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河南的一所學校曾經佈置過一項令人意外的家庭作業。

這項作業就是要求學生每週做一道菜。相比於其他作業,同學們對這項作業熱情度很高,不是上網查詢菜譜,尋找各種做菜的方法,就是向媽媽請教做菜的技巧,讓家長傳授做菜的訣竅,在短短的時間裡,很多學生就學會了做菜的方法,還能一下子做出好幾個拿手好菜。

從視頻中來看,有的孩子做菜已經像模像樣,而且還充滿成就感地為大家介紹自己的菜品,網友紛紛為這項作業點贊。

但是在生活中,不是所有家長都鼓勵孩子做家務的,有些家長會心疼孩子,不捨得讓孩子幫忙幹活,總是說孩子還小,還不適合做家務,或者說做家務會耽誤孩子學習,浪費孩子的時間,不支持孩子做家務,那麼,孩子多大時才適合做家務呢?要不要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呢?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做家務?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起源於動作,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

到孩子一歲半左右,在學會了走路的同時,手部精細動作也開始發展,而且他們還學會觀察和模仿別人,學習別人的行為和動作。

所以,看到爸爸媽媽在做家務,他們也感覺很感興趣。這時候他們並不能明白做這件事的意義,只是出於好奇。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到簡單的家務活動中,因為這能夠讓孩子在做家務的同時發展他們的肢體控制能力、觀察能力,而且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的互動中,還能增進親子關係的親密度。

根據調查顯示,各個國家之間的孩子做家務的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的比較中,美國的小學生是1.2個小時,韓國的小學生是0.7個小時,而中國小學生是12分鐘。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我們父母認為他們不適合做家務,等他們長大了,父母又希望孩子能夠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不過,我們需要認識到,做家務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小看這件簡單的事情,它能幫助孩子從小養成積極、勤勞等品質。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做家務?

哈佛大學在經過長達70年的調查和研究之後,發現:喜歡做家務的孩子與不喜歡做家務的孩子的就業率之比竟然有巨大的差距,高達15:1,犯罪率之比也差距明顯,為1:10。同時,愛做家務的孩子也有較低的離婚率,患有心臟病的概率也低。

所以,讓孩子學會做家務,還是十分必要的,愛做家務的孩子可以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在步入社會後能夠擁有更好的職業,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更順暢的人生,甚至是在家庭方面,都能更加幸福,擁有美滿的婚姻和更健康的身體。

之前,上海的一個小學就把“做家務”列入學生的家庭作業中,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庭責任感,以便今後在社會上才會更好地承擔更多的義務。

曾經有一位高齡的老婆婆就把自己海歸的兒子告上法庭,這個擁有高學歷的孩子在家啃老7年,以老婆婆的退休金生活,每天耽於娛樂,沉迷電腦,而老婆婆說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從小事事為孩子包辦導致的。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說到: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家長的過度保護和包辦式養育,只會讓孩子養成懶惰的習慣和依賴的心理,不利他們今後的發展。

胡可曾經在網上曬過安吉疊衣服的視頻,而且安吉邊疊衣服邊頭頭是道地向觀眾講解,獲得大眾的一片讚歎。胡可對孩子做家務是持肯定態度的,她認為要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去做家務,這樣就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所以,在她良好的教育方式下,安吉成為一個勤勞、有責任感的男孩子,也廣受觀眾喜愛。

不錯,美國兒童教育家伊麗莎白·潘特麗也認為,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是建立自信和能力感的最好方法之一。

同樣注重孩子家務能力的鍛鍊的也有英國的凱特王妃,她會教5歲和3歲的兩個孩子做意大利麵和披薩等,除此之外,還讓他們自己學習整理房間和衣服。

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獲得的體悟,影響著他今後人生道路的發展。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既然家務活如此重要,那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主動幫忙做家務的習慣呢?

安排的任務要符合孩子發展規律

曾國藩曾這樣教育家中子侄:“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教孩子做家務是一件幫助他更好地成長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長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所以做家務的能力也是隨著一天天成長的。

兩歲時,孩子就可以幫忙撿起家裡地上的垃圾,等到孩子開始上學進入幼兒園,他就可以洗自己的襪子,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慢慢學會整理自己的文具盒、自己的書包。

到了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在吃完飯後幫忙收拾一下桌子和餐具。等到孩子進入校園,就可以讓他學著去掃掃地、洗洗碗,年齡再大一些時,可以讓孩子嘗試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幫他們進行家務安排,讓孩子完成符合自己成長規律的家務活,讓他們在家務活動中體會到成就感。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做不做家務,犯罪率之比差距明顯

2. 適當獎罰

有些家長會在孩子做家務的時候給予獎勵,而有些家長認為不應該給孩子獎勵,會導致孩子陷入思維誤區“做了事情一定需要回報”,不利於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所以,關於要不要獎勵,一直以來,都有爭議。

《孩子:挑戰》認為:如果總是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事情就需要得到回報。平時不做事情是應該的,只有得到好處才會做事情,就無法培養出責任感。物質獎勵也不是一種好的激勵方式。

如果已經給孩子安排好任務,而他做好了這些安排的任務,你就不需要為他提供獎勵,但是當他積極主動地多做了安排任務之外的事情,這時候你就可以獎勵他,讓他感受到做家務的成就感和被認同感,學會主動做事。

家務勞動看似簡單,但我們卻不能小視它的作用,在孩子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鍛鍊更多的能力,塑造勤勞、富有責任感的品格,所以,讓孩子多在家務經驗中體驗和鍛鍊吧,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