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不會說普通話卻聽得懂普通話?

執著的淡頂


因為普通話是國語,是現代漢語的一種稱呼。但是孩子出生環境,地方方言,地域不同可能從小都不會說普通話,甚至有些農民伯伯阿姨們一輩子沒有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用本地方言交流生活就足夠了,然而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孩子從小幼兒園開始到大學受到的教育都是普通話,普通話教學,普通話教育素材,媒體語音節目,甚至步入社會社交都是普通話,所以這種國標,國語的交流語言普通話,大家都能聽得懂,大家都是在這種環境下薰陶長大的,所以說許多人不會說普通話,但是我們聽我們的國語普通話都能聽懂。





醍醐人生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我上學之前,還是不太聽得懂普通話的,雖然我們家鄉話西南官話與普通話除了音調不同,大部分漢字讀音都相同。但就是因為與普通話不同的聲調和部分字發音與普通話完全不同,導致我們不太聽得懂普通話。因此,在八十年代之前,農村放露天電影時,放映員都要隨著電影畫面進行講解。

有意思的是,七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有有線廣播,雖然每天廣播裡都在博報新聞,可但新聞的具體內容,卻沒幾個人能聽懂,就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八個字也聽不明白,而是被好多沒文化的人聽成中央人民婆婆點菜。我上學以後,雖然老師的普通話也不標準,但通過一些理解,最終基本能聽懂廣播。再後來,上了中學,通過查字典,學拼音,我掌握了普通話的基本發音,完全聽懂了普通話,但卻說不好普通話。

回到題主的問題,許多人不會說普通話卻聽得懂普通話。之所以能聽懂普通話,是因為普通話被國家定為國語進行推廣,學生上學要學普通話。特別是現在廣播電視都普及的情況下,普通話隨時都能聽到。接觸得多,聽得多了,也就聽懂了。但是,由於從小形成了說方言的習慣,口型、舌頭、氣息都適應了方言,到了一定年齡後,學說普通話就比較困難,和很多方言相比,普通話卻又是最好學的漢語語言。因此,即使很多人不太會說普通話,卻知道普通話就是這樣發音的,只是自己說不好而已,聽懂當然不是問題。這也證明,普通話是最容易聽懂,也是容易學習的漢語語言,國家將其定為普遍通用的中國話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若愚趣談


為什麼許多人不會說普通話卻聽得懂普通話?

首先從地域上來講,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而北方方言分佈極廣。如圖:

所以在北方方言區的不管是老一輩人或者當代年輕人說的話,其實在詞彙等方面沒有多大差別,差的大部分是音調的問題。比如我們河北,與接壤的河南、山東、山西很多地方發音都差不多,即時各自用家鄉的方言進行交流雙方也能聽得懂;所以有這個基礎,就不太影響能聽懂普通話;就好像一個五音不全的人用漢語唱歌,你雖然知道他唱的不對,但你還是能聽懂他在唱什麼。

那麼相對於南方來說,不具備北方基礎方言,如何聽得懂普通話呢?這就要從歷史角度和普及率來說。

首先是歷史角度:明清時期,定都都在北京,所以在官場上交流大都使用北京話,當時稱為“官話”,而且在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平官話為“國語”,後來到了民國,又多次制定國語讀音,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其次普及: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向全國推廣寫入憲法。現代標準漢語為中國的官方語言。1953年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至此,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廣播媒體、教育等圍繞著老百姓方方面面。排除了不同地方方言之間的交流障礙,即使便是有些人不會講,但也能聽懂普通話,時間長了,就會變為一種習慣。當然,普及不通話不是為了消滅方言,是為了更有利於社會交流。

如今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侷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暴小醬


普通話慢慢說,也能聽懂幾句。時間長了,聽懂的更多些,到後來基本都可聽懂。畢竟普通話在學校和各大公共場所推廣很多年了,耳濡目染,如果在一個區域內都是說普通話的人居多,慢慢的,這個區域內的大部分人,無論是來自哪裡,都基本能聽懂大部分日常的普通話內容。

比如說學校推廣普通話那樣,無論來自中國哪裡,甚至是外國人,在學生中大多數被要求在校說普通話的情況下,無論是之前聽不懂普通話的國人,還是沒聽過普通話的外國人,都會慢慢被耳濡目染。

這種情況也叫群體效應。群體效應是指個體形成群體之後,通過群體對個體約束和指導,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作用,就會使群體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為什麼會聽不會說呢?我個人認為,有部分原因是肌肉記憶。肌肉記憶,是指肌肉是具有記憶效應的,同一種動作重複多次之後,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人體肌肉獲得記憶的速度十分緩慢,但一旦獲得,其遺忘的速度也十分緩慢。

就好比你一出生,身邊所有人都說當地方言,直到你讀書了還是說當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話。時間一長,自己一張口就會很自然的說起方言。到自己20歲左右,就比較難把自己的方言改過來說普通話。 當然,不排除毅力好的朋友即使有這根深蒂固的方言口音也能流利表達普通話。

希望對你有幫助!





鈴鈴鈴靈


在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說的是漢語,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可以說我國的語言文化源遠流長,這其中除了民族語言的存在,還有同一種語言發音不同的情況,就是方言。

01語言文字,歷史的記錄者

除了少數民族的語言之外,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程中還有其他文字的記載,比如甲骨文、象形文字以及梵文等,這些文字有的可以追溯到史前,這些文字目前基本上用於研究歷史文化已經不被使用了。從黃帝時期有倉頡造字開始,漢字體系就開始建立了。

華夏的文明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出現了焚書坑儒的事件,雖然對於文化的傳承有所損害,但是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也更利於文化的傳播,也算是有點好處吧。

02文化差異,人口結構影響

雖然統一了文字,秦滅後中華大地又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歷代王朝變更,諸侯國劃區而治,形成了不同區域的文化,就像是今天各省的管理雖然中央集權,但是依然採取保留文化的差異化,文化的差異註定有著語言的不同。

每個地方都生活的人都包含老中青,在人口架構中的高齡群體受教育程度很低,幾乎沒有上過學,對於在某些偏遠的地區,有些人依然只懂得方言,而不懂得普通話是因為他們這一輩子都是口耳相傳,也完成不知道他們所發音的字該如何寫,語言的聽說讀寫只做到了說和聽。

03 本質同源,發音約定俗成

從倉頡開始,我國的文字體系算是開始建立,隨著文化發展文字體系不斷完善。方言雖然存在,但大體上還是相同的文字,只是發音有所不同,所代表的意義也差別不大。

方言的存在不僅帶有地方特色,而且是受環境影響造成的,遠離家鄉讀書的人會受到讀書環境影響,回到家鄉一段時間發音又會改過來。周圍的生活群體平時都是這樣子交流的,用方言更順暢舒適,這就是方言的區域環境的影響,不對外只是小範圍的。

04 義務教育,普通話的推廣

全國實行統一的九年義務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文字是普通話,老師上課基本上都是普通話。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存在普通話教育和方言的薰陶,一代代人逐漸對普通話有所瞭解了,即使不出家門也會聽得懂普通話,也建立了普通和方言的聯繫,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說,但是聽得懂。

國家各個媒體傳播的文字和聲音都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使用;迅速發展的經濟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交通運輸的發達為人員的流通提供了便利,很多人走出了家鄉的小圈子,在全國各地打工、創業,普通話解決了無障礙溝通的需要。再次回到家後講的是方言,但是聽懂普通話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05 方言存在,文化意義深遠

人類文明的發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各國官方標準文字和發音的統一,就像中國普通話促使了很多區域文化的消失,因為年輕人不再學習和傳承特色的,那不能給予經濟上的幫助,為了生存和發展學習更有直接效用的知識。

針對於此,全世界都開展文化的保留和傳承計劃,列入世界、國家以及各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也是保證文化的價值,見證人類文明的發展。

綜上所述,歷史沿革註定了一定有方言的存在,因為在統一文字之前這些方言也可能就是官方語言,伴隨政權統一之後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有了聯繫,深入到廣大人民的生活,所以普通話出現了即使平時不說,也是一定可以聽懂的。


麥初齊


因為普通話大多數跟家鄉話有點相似。現在很多農村的老人雖然從小沒讀過書,從小沒說過普通話。但是隨著收音機.電視機的普級,很多老人都聽過收音機,看過電視,聽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就聽的懂了。農村的老人呢,雖然是聽的懂普通話,但還是有大部分不會說的,因為他們從小講的都是各地方言,從來沒講過普通話,所以沒講過就不會說。


到運人生


精彩在路上f 精彩回答,歡迎採納!

我家在農村,看見隔壁大娘聽見豬狗叫喚,就去餵豬、餵狗,隔壁大娘能聽得懂動物叫喚,難不成她也會說?

沒有惡意,拋磚引玉……


精彩在路上f


這就是語言的讀、說、聽、寫四個方面可以部分突出並非齊頭並進的關係,例如,深山裡只會方言不會寫字的人,和同樣方言區的人口頭交流一定沒有問題。

全國推廣普通話已經有幾十年了,所以操方言的人從很多渠道越來越多地聽到普通話,譬如電視和廣播的滲透和傳播,畢竟沒有人活在真空裡,接觸多了,漸漸地他也是經過了“學習”的過程,久而久之對普通話的掌握就越來越熟練了。

還有一種情況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假設你的英語一般,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那種,將你放在英國或美國生活幾年時間,你一定會經歷的是先是能夠聽懂當地人說話,而你說不出來,而後才能經歷你不僅從容說話也可以完全聽懂對方的真意。


精衛填


語言作為溝通的橋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對於普通話來說,不同的人很可能接觸其時間並不一樣。


首先,從1994年開始,國家才有了普通話考試,這才會使得很多人來專門學習。之後隨著電視廣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學習的行列。以前人們接收信息大多來自於報紙,廣播,電視,而電視和收音機基本上都是使用普通話,久而久之聽得多了,人們就基本上都聽的懂了。


但是聽懂了不代表會說。比如說我們聽歌曲的時候,每一首歌你幾乎都能聽懂,但是你不一定會唱出來。而以前,交通和經濟都不夠發達,人們的活動範圍都比較小,所以在溝通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會使用方言,如果你某天為了顯示自己學了普通話,其實會顯得非常不合群,並且沒有人願意與你用普通話交流。由此雖然你有學習語言的某些條件,但是你很少有機會張口練習,除非是你有很大的毅力,獨自去練習。


其實有關英語學習也是這樣,有非常多的同學聽,讀,寫的能力非常強,但就是很難張開嘴說。而且留學生們總感慨的一點是,在國內總也說不好英語,但是去了國外,沒兩個月就說得非常流利,日常溝通交流完全沒問題。


中國地大物博,為了讓我們中華兒女交流溝通無障礙,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握說出普通話,不要嘲笑那些普通話說得不標準的夥伴,給他們鼓勵,讓他們越說越好吧!


宇幸福同在


因為學普通話沒有學好。五音不全。而聽就不一樣了。那是別人口才非常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