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人人都說劉備是愛才之人,殊不知他更是個溝通高手。

梳理三顧茅廬的故事全篇,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物之間,不同的溝通風格。比如張飛,性情衝動,脾氣火爆,沒說幾句,就揚言要把諸葛亮捆來。關羽雖然稍顯柔和,但也是淺嘗則止,滿腹牢騷,認為諸葛亮有可能有名無實,不見也罷。

相比之下,劉備就顯得百折不撓,極富耐心,他表示一定要見到諸葛亮,一定要將這場溝通進行到底:“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劉備能從桃園結義三兄弟中脫穎而出,實在是不愧為一方之主。即使是面對器宇不凡,聰明絕頂的曠世奇才諸葛亮,他依然表現的張弛有度,拿捏精準,渾身閃閃發光。

縱觀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溝通典範,對於日常的親子溝通,有著極強的借鑑意義。下面我們就從溝通前的準備,溝通時該怎麼聽,溝通時又該怎麼說三個方面,來看看如何把劉備的溝通心法運動到親子對話之中。

01

3T原則:從縱向關係到橫向關係,蹲下身子對話

溝通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溝通的前期鋪墊是決定溝通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這一點,在親子對話中顯得尤為重要。

①Take identity 身份認同

如果前兩次劉備未見到諸葛亮,還能說是事出有因。那麼第三次,當劉備又一次登門拜訪,諸葛亮晝寢未醒,劉備依然不急不躁,侍立階下,足足等了大半天,直到諸葛亮睡到自然醒。

有人說這是劉備海量容人、禮賢下士,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自打決定要拜訪臥龍,就做好了身份認同,成功換位。

劉備能夠成功收穫諸葛亮這臥龍之才就是因為他在與諸葛亮對話時,並沒有以一個主公的身份,上級與下級的身份去與諸葛亮對話,而是用橫向的平行身份去對話。

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父母很容易就以一種強者之姿“居高臨下”的要求、命令孩子做些什麼,藉著“我都是為你好”之名,不充分溝通,就強行進行干預。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曾提到:情緒能傳達環境的重要信息,嬰兒很早就學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以父母的情緒作為嚮導。到1歲時,嬰兒能夠理解其他人所表達的一些情緒意義。在能夠理解口頭語言之前,嬰兒就已經在接受情緒語言所傳達的信息。

父母以一種什麼心態與孩子對話,有時不用開口,孩子就能感覺得到。如何讓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需要父母放下姿態與身段,真正做到“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②Tune in 共情關注

劉備就是一個共情的高手,當童子告知諸葛亮正在休息時,他並沒有貿然闖入,而是在門口等候。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共情。試想,誰會願意在自己酣睡之時被吵醒呢?

很多父母會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下班回家,發現孩子正在開開心心地看電視,家長會覺得怎麼能看電視呢,不由分說,直接把電視關掉。接下來,自然是孩子大吵大鬧,怎麼教育都聽不進去,怎麼溝通都溝通不好。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作為成年人,我們可能已經學會了如何快速放下當下正在做的事,然後迅速投入另一件事。而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們對一件事的熱度只有5分鐘,但是大腦仍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進行焦點轉移。如果突然打斷他們,不論接下來是多麼在情在理的話題或者多麼好玩的活動,他們很有可能都無法參與。

共情就是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想跟孩子談談如何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那最好得等到孩子這一集動畫片看完,並提前做好預告:“寶貝,看完這集咱們就不看了喲。”而不是突然,啪的一下關掉電視,並認為自己做的很對,忽略了對孩子的傷害。

著名的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曾說: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

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共情能力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重要要求,而這依賴於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情感和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的接納、共情和理解。這恰恰是父母可以留給孩子終身受益的最大財富。

③Talk more 充分交流

三顧茅廬後,劉備與諸葛亮熱烈地探討著當時的天下大事,後人將其撰寫成了聞名於世的《隆中對》。足可見,這是一個充分交流的完美過程。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充分交流代表著一種雙向的語言交流環境。父母和子女的雙向交流,意味著不是大人主導的單向對話,而是平行對話。同時,在對話的過程中,“你來我往”,“親子互動”,使得溝通的目的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

就像劉備對諸葛亮說:“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一樣。父母需要把“怎麼辦?”,“為什麼?”拋給孩子,讓他們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

02

3F傾聽:透過現象聽本意,真正明白孩子的潛臺詞

三顧茅廬中,有很多關於聽的藝術。

諸葛亮與劉備正式會談的一開始,便說“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又說“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劉備三顧茅廬,顯然已經認準了臥龍之才,很清楚這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言,也知道這是諸葛亮對自己誠意和品性的考驗,便說,“”您的才能之高,廣為流傳,司馬徽和徐庶都這麼說,怎麼會是不是真的呢。”劉備通過諸葛亮的幾句自謙之言,就看出了其中深意,也為後面成功邀請諸葛亮出山,奠定了基礎。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為什麼要聽,就是為了在溝通中透過現象看本質,瞭解孩子的“潛臺詞”。

當孩子採取過激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時,顯然是不健康的。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不瞭解,在孩子有情緒時,沒有準確理解行為背後的潛臺詞,導致情緒安撫不得法,反而會進一步激化孩子的負面情緒。

非暴力對話倡導者馬修·羅森博格和現代教練之父湯姆斯通提出的“3F傾聽法”,指的是在傾聽時,要聽到對方三個方面的信息:Fact(事實)、Feel(情緒)和Fous(意圖)。


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明明撒了謊,卻可能倔強的說:“我沒撒謊,就是沒有,就是沒有。”你作為父母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犯了錯誤不承認,是非常嚴重的品德問題,必須讓他認錯。

但其實事情遠不是父母自以為的那麼簡單。三四歲孩子的想象力正是極為豐富的時候,特別是創造性想象有了極大的發展。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其實還不太能分得清想象和現實的區別,所以才會把自己想象出來的事情,說的好像真實發生過一樣。


我們用3F的法則來分析,可以發現:

①Fact(事實):孩子撒謊

②Feel(情緒):孩子情緒激動,有很強的的抵抗情緒

③Fous(意圖):孩子可能是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後者是孩子錯誤的把想象當成現實,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想象而已。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當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聽到背後的潛臺詞。這需要考驗父母是否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要反過來想想,這其實反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表達了他們小腦瓜中的世界,我們可以藉此機會與孩子共同創造“美麗”故事,同時提醒他們,這些我們創造的故事與真實有什麼區別。

親子溝通中的傾聽是極其重要的。傾聽,不僅僅使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頭腦,投入身心。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一定要非常認真地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03

4C細節:跳出原有的思維方式,真正把好事辦好

溝通是親子關係的橋樑,我們每一次溝通都是為了更加了解孩子,進一步鞏固親子關係,溝通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好事辦好。

當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婉拒說,自己已經長久安樂於田園生活,已經懶得去應對世人,不能奉命。此時的劉備沒有惱怒,沒有責備,反而更加誠懇勸說諸葛亮“先生不出山,那天下蒼生該怎麼辦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淚撒袍袖,使得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感動。

雖然,劉備與諸葛亮在思想深處有不同的動機和價值觀導向,但最終他們能夠精誠協作,就是因為很多細節處理得當。

在親子溝通中,我們同樣需要注意細節:

①少用抱怨(Complain)表達感情

在向孩子表達自己觀點時,只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抱怨。比如生氣時,要將“你怎麼老是這樣!”“你怎麼又這樣!”換成“現在我很生氣”,“你說的這句話,讓我為此很受傷。”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②少用指責(Criticize)代替要求

當我們讓孩子改正一些行為時,有時自己也渾身充滿了“戾氣”。很多家長會感覺自己語言非常匱乏,無奈只能把聲音越說越大,語氣越來越嚴厲,話語越說越狠,感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採取以下步驟:

  • 說明孩子行為不當的具體事實。比如:你剛剛推了比你年紀小很多的小妹妹。
  • 強調不當行為對當事人成長的發展的負面影響:你看,小妹妹摔倒在地,害怕的哭了起來。那你這樣小妹妹以後可能都不敢和你一起玩耍了。
  • 觀察孩子的反應,給予對方解釋的空間:你不說話,是不是也感覺有點不好意思呢,你不是故意想要推妹妹的是麼?
  • 在獲得共識的基礎下,明確提出具體要求:那我們下次小朋友來拿你玩具,你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應該用語言告訴她,你想或者不想和她一起玩耍,在別的小朋友不聽你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找爸爸媽媽幫助呢?
  • 獲得當事人的承諾:媽媽知道你已經認識到錯誤,那我們一起去跟小妹妹道歉,下次再不這樣了,好麼?
  • 再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以上五步重複使用,不斷監督,直到行為改善。

③少用比較(Compare)掩蓋期待

如果要說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那一定是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本以為自己對孩子發出的是正面期待,希望以此鼓勵孩子成為一個更加優秀卓越的人,但其實潛意識裡發出的是“孩子不行”的信號,傳遞出的是負面的壓力。

所以當我們下次溝通時,要做的就是

  • 收回不切實際的期待,迴歸真實。
  • 不要通過孩子,來滿足自己未實現的願望。
  • 警惕讓孩子和別的孩子出現在同一個語境下,警惕使用“比較”相關的字眼,改變比較的習慣。
  • 學會給孩子小小的進步鼓勵,不要急於求成。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④少用補償(Compensate)表達誠意。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積極地學習和探討如何育兒。很多父母因為平時忙於工作,就很希望有機會能補償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家庭隔代養育,老人會事無鉅細的照顧孩子,怕孩子吃苦、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後自然什麼都會了。這種無條件的“尊重”其實就是一種補償心理。如何避免這種補償心理,給予孩子合適的養分,可以嘗試思考如下問題。

  • 我為孩子做的事,符合大多數家庭的情況嗎?
  • 同樣的事,那些生活條件和我們差不多的家庭是怎麼做的?
  • 我是否對孩子存在超越自己實力的投資?
  •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我所有理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麼?

親子對話中,怎麼說是一種技巧,也是一門藝術。我們從不會把最差的東西留給孩子用,同樣不該把最負面的語言說給孩子聽。愛的表達應該是正面的、陽光的、帶給人鼓勵和善意,而不是對比還有傷害。

04

結語

從劉備三顧茅廬可以看出,溝通絕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和孩子的交流,要像三顧茅廬一樣,需要在一次一次來回反覆的過程中,形成真正的共識。

作為父母,親子溝通真正的技巧在於,我們是否用孩子的眼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並願意為此付出巨大的耐心和愛意。


從劉備在三顧茅廬中的表現,看親子溝通的三大黃金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