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錒謠

隨著城市建設的興趣,很多農村新一代年輕人湧入了城市,在城市結婚生子但是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自己的孩子,有很多原因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他們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給爺爺奶奶來帶。


但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一個缺乏由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是由爺爺奶奶代替的話,孩子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明顯的影響。

第一,孩子的安全感會不好

在很多情況是需要父母自己來出席一些場合比較合適,比如說像一些家長會,都是由爺爺奶奶來參加 ,當孩子看到其他年輕父母的到來,會有一種失落感和自卑感。

第二,缺乏自信

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安全感的缺失,會給孩子帶來自信的缺乏。曾經有一部公益短片,講述一大批打工者回鄉過年,春節過完重新回到城市的時候,他們的孩子都不捨得他們父母回到城市,哭的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感覺,沒有父母在身邊,孩子會不開心,一個不開心的孩子怎麼能夠自信起來呢?



第三,缺乏活力

老一輩人,在帶孩子上,雖然很有耐心,但是他們的體力和知識更新程度沒有年輕父母的強,爺奶奶因為體力的原因不可能帶孩子蹦蹦跳跳,上躥下跳,導致孩子得不到更多的運動,很多老年人都把孩子關在家裡因為沒有更多體力去跟在後面跑,所以孩子怕生,怯懦,運動細胞少就這樣形成了。



這裡只練了簡單的講了三點,其實年輕的父母還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誰生的誰養,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明媽講故事

隔代教養一直以來都圍繞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並且也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視,隔代教育才被人們所重視,那麼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先簡單的從以下幾點講講:


一,導致孩子性格驕縱

由於是隔代教育,老人對孫子輩的孩子有天然的寵愛,所以無論爺爺奶奶有多麼的理性,不知不覺中就對孩子多了一份溺愛,這也是為什麼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性格上會比較驕縱蠻橫。因為放縱得多了,所以孩子在自我約束上的能力就會差些。

二,導致親子感情疏遠

由於父母不經常在身邊或者即使在身邊也不管孩子,其實孩子很清楚,誰對自己好那麼就會更喜歡誰,所以相比父母,他們更願意選擇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尋求那份缺少的感情。

前兩天剛剛聽一位阿姨說她的孫子一直由她帶著,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孩子的日常起居都是油奶奶照顧,導致現在孩子不願意多跟媽媽接觸,即使媽媽想帶他睡覺,他也不願意,一定要找奶奶才行。其實從這一點中就可以看出隔代養育對親子感情已經造成了影響。


三,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當然,隔代教育也不可被一竿子打死,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也有很優秀的,只不過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心裡總有一份遺憾,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父母都想親自把孩子帶在身邊。尤其是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獨自與爺爺奶奶生活的孩子,隔代教養可能就是他們內心一輩子的遺憾。隔代養育,只有經歷了才明白讓自己失去了哪些東西,也只有經歷過的才知道想見而不得見的痛苦。

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就不在身邊,很多個夜晚想媽媽都想哭了,後來媽媽覺得掙錢再多也彌補不了失去的親情,於是就回來照顧我們。雖然如此,我的內心還是有很多的缺憾,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爺爺奶奶說把她放到老家他們帶,我和老公安心工作,我堅決不同意。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也就失去了,我只想給她更好的陪伴,至少希望她在我身邊長大,不留遺憾。


所以說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影響的,只不過這個影響可大可小,或許只有身在其中的孩子才能有最深刻的體會。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全部,哪個孩子不願意在父母成長。所以真心希望那些以忙為藉口的父母,能夠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不要因為錯過孩子的成長而留遺憾。


甜寶愛學習

影響有多大,看父母如何處理。

首先,父母才是孩子的最重要他人
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家庭佔絕對大比例。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正確的鼓勵方法,他會長成蒼天大樹,可以對抗外界的雷雨閃電。孩子不可能永遠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不讓他經受任何惡劣環境這不可能。
比如隔代教養,一般父母自己要上班或帶不了孩子,或者家族傳統是三代同堂,你焦慮無用,不如把精力放在自我學習成長給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
只要媽媽爸爸事後理解、開導,帶給孩子影響是正面的,他人的負面影響很小很小。
第二,孩子和不同的人相處是寶貴經驗
只要父母與他的相處是正面的、尊重的,榜樣是好的就可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的方法不一樣,孩子也會發掘自己與他的相處模式,越多人相處就越多模式,這都是孩子的寶貴經驗。
如果在家裡人的態度方法都是完全一致的,出了家門,孩子可能會發現這世界好可怕,別人怎麼能這樣?
雖然有些家人給孩子的方式可能不舒服,但是這是孩子要遇到的人,要走的路,我們無法替代和永遠保護。讓他自己解決,如果有什麼妥協,也是他的成長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和收穫的寶貴經驗。
所以就算有影響,長期看也是有積極的一面的。
3第三,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關鍵點
有時,孩子的事,當家人說法不一致,或者老師和家長的觀點不一致時,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聽自己的,這可怎麼辦呢?
告訴孩子,媽媽的看法不重要,奶奶的看法也不重要,你的事,你自己怎麼想才真正重要。心理學上,“相信孩子”相信每個人自己有向好的本能,這是最大的鼓勵。這能培養自信、自立的孩子。
小學的孩子就可以用這招了。

Zoe正能量教養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祖輩在照顧孩子方面可能比父母有經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有所欠缺。

很多爺爺奶奶都因過去條件有限,疏於對子女照顧存在愧疚感,對孫輩有補償的想法,因此對孩子都很溺愛、縱容,容易導致孩子獨立性差、自理能力不足等缺點;還有些爺爺奶奶很護短,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思想觀念也比較陳舊,常以“想當年”來教育孩子,造成了孩子自大、唯我獨尊的性格,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很多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了。

當然也不乏好的格調教育,這些爺爺奶奶受過良好的教育,思想能與現代社會接軌,但這種隔代教養幾乎取締了父母的重要性,將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拉越遠。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抽空多陪陪孩子,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後悔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虎媽貓爸萌娃

成長分為兩方面:精神和身體。隔代教養不是不好,但是絕對不是最佳教養方式。

我家有一個小姑娘,今年3歲多,1歲的時候媽媽因為和爸爸吵架,就扔下還沒有斷奶的她外出打工,每年只是寄點衣服鞋子,高溫假見一面。爸爸倒是很疼她,但是爸爸要打工賺錢養活這個家,小姑娘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爺爺奶奶農忙時種地料理果園,農閒時四處做木工私活,對小姑娘的照顧再盡心也難免力不從心,小姑娘這兩年幾乎每個月都要生病一次,最厲害的一次是和爺奶騎車出去做活日曬風吹又吃不好,發燒了10多天,病程蔓延了1個月才有所緩解。

要說這爺爺奶奶不愛這個孩子嗎?不是的,她們也儘可能的提供最好的生活給孩子,零食玩具但凡有錢就買,沒錢別人家裡的二手也都拿回家,讓孩子不比別人差什麼。但是正是因為爸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心裡又有愧疚又有不甘,孩子被養的性格很古怪,脾氣暴躁,任性,卻又很膽小。



3歲的孩子要上幼兒園了,爺爺奶奶把爸爸叫了回來,讓在縣城裡做工,租個房子和爺爺奶奶換著看孩子。爸爸回來以後,賺的錢是少了些,但是陪伴小姑娘的時間就多了,會帶著孩子去逛公園,去遊樂場,去親戚家串門和小朋友玩,孩子性格慢慢的才有了一些改變。

說這個故事並不是想批判隔代教養,我只是想說,孩子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對她有階段性責任和付出照料義務的,只有父母(父母客觀存在上無法照料的另當別論)。爺爺奶奶對於孩子的付出心理總是不同於父母的,一天兩天,一週兩週或許沒什麼問題,長期的陪伴教育是真的力不從心。



做人家父母的,就要有個父母的樣子,孩子不是玩具,能生就能養,總有一種方式讓你離孩子更近一點。


我們的周邊

這是一個目前很普遍的問題。總體來說(不排除個例),“隔代養育”對孩子的發展不及父母親自養育。

下面具體說一下原因,以及“隔代養育”的影響。

祖輩養育的劣勢主要體現在:

1、對孫輩與對自己孩子的心態、長遠規劃、感情投入是不一樣的。

我們作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是從一個長遠的角度規劃、考慮,會從身體、心理、知識、教養等多個角度培養,幫助他們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用之人。

而祖輩只是暫時幫我們“代管”孩子,哪怕你讓孩子在他們那兒待到高中畢業,對祖輩來說,那也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暫時的任務”,而且主要是體現在生活上的照顧。

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基於中國傳統的“義務感”,或者為了自己也能得到子女的照顧,或者也能發揮一些老年的“餘熱”,總之,很少能真正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如何更好的“養育”而不是“照顧”孩子。

如果老人是住在你家幫你照顧孩子,那他們更有一種“客人”的感覺,是來“幫你的忙”,而不是“他們的事”。

2、祖輩的養育理念和方法很可能跟不上孩子的需要

不說更早,我們80後那一輩的父母,他們年輕的時候,整個社會還處在為“物質條件”奔波的階段。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就是他們還處在比較底層的“生理和心理安全需要”的階段,還沒有達到對“精神需求”的層面。

在養育孩子的科學理念方面,因為市場沒有需求,先進的育兒知識也沒有傳播過來,社會上不容易獲取,他們基本很少關注。

我們那一輩很多是放養的,其實在那個時代,大家都是放養,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那個環境放養還能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到很多有益的東西;

現在他們的觀念並沒有更新,而且因為離自己養育孩子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從感覺、經驗上來說反而更陳舊。

如果交給他們“教養”孩子,相比於那些在不停學習新育兒知識新觀念的“父母”來說,他們帶孩子的方法是落後的,效果也很可能更差一些。

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爭搶東西的過程中,老人基本上都會插手解決,比如為了體現大方,不顧自己孩子的意願,會說“來,把這個給小朋友玩一玩”。而年輕的父母,可能會教給孩子如何協商,讓他們自己解決,儘量少干預。

另外,因為他們是物質上“吃苦”的一代,所以他們不願意讓孩子再受苦,容易產生溺愛。

3、老人體力上可能跟不上精力充沛的孩子,進而會影響陪伴孩子的質量。

我們小區有一對爺爺奶奶,非常有文化,大學教授退休。

但是因為所學專業不是和“育兒”相關,所以他們在對孩子的瞭解,從而科學的育兒方面並沒有太多優勢。

有一次我們孩子在一起玩,那個男孩非常調皮,因為沒有坐上他想坐的木馬而撒潑打滾,爺爺怎麼哄都哄不住,最後說:“好了好了,回去下午給你看ipad。”

原來這個孩子的媽媽不讓孩子看ipad裡的動畫片,因為孩子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我問爺爺為什麼不跟孩子定個時間,不讓看那麼長時間。爺爺回答:“我們也知道看多了不好。但是真的扛不過他。孩子的精力太旺盛了,我和老伴兒兩個人輪流看都累得不得了,他一不順心就哭鬧,只有ipad能解決。有時候他看ipad就讓看,他要是不看,一直纏著我們兩個人都會累倒。”

對孩子的影響,主要說負面的:

1、在安全感的建立方面

孩子與父母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對孩子為人處事,人際交往的影響是深遠的。相同的條件下,父母帶孩子建立的安全感比祖輩撫養的好。

安全感的影響和建立我在幾個相關問題中都詳細回答了,在此不贅述。

2、在性格、習慣養成和情緒管理方面

祖輩一般來說在生活上照顧比較多,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基本上是他們自己在日常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

老人總體來說,更容易要麼溺愛孩子,要麼出於安全考慮對孩子限制過多。這些容易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創造性,或者讓孩子發展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

年輕父母相比祖輩的優勢還在於,老年人不容易改變自己的弱點,而年輕父母發現自己的不足,為了自己的孩子更會反思和改善。除了自身的反思和成長,在養育問題上也是。

簡單來說就是年輕人成長性更強,而這些會很深刻的影響孩子。

3、在智能的開發和培養上

雖然有的老人知識淵博,文化很高,但是大多數老年人在文化水平不高,對新信息

的接收和科技的更新上遠不及年輕人。這些將直接影響對孩子智能的開發和培養。

以上是幾個主要的方面。

在孩子養育上,如果一定要老人幫忙,教育上還是應該以自己的父母為主,老人主要在家務和生活上幫忙。


歡迎交流兒童心理、親子育兒、家庭關係等家庭教育問題。


有料家庭教育

一說到“隔代教養”,聽到的好多都是負面的影響。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關鍵在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教養方式和理念。

我兩個兒子就是很好的對比:

我的大兒子現在四歲半,他從九個月到兩歲半這段時間都是我爸我媽幫我帶的。我們兄弟姐妹四個從小都是我爸媽親自帶大的,他們帶孩子的經驗很豐富,而且他們思想比較開明,認為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覺悟也要提高,帶孩子的方法也在更新,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會溺愛孩子。孩子做對了會獎勵他,做錯了也會教育他。我爸媽還經常會帶我大兒子出去玩,他從小就比較開朗,在那裡好多小朋友都很喜歡他。

我的小兒子是九個多月的時候帶回老家給我家公家婆帶的,家婆身體不太好,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家公在帶。那年我剛好報考了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兩個孩子在身邊,實在沒精力學習,就把小的先帶回老家。帶了一段時間後我回老家看望我小兒子,我發現真的和自己帶的時候差別很大的,心裡也挺難受的。我家公家婆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比較陳舊,而且很溺愛孩子。他們認為帶孩子就只要保證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感冒就好,對於教育這方面不太重視。在他們帶孩子的那一年,孩子變得很膽小,特別黏人,而且學了好多壞習慣。還好後面我又重新把他帶回我身邊了,把他的那些壞習慣慢慢的改正過來,現在已經好多了,而且他現在性格也越來越活潑了。

如果有可能,最好還是自己帶孩子,畢竟我們對孩子來說是無可替代的。


二寶媽咪的育兒時光

“隔代養育”之所以在中國能夠成為一個現象,的確跟當下中國有孩子的家庭結構的現狀緊密相連,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立場——由於兩代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等有很大差異,如果有條件避免兩代人共同養育第三代的局面,儘量避免,如果條件所限,只能共同養育,那麼求同存異,跟老人提前溝通好,以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為主,老人配合而不是主導,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在於,主次分明會有效規避兩代人因生活觀、價值觀的差異導致的矛盾,這種矛盾作用在孩子身上,會給孩子的性格養成等帶來負面的作用。

事實上,我認為,如果能夠理性溝通,同時又在生活中給到老熱足夠的關心和照顧,關於隔代養育中的分工和矛盾是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我們家也是爺爺奶奶一起同住的情形。從我兒子2歲開始,爺爺奶奶到來照顧我們的生活。我們家奶奶是個比較開明的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從開始就說清楚了,會尊重我們的教育方式,在實際相處過程中她也的確是這麼做的,而且她也比較善於學習,經常跟我探討她和孫子相處的方式是否合適。

因為她的界限和分寸感,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喜歡“溺愛”的爺爺有了一些約束作用。加之我在和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又會強化和讚美他們在這方面的付出,導致我們的相處一直處於良性的循環中,家裡的氣氛越來越好,我兒子生活在自由又充滿愛的環境裡,變的越來越開朗和懂事。

所以,綜上所述,不經“溝通和設計”的隔代養育的確會因為兩代人觀念的不同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而如果提前溝通,分工明確,實操過程中確認好教育以父母為主,老人只是在生活中做一些幫襯,把界限和各自的分工明確好,也是有可能鍛造出另一種三世同堂的和諧氛圍的。


壹父母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究竟有多大?

第一,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能陪孩子盡情的玩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畢竟上了歲數,如果身體不夠好,那麼許許多多孩子喜歡玩的遊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沒有精力陪同他們一起玩耍。比如說幼兒園的親子活動,有許多活動都帶有挑戰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了歲數,腿腳沒那麼靈,跑步速度沒那麼快,自然就不能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再比如說,有的小孩喜歡舉高高,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了歲數,可能沒得那個體力把小孩舉上去。這樣難免讓孩子有時有種失落感。



第二,不利於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因為中國有句俗話叫做隔代疼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孫子輩大多都比較寵愛有加。有時儘管知道這樣做不太對,但是都比較遷就孩子,所以說孩子很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不利於孩子接受新的觀念。如果遇上老人沒有什麼知識文化,即使就是有文化,有的老人不喜歡接受新事物,孩子就很難能夠接受到新的觀念、新的信息。

第四,讓孩子與自己的父母逐漸疏遠。人們常說陪伴是最好禮物,而有的年輕的父母忙於工作,忙於生意,忙於應酬,而陪伴孩子的時間就比較少。陪伴少了,感情自然就淡了。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感覺到比較陌生。我想這種情況是做父母的,不想看到的。

當然,如果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一點點知識、性格開朗、身體健康、樂於接受新事物,這樣的老人帶孫子也還是可以的。

其實無論怎麼樣,最好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帶。雖然辛苦,但是能夠見證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是掙再多的錢都換不來的。


睿心媽媽

你好,我是一個寶媽,我兒子現在無歲了!

“隔代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我和我老公準備生孩子之前就商量了,以後我們的孩子要自己帶,不要老人插手,生了孩子我就辭職回來帶孩子!但最後我們不得不像現實低頭!

當我兒子快要出生的時候,我們還是商量叫我婆婆來照顧我坐月子!畢竟我和我老公什麼都不懂,他又上班又照顧我,是不現實的!

兒子六個月我婆婆來幫我帶孩子,我上班。經過兒子得肺炎那件是,我明白,育兒書上面寫的只是意見。只有把經驗和意見結合起來,可能會更好!育兒經驗我是沒有,但是我婆婆有啊,但是剛開始我和她溝通沒用,列如,我說不要把奶嘴放嘴裡去試溫度,放手背上,她嘴上答應但卻不那麼做,我知道,她沒有把這事當回事。怎麼辦呢?我又不可能辭職回來帶孩子!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個育兒方面的電視節目!放的就是育兒方面的事情,我當即叫我婆婆和我一起看了那個視頻!我發現我婆婆看的比我還認真。看完後,我看見她把兒子剛沒吃完的奶倒了!(本來是留給我兒子一會兒醒了在吃的)。

就這樣,我和我婆婆以她的經驗,和我看的育兒知識結合,磕磕碰碰到去年年底!

我一直覺得我和我婆婆配合的很好,我兒子健康快也很樂調皮。去年我我突然發現我兒子對我婆婆的依奈多餘我,很多言語和我婆婆一樣!老人家問他,你是誰生的啊!吃誰的奶張大的啊!他的回答是我婆婆!

後來我給我老公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讓我婆婆暫時“退役”!當然我婆婆也欣然接受!

我現在開的是工作室,接送孩子的時間也剛好對上。星期六星期天我老公放假帶他!

在我身邊我是很辛福的,因為我身邊很多人的婆婆都是不給帶孩子的!還有的朋友因為帶孩子的是意見不一致,而大吵大鬧!但是我和我婆婆沒有大吵大鬧!都是互相聽取建議,雖然有過意見不一致,但是都沒有吵過架,都是商商量量的。所以我是感謝我婆婆的!最後在我老公給她講說,讓她暫時“退役”的時候,她心裡應該是不開心的,在她真正離開的時候也很心疼,但她還是退出了,這個也是一般婆婆做不到的!

從我和我“婆婆”的配和教育方面看。隔代教育的利弊都有。


先來說說隔代教育的好處

1、老人育兒經驗豐富。就像我孩子得肺炎,假如我婆婆那個時候沒離開,我兒子可能就只是一個小感冒!

2、由於祖孫之間的血緣關係,老人本能的對孩子產生疼愛之情。

3、老人一般都喜歡東家嘮嗑,西家嘮嗑!孩子被老人帶著出去玩,也會有自己的“社交”!

有利就會有避,我們現在來說說隔代教育的弊端:

1、老人溺愛孩子,容易導致孩子已自己為中心。

2、孩子誰帶誰親,就像我兒子說他是他奶奶生的,一個道理。如果一直讓老人帶下去,孩子和父母之間會有隔閡。

3、老人的思想是冷不到,餓不到就行了。對孩子的習慣、學習等方面沒要求。形成教育他“脫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