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都说刘备是爱才之人,殊不知他更是个沟通高手。

梳理三顾茅庐的故事全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之间,不同的沟通风格。比如张飞,性情冲动,脾气火爆,没说几句,就扬言要把诸葛亮捆来。关羽虽然稍显柔和,但也是浅尝则止,满腹牢骚,认为诸葛亮有可能有名无实,不见也罢。

相比之下,刘备就显得百折不挠,极富耐心,他表示一定要见到诸葛亮,一定要将这场沟通进行到底:“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刘备能从桃园结义三兄弟中脱颖而出,实在是不愧为一方之主。即使是面对器宇不凡,聪明绝顶的旷世奇才诸葛亮,他依然表现的张弛有度,拿捏精准,浑身闪闪发光。

纵观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沟通典范,对于日常的亲子沟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就从沟通前的准备,沟通时该怎么听,沟通时又该怎么说三个方面,来看看如何把刘备的沟通心法运动到亲子对话之中。

01

3T原则:从纵向关系到横向关系,蹲下身子对话

沟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沟通的前期铺垫是决定沟通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这一点,在亲子对话中显得尤为重要。

①Take identity 身份认同

如果前两次刘备未见到诸葛亮,还能说是事出有因。那么第三次,当刘备又一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昼寝未醒,刘备依然不急不躁,侍立阶下,足足等了大半天,直到诸葛亮睡到自然醒。

有人说这是刘备海量容人、礼贤下士,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自打决定要拜访卧龙,就做好了身份认同,成功换位。

刘备能够成功收获诸葛亮这卧龙之才就是因为他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并没有以一个主公的身份,上级与下级的身份去与诸葛亮对话,而是用横向的平行身份去对话。

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父母很容易就以一种强者之姿“居高临下”的要求、命令孩子做些什么,借着“我都是为你好”之名,不充分沟通,就强行进行干预。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曾提到:情绪能传达环境的重要信息,婴儿很早就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以父母的情绪作为向导。到1岁时,婴儿能够理解其他人所表达的一些情绪意义。在能够理解口头语言之前,婴儿就已经在接受情绪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父母以一种什么心态与孩子对话,有时不用开口,孩子就能感觉得到。如何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需要父母放下姿态与身段,真正做到“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②Tune in 共情关注

刘备就是一个共情的高手,当童子告知诸葛亮正在休息时,他并没有贸然闯入,而是在门口等候。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共情。试想,谁会愿意在自己酣睡之时被吵醒呢?

很多父母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下班回家,发现孩子正在开开心心地看电视,家长会觉得怎么能看电视呢,不由分说,直接把电视关掉。接下来,自然是孩子大吵大闹,怎么教育都听不进去,怎么沟通都沟通不好。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已经学会了如何快速放下当下正在做的事,然后迅速投入另一件事。而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对一件事的热度只有5分钟,但是大脑仍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进行焦点转移。如果突然打断他们,不论接下来是多么在情在理的话题或者多么好玩的活动,他们很有可能都无法参与。

共情就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想跟孩子谈谈如何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那最好得等到孩子这一集动画片看完,并提前做好预告:“宝贝,看完这集咱们就不看了哟。”而不是突然,啪的一下关掉电视,并认为自己做的很对,忽略了对孩子的伤害。

著名的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曾说: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共情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而这依赖于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的接纳、共情和理解。这恰恰是父母可以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最大财富。

③Talk more 充分交流

三顾茅庐后,刘备与诸葛亮热烈地探讨着当时的天下大事,后人将其撰写成了闻名于世的《隆中对》。足可见,这是一个充分交流的完美过程。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充分交流代表着一种双向的语言交流环境。父母和子女的双向交流,意味着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而是平行对话。同时,在对话的过程中,“你来我往”,“亲子互动”,使得沟通的目的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

就像刘备对诸葛亮说:“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一样。父母需要把“怎么办?”,“为什么?”抛给孩子,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

02

3F倾听:透过现象听本意,真正明白孩子的潜台词

三顾茅庐中,有很多关于听的艺术。

诸葛亮与刘备正式会谈的一开始,便说“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又说“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刘备三顾茅庐,显然已经认准了卧龙之才,很清楚这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言,也知道这是诸葛亮对自己诚意和品性的考验,便说,“”您的才能之高,广为流传,司马徽和徐庶都这么说,怎么会是不是真的呢。”刘备通过诸葛亮的几句自谦之言,就看出了其中深意,也为后面成功邀请诸葛亮出山,奠定了基础。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为什么要听,就是为了在沟通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的“潜台词”。

当孩子采取过激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时,显然是不健康的。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在孩子有情绪时,没有准确理解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导致情绪安抚不得法,反而会进一步激化孩子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对话倡导者马修·罗森博格和现代教练之父汤姆斯通提出的“3F倾听法”,指的是在倾听时,要听到对方三个方面的信息:Fact(事实)、Feel(情绪)和Fous(意图)。


比如一个三岁的孩子明明撒了谎,却可能倔强的说:“我没撒谎,就是没有,就是没有。”你作为父母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犯了错误不承认,是非常严重的品德问题,必须让他认错。

但其实事情远不是父母自以为的那么简单。三四岁孩子的想象力正是极为丰富的时候,特别是创造性想象有了极大的发展。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其实还不太能分得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所以才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说的好像真实发生过一样。


我们用3F的法则来分析,可以发现:

①Fact(事实):孩子撒谎

②Feel(情绪):孩子情绪激动,有很强的的抵抗情绪

③Fous(意图):孩子可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后者是孩子错误的把想象当成现实,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象而已。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当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听到背后的潜台词。这需要考验父母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要反过来想想,这其实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小脑瓜中的世界,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孩子共同创造“美丽”故事,同时提醒他们,这些我们创造的故事与真实有什么区别。

亲子沟通中的倾听是极其重要的。倾听,不仅仅使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头脑,投入身心。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定要非常认真地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03

4C细节: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真正把好事办好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每一次沟通都是为了更加了解孩子,进一步巩固亲子关系,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好事办好。

当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婉拒说,自己已经长久安乐于田园生活,已经懒得去应对世人,不能奉命。此时的刘备没有恼怒,没有责备,反而更加诚恳劝说诸葛亮“先生不出山,那天下苍生该怎么办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泪撒袍袖,使得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感动。

虽然,刘备与诸葛亮在思想深处有不同的动机和价值观导向,但最终他们能够精诚协作,就是因为很多细节处理得当。

在亲子沟通中,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细节:

①少用抱怨(Complain)表达感情

在向孩子表达自己观点时,只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抱怨。比如生气时,要将“你怎么老是这样!”“你怎么又这样!”换成“现在我很生气”,“你说的这句话,让我为此很受伤。”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②少用指责(Criticize)代替要求

当我们让孩子改正一些行为时,有时自己也浑身充满了“戾气”。很多家长会感觉自己语言非常匮乏,无奈只能把声音越说越大,语气越来越严厉,话语越说越狠,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步骤:

  • 说明孩子行为不当的具体事实。比如:你刚刚推了比你年纪小很多的小妹妹。
  • 强调不当行为对当事人成长的发展的负面影响:你看,小妹妹摔倒在地,害怕的哭了起来。那你这样小妹妹以后可能都不敢和你一起玩耍了。
  • 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对方解释的空间:你不说话,是不是也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呢,你不是故意想要推妹妹的是么?
  • 在获得共识的基础下,明确提出具体要求:那我们下次小朋友来拿你玩具,你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用语言告诉她,你想或者不想和她一起玩耍,在别的小朋友不听你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助呢?
  • 获得当事人的承诺:妈妈知道你已经认识到错误,那我们一起去跟小妹妹道歉,下次再不这样了,好么?
  • 再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以上五步重复使用,不断监督,直到行为改善。

③少用比较(Compare)掩盖期待

如果要说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那一定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本以为自己对孩子发出的是正面期待,希望以此鼓励孩子成为一个更加优秀卓越的人,但其实潜意识里发出的是“孩子不行”的信号,传递出的是负面的压力。

所以当我们下次沟通时,要做的就是

  • 收回不切实际的期待,回归真实。
  • 不要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未实现的愿望。
  • 警惕让孩子和别的孩子出现在同一个语境下,警惕使用“比较”相关的字眼,改变比较的习惯。
  • 学会给孩子小小的进步鼓励,不要急于求成。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④少用补偿(Compensate)表达诚意。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积极地学习和探讨如何育儿。很多父母因为平时忙于工作,就很希望有机会能补偿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多家庭隔代养育,老人会事无巨细的照顾孩子,怕孩子吃苦、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什么都会了。这种无条件的“尊重”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心理。如何避免这种补偿心理,给予孩子合适的养分,可以尝试思考如下问题。

  • 我为孩子做的事,符合大多数家庭的情况吗?
  • 同样的事,那些生活条件和我们差不多的家庭是怎么做的?
  • 我是否对孩子存在超越自己实力的投资?
  •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用我所有理解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么?

亲子对话中,怎么说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从不会把最差的东西留给孩子用,同样不该把最负面的语言说给孩子听。爱的表达应该是正面的、阳光的、带给人鼓励和善意,而不是对比还有伤害。

04

结语

从刘备三顾茅庐可以看出,沟通绝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要像三顾茅庐一样,需要在一次一次来回反复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共识。

作为父母,亲子沟通真正的技巧在于,我们是否用孩子的眼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耐心和爱意。


从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的表现,看亲子沟通的三大黄金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