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

o丶柒言

雖然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隻存錢不花錢的人,難道他不會有慾望嗎?我以前也是這種想法,有慾望就會消費,除了已經看透紅塵之人,怕是很少有人能夠不花錢了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有幾類人是真的可以只存錢不花錢的,我先不作評價,看完了你自己心裡都會有想法的。



第一類

極其摳門的人。見過對別人摳的,也見過對自己也摳的。有一些人可能是天生的脾性,也可能是成長環境所致,他們往往對金錢看得特別重,也不懂理財,只知道死命的存錢,自己一分也捨不得花,也捨不得給別人花。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



第二類

賺錢特別不容易的人。這一類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農民工,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靠著自己的體力掙錢,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他們自己都捨不得花,還有窮困的家等著他去養。所以他們往往會把掙的錢都存起來,去改變他們的生活。


第三類

養孩子的父母(此例排斥富二代)。雖然現在經濟發展,生活變得好了,但是對於大多數剛有自己小家的年輕夫婦來說,養一個孩子,是一筆巨大的投資。自從有了孩子,不敢再亂花錢了;自從有了孩子,便想要給他最好的生活;自從有了孩子,便多出了很多花錢的地方。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為了孩子,便剋扣了自己。



我個人認為,只存錢不花錢的人有很多,他們或許是摳門,或許是有自己的難言之隱,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價他們是對是錯,唯有尊重。


美搭鋪子

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疑惑——錢不用來花,存著有什麼用呢?

但是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金錢有著非常直觀地降低人們痛苦的作用。

當人們感受到被人排斥時,會產生痛苦、不快等負面情緒。而實驗發現,“金錢”的出現(僅僅是數錢的動作)就能夠減輕這種不愉快的感覺。不僅如此,錢的出現、數錢的動作也會影響人們對生理疼痛感的評估,錢會緩解人們生理上的痛苦感。

因此,不難想象,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僅僅是看到銀行卡上的餘額,或是錢包裡的紙幣,或許就能感到滿足和幸福。

除了過度節約,還有另外一種極端——過度消費。這樣的人可能會囤貨、過度購買。 他們往往從很小的時候就學到,錢可以解決暫時的焦慮。當他們想要掌控自己的快樂感時,他們就會去消費。

其實,花錢和節約原本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範圍內都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過度節儉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質量,或者,過度消費已經讓你出現了財務危機,你或許可以嘗試以下建議:

給過度節約者的建議:

1. 提前為那些值得享受的東西做好預算,提前把那部分現金準備出來,比如假期。
2. 當你想買一個東西的時候,也要告訴一個朋友,告訴他們你會在什麼日期前把它買下。儘管這聽起來有點無聊,但他們會督促你做必要的消費。
3. 想想你過去是否有因為節約,錯過了一些重要的體驗?再想想未來你還要經常重複這樣的遺憾嗎?

給過度消費者的建議:

1. 暫停使用信用卡,儘量使用現金消費。
2. 當你需要用現金時,去銀行卡里取錢,並及時看到自己賬戶數字的減少。
3. 停止提前消費,只購買目前需要的東西。
4. 當你達到了存款目標時,給自己獎勵,但獎勵額度要適量。

5. 買任何東西之前,停一停認真問問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
6. 思考未來可能的開銷。算一算你孩子上學要花多少錢,你到退休會需要多少錢。你要對自己一生的儲蓄有所規劃,建立長遠的理財目標。

最後想說一句,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不妨數數錢開心一下?

References:

Vohs, K. D., Mead, N. L., & Goode, M. R. (2006).The psychologicalconsequences of money. science, 314(5802), 1154-1156.


知我心理學

1.窮過,所以只想拼命存錢

現在的90後,特別是城市的90後,大部分都很難體會到窮的滋味,而在80後或者70後,乃至他們的父輩,對窮真的有很深刻的體會,甚至有刻骨銘心的記憶。而且老一代50後、60後,甚至部分70後,因為以前的工資收入都很低,所以他們即使有一些積蓄,但是在當下,甚至在一二十年前都感覺很緊張,畢竟物價上漲了,通貨膨脹,他們手裡的錢根本不值錢。在90年代,很多崗位的工資不過幾十元、一百來塊。對於這一代,他們骨子裡都是一個字“省”,能省多少就儘量省,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儘管孩子們總是勸他,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但是他們依然會按照幾十年來慣有的模式去存錢,捨不得花錢,因為他們窮過。

2.壓力大,對未來缺乏安全感

另一部分人,可能是如今的70後、80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家立業,已經有了穩定的收入。但是80後普遍面臨買房的壓力,也許房子首付搞定了,也許按揭款能持續按月交,但是,接下來一大堆壓力接踵而至。結婚生子了,孩子的費用,接下來的教育、學區房等等,甚至家庭的改善住房,這都讓70後、80後感覺壓力山大。坤鵬論一位朋友,在二線城市,每個月工資1.5萬以上,但是還是捨不得花錢,問其原因才知道,這位朋友如今生了兩個小孩,老大小學5年級,老二才3歲。為了這個老二,朋友的老婆辭去了工作,專門管兩個孩子。朋友說,儘管自己收入還不錯,在所在城市相當於工薪階層兩個人的收入,但是他自己根本樂不起來。買了一套學區房,但是名額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說只能老大讀,老二再過三年就要讀小學了,學區房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他的面前。前一陣網上熱傳的“中年男人不如狗”,朋友自嘲說,這就是他的真實寫照,連生病都生不起。朋友的情況很典型,因為當前的壓力很大,而且對未來的擔憂也很多 ,所以根本捨不得花錢。

3.摳門

只存錢不花錢,可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原因,比如有的人為了還房貸,所以拼命省錢。但是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過猶不及,或許在這裡也適用吧!


坤鵬論

我有個朋友就是個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夫妻二人早年做生意就賺了上千萬元,現在身家有多少,外人已不知道了。二個人守口如瓶,絕不提及家中財產,因為擔心被別人謀財害命。

於是我提議他們僱個保鏢,沒想到我朋友的回答是:“被保鏢害了怎麼辦?”

一下就把我搞的無語了。。。。

他們夫妻二人穿著非常普素,吃的也一般。二個人年輕時就辭職做生意,沒有辦養老保險,最終他們只辦了個最低檔的個人醫保。

據我所知二十年前他們的資產就有別墅、海景房、門市房、住房若干套、股票。。。

可是他們一談到未來就憂心忡忡,不敢買貴重的東西和衣物,他媳婦還總想著出去為家打工賺錢。。。。大有擔心以後會被餓死的感覺。他們總和我談做生意是多麼的辛苦,沒有正式的工作,以後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並說他們自己是窮人。。。。

都把我聊無語了。。。。。在我看來他們根本就不用出去做什麼生意,只要把門市房租出去幾個或吃銀行利息就足以月入數萬,衣食無憂。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財務自由的境界。

這真是我這樣的平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世界。在我看來,他們兩口子可能有輕度的抑鬱症。也許他們有攀比心理——他的哥哥20年前就已家產數億。也許他們是不滿足現狀,並不認為他們現在已經很成功。

在我們東北寒冷地區,許多普通工薪階層家中都有一二件貂皮大衣,可是他家居然家中一件貂皮大衣都沒有。他們的家中伙食簡單,要不是男主人愛吃肉,估計家中就會天天吃素食。男主人雖然常年做生意,身上沒有任何一件超過一百元的衣物。若不是為了做生意才迫不得以買了輛雪弗蘭撐點門面。。。。

總之,他們如此節儉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對未來的安全感的缺失,當然也有從小家庭環境的薰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頭腦中的金錢觀與眾不同吧。


孟可的思想空間

我們賺錢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按照這個邏輯應該是及時享樂才對,但是為什麼有人會特別喜歡存錢而不喜歡花錢呢?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賺錢太難了,但是花錢又太快了,於是就只想存著錢,以便以後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有資金,不用求別人。

我記得我沒有賺錢的時候,我非常喜歡買東西,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有父母在的時候,我花錢就更大膽了,因為有人買單。後來長大了,發現賺錢真是太難了,不僅要幹體力活、腦力活,還要受人的監督,被領導和客戶責罵還不能還口。問題是辛辛苦苦一個月賺的錢可能幾天就能花完。

聽說適度的花錢有利於心情愉悅。我記得我考研的那段時間,有點不開心,因為我本不是一個愛學習的人,讓我一整天待在圖書館是有點難受的。我就每隔幾天買本書,買完心情就好很多。

我們確實應該需要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我們也應該有所享受。如果每天只是拼命地賺錢存著,那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意思。我們的父母那輩人非常喜歡存錢,因為總是在缺錢,而且想著要給孩子留點結婚用。

我想說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讓我們自生自滅吧。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把賺的錢留給自己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隻花錢不存錢的人。他們不僅把每個月的工資花完,而且還要到處借錢用,還要用信用卡,在網上進行貸款。對於這樣的享樂主義的人來說,還是要對自己的資金和支出有所規劃,適當存點錢,以防哪天有需要用的時候。

綜上所述,不管是隻存錢不花錢的人,還是隻花錢不存錢的人,我都覺得不太好,太過極端。一個太省,沒有生活樂趣;一個太浪費,沒有節制。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這裡所說的只存錢不花錢應該是相對來說,不可能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一點都不花,這樣的人也活不下來。應該說是錢存了很多,但很少的花錢。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父輩中比比皆是。年齡越大的人越容易這樣。到了我們這一代還稍好一些,估計到了下一代更會如此。

一、小時窮形成了創傷

這些人通常小時候窮過,而且很窮。對他們來說,有過對窮的感受都是深刻體驗,這些體驗造成了一些創傷。所以,錢到了他們手裡,很難漏出來。抓住了錢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們一直沒有超越小時候的創傷,心理上一直活在過去。

二、不相信自己將來會更好

也有很多窮過的人並不這樣,他們掙錢多花錢也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將來會越來越好,相信自己的能力。而那些不花錢的人,覺得自己就這麼點本事,能掙點就好好存著,以後說不準就掙不到錢了。

三、不知道錢可以投資

會花錢的人,他們覺得錢可以生錢,不會把錢存起來,而是要把錢花出去,有時為了投資而花,有時為了人情而花。總之,他們會覺得只有花出去才踏實,花的越多,掙的也會越多。而那些只存不花的人,他們不會用錢投資,不明白錢生錢的道理。

四、沒有活明白

凡活明白的人都不會把錢看得很重要,天道電視劇中的丁元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根本就不把錢當錢,在自己沒錢時,也去幫助別人,因為他已經活明白了。而那些把錢看得很重的人,根本就沒活明白,成了錢的奴隸。活明白的人把錢當工具,沒活明白的人自己成了錢的工具。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我老公就是,我花他也不管,但是他就是一分錢都不花,而且結婚之前我家條件不好,我父母沒退休金。他算不上那種特別有錢的富二代,但是他家絕對是小康水平,他父母也都有退休,他爸爸還是做買賣的。但是他就是什麼都不買,工資卡交給我,他卡里錢多了就轉賬給我,他的衣服鞋子都是二百多的,特別便宜,夏天的半袖就是幾十塊錢的,他說他不介意穿什麼,這些外在的不重要。


暖陽陽的美雯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只懂得去不停的賺錢,努力賺錢,而把賺來的錢全部存起來,從來不亂花一分錢,寧願自己受苦,過苦日子。這些人應該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曾經受過貧窮的傷

以前因為家中的貧窮,自己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為貧窮退了學,因為貧窮在最好的年華錯過了最合適的人,因為貧窮眼睜睜的看著親人因病去逝,因為貧窮受盡了冷眼嘲笑....

過於摳門

有很多的人從小就養成了摳門的性格,總想著佔有的更多,不該花的錢不花,該花的錢也不花。

有他人未知的目標

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目標,或許是一件物質需求,或許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一切為了孩子,或許是其他的目標,不達目標不罷休。


心態決定一切

因為他們吃過常人吃不能吃的苦,所以覺得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其實有錢不知道享受也是人生悲哀,百年以後財產都是別人的,花出去的錢才是自己的。

說實話很多廣東大老闆有錢人都看不出來的,他們很節儉的,穿衣服也不講究的,有的穿著打扮像農民伯伯似的,你根本不會想到他是有幾億家產的人,我覺得這是一種低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我們都沒權力去批判別人的活法,他有錢他苦過他願意過著節儉的日子他覺得舒服開心就行,你們覺得不開心那只是你的認為,你有錢你就想過好一點的生活那就是你覺得舒服的活法,別人也沒資格去批判你的生活,所以自己怎麼過自己覺得舒服就好,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

每一分都是自己掙得,有什麼不可。想花花,不想花存,這是自己權利和自由。有錢了也捨不得花,是因為年輕時太窮太苦,沒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也擔心胡亂花錢有天會重蹈覆轍,這就是貧窮心理。

人家有錢難道是撿來的每個大老闆創業背後都是大把大把的心酸和無奈經常在破產邊緣徘徊,經過很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出人頭地多年走過來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所以就算再有錢人家還是跟以前一樣,成功者都是低調做人。


笑搞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消費觀、價值觀,生活環境的不同、收入的不同、接受的思想教育的不同都會對自己的消費觀帶來間接的影響,在生活中只存不花錢的人,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從小窮到大,窮怕的人,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

這類人可能受從小到大的影響,在最困難的時候遭遇過沒有錢的窘迫,體會到沒有錢的艱辛、無助,所以不敢亂花一分錢,總覺得應該把錢花到實處,我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就有這麼個同學,她老爸在她上初中的時候就不在了,她媽辛辛苦苦養育她和她哥哥,單身家庭的辛苦可想而知,那時候她從來不參加同學間的聚會,不買衣服,每月只有幾百塊的生活費,學校的飯菜從來不吃,雖然已經很便宜,一餐也就三元錢,那時候看她吃得最多的是饅頭配鹹菜。

二、本身摳門的人

這類人或許不是沒有錢,是摳門到極致的人。我身邊就有這種人,工資一個月六七千,在一個二線城市的小縣城,這樣的工資待遇完全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你就是很少看見她花錢,上班永遠都是穿工作服,出門渴死都捨不得花一塊錢給自己買瓶水,從來不請客吃飯,就算你請了她,也絕不會有她請你吃的時候,平時你幫助她再多也不會有任何表示,頂多一句謝謝,錢包裡永遠不會留超過一百塊錢。

一般我身邊第一類人比較多,畢竟是在農村,農村出來的孩子大都比較窮,基本都要靠自己奮鬥買房買車,養孩子,而且在這個人均3000月薪的小城鎮這個工資真的很普遍,但是物價也沒見低到哪去,大家都壓力大,除非從小就摳門的人,否則有錢誰都願意花錢給自己用好點的,吃好點的,只所以一味的想存錢,大概就是因為窮吧,存錢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