,在某一類型中渾然天成。任重屬於後者。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8年前,一部《婚姻保衛戰》走紅,京腔的逗貧受到觀眾青睞。天津出生,北京長大的任重,骨子裡有種天然的幽默感和隨性,這種氣質讓他在這部劇裡如魚得水。

那個時期是任重演藝生涯的黃金時代,塑造了許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比如《北京青年》中的何西、《青年醫生》中的程俊、《新戀愛時代》中的鄭海潮、《和平的全盛時代》中的和大平等等。並憑藉電視劇《北京青年》,獲得“第三屆樂視影視盛典”年度電視劇最受歡迎內地男演員獎。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北京青年》飾演何西

縱觀這些角色,多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甚至劇中角色的很多特質就是他的本色。本人與某一類型角色特性高度契合,在給演員帶來眾多該類型角色資源的同時,也如同一把雙刃劍,使演員角色單一具有侷限性。

任重很快就意識到了這點,對他而言,這種角色塑造上的便利成為了一種困擾。在拍攝過多部都市情感劇後,任重迫切地希望能脫離本色,儘可能多地去嘗試不同的角色,甚至期待能有反差較大的角色出現。但一直沒有得到這種機會。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青年醫生》飾演程俊

眾所周知,前幾年,資本熱潮下,流量明星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後期製作和宣傳,全部圍繞著他們展開。非流量演員在角色的選擇上越發被動。

“我看上的,人家都沒選我。” 任重所說的情況是很多非流量演員都遇到過的。既然在角色和劇本上沒有主動權,任重就開始朝別的方向努力。

在劇組,他開始嘗試承擔表演之外的工作,比如試著導戲。於是,在排練過程中,提前走位時,他會刻意地去擬定演員在走位時的機位,到後期拍攝時,他發現,自己擬定的位置與導演拍攝時幾乎是一樣的,這樣,堅定了他參與創作的信心。他發現,自己擬定的位置與導演拍攝時幾乎是一樣的,這樣,堅定了他參與創作的信心。同時,他又希望自己再往前邁一步,掌握前期創作到後期製作的整個流程。可這些工作不是在片場留心就能學來的,它是獨立於表演之外的另一門學科,需要你真正停下來,去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學習。

起身,開始逆行

真正讓任重下定決心出走的,是在拍《結婚為什麼》時的茫然。

“拍攝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不會演了,我已經沒招可用了,這種感覺你明白嗎?”任重所說的,其實就是幾年來一直困擾他的問題,到這部戲,終於爆發了。類似的臺詞,類似的場景,所有一切他都在其他劇中有過多次演練,再演,他有些不知所措,只能通過鏡頭的運用和機位的調度來做一些補救和變化。

這次的拍攝讓任重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突破,於是,他逼自己下了決心,不走出去,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2015年,任重拋開手頭的一切,去紐約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

為什麼學習電影製作?

任重坦言自己一直有個電影夢。“我一直認為電影是和文學、美術同等量級的藝術形式,我存有很多老電影,在不同的時期翻出來看,有的甚至反覆看過四五十遍。”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寂靜的王國》拍攝現場

在任重眼中,電影無疑是美麗而夢幻的存在,身為演員,他距離這個夢似近又遠。因為儘管深愛電影,但這麼多年來,他卻沒有真正意義上演過電影,這一直是他的遺憾。去年,從美國學成歸來後,他的畢業作品真人電影短片《寂靜的王國》,在ARFF環球國際電影節(柏林),獲歐洲最具潛力電影環球獎。這個獎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遺憾。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從美國歸來後,任重的“逆行”路線越來越多元。

除了自己執導拍攝英文短片,任重回國後接拍的第一個戲,就挑戰了《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古板的趙白石。他坦言,這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部戲。

最初看到劇本時,任重對趙白石這個角色是有點抗拒的,這個角色儘管正直善良,卻不同於劇中周瑩的活絡、沈星移的不羈、吳聘的細緻,怎麼看,趙白石都是古板的、不太出彩的,而且臺詞裡全是大段大段的文言文。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那年花開月正圓》飾演趙白石

但導演丁黑告訴任重,“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別的導演沒有用過的東西,我要把這種特質挖掘出來。”這句話打動了任重。

丁黑在這部戲中幾乎給每個演員都找到了另一種性格,霸道總裁範的何潤東成了暖男,靈氣的陳曉成了衝動不羈的紈絝子弟。任重也在其中脫胎換骨。

儘管摸清人物、合理化人物的過程並不容易,甚至有些痛苦,但任重甘之若飴,這是他一直期盼的機會,他硬著頭皮啃下那些晦澀的文言文,在休息時改掉自己以往愛開玩笑的習慣,一個人安靜地待著,體會孤獨感。他完全拋開了曾經熟悉的演繹方式。

在這部戲之後,丁黑的創作方式對任重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令他的創作慾望更加強烈、堅定。

繼續逆行

在拍電影、挑戰新角色之後,近期,任重又帶著自己創作的新書《宛平城下》亮相。

《宛平城下》與其他明星普遍選擇的寫真、自傳、生活隨筆不同,它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抗日戰爭中的悽美愛情故事,讀起來,有幾分《珍珠港》的味道。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宛平城下》簽書會

這種小說創作出來並不容易,因為它將愛情融入到戰爭的大環境中,以歷史事件為背景,既要面對史實還要還原細節,同時,更要進一步地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藝術加工、虛構和想象。想要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使自己的小說寫得精彩,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但任重一定要將愛情放入歷史背景下,他調侃說自己有種“謬論”,認為真正偉大的愛情都發生在黑白電影的時代,像《魂斷藍橋》那種,只有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愛情才更顯偉大。

而對於為何跨界創作這樣一部小說,任重坦陳是一種“曲線救國”。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導演丁黑在《宛平城下》的序中寫到:“任重這小子是另有雄心的。”因為,“整部作品裡充滿了情節性與畫面感,瞬間就可以轉化為鏡頭語言”。並在看完作品後懷疑,“他可能另有劇本在手”。

丁黑的猜想沒錯。

《宛平城下》這個故事最初是個電影劇本。任重赴美留學,為的是電影夢,《宛平城下》正是他電影夢的第一次落地。為了創作劇本,任重做過很多功課,關於戰爭、愛情等電影大片方面的,也曾為《宛平城下》請教過眾多業內編劇老師,改編過多次。

任重消失的240天原來做了這些!

但當他興沖沖拿著劇本去找投資時,卻困難重重。隨著資本退潮,影視行業進入寒冬,很難再有人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的投資新項目,無奈之下,任重只能將其改寫成了小說。

任重表示,“儘管目前實現電影夢的時機尚不成熟,但我還會繼續堅持。”將劇本改寫為小說的形式進行傳播,終是希望這部作品能被更多人知道,給自己的電影夢留一個機會。

--------------------------------

文章轉自毒舌電影

如有不妥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