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汽车政策适合研制短期性可回收车辆吗,大家觉得呢?

面朝大海T春暖花开


汽车短期可回收利用——脱离实际,与共享汽车冲突(第二节解释)

大宗消费品的生存周期有多长?以汽车为例:正常更换周期约为6~8年,完整使用周期会在15年左右。这一标准是曾经的平均更换标准,随着短期经济下行的出现,相信车辆的更迭周期还会延长;那么汽车到底多长时间更换一次才合适呢?


有些人认为越长越好,有些人认为越短越好;前者的顾虑是报废补偿的标准过低,后者则期望更换补偿标准能够提升,以实现三个目的。

  • 提升用户体验

  • 降低用车成本

  • 刺激车市的活力

这种想法多多少少有些脱离实际了,因为类似的情况在少数海外成熟的汽车市场已经出现——比如德国。该国的汽车平均更换周期仅5年左右,综合汽车的金属结构强度衰减速度、发动机工况下降的程度,以及损耗件的平均更换周期分析,这些车基本都在“青壮年”的标准,为什么要快速淘汰这些车呢?

其核心因素不在于C端个人用户对车辆的需求变化太快,也并不是一般理解的汽车购买力很强;其真正目的是加速新老车辆的更替,刺激车市活力(大宗消费品消费),以及快速的推广高排放标准的汽车以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几乎所有国家对于机动车的控制以及消费市场的调控,基于的都是同一出发点;宏观的分析这一战略规划是可以认可的,因为这涉及到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但是也需要“因地制宜”。

综上所述,德国的汽车用户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的前提下,频繁的车辆检测与每年都要缴纳的CO2排放税都让老车失去了价值;然而更换新车也并不是毫无压力,汽车可以说在任何地区都不是件普普通通的快销商品。所以在国内则不宜参考海外模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还没有突破3万元,那么汽车的实际使用周期则应该按照这一标准的排名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采用“可回收汽车”是否可行呢?


可回收汽车与共享汽车是否冲突?

近期有些机构提出过研发“可回收汽车”,然而这是非常业余的建议。因为汽车一直在“回收再制造”,只是周期被限定在15年左右(强制报废或因排放引导报废);回收的模式是将五大总成的金属材料回炉重造,以制造相同总成的方式二次创造价值。而新的建议指向了汽车的二次利用而不是重造,指车辆的总成在修复后直接重新造车;然而这与翻新二手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车架的塑性变形是无法修复的,发动机变速箱的磨损不更换核心总成则无法恢复到最佳工况,这些车不论怎么折腾都还是二手车。

与其投入高昂的成本翻新这些二手车,其产品售价也不会达到“准新车”的预期,这比让车辆用到极致的残值标准后进行金属回收的投入更高。所以短期可回收利用的汽车并不可能出现,最终这些车辆都需要被拆解并重新冶炼。那么在短期回收利用的车辆不可能出现的前提下,还有什么方式能实现用户的低成本用车呢?似乎唯一的方式就是汽车新四化中的“共享化”,用户不用承担购车成本,在每次用车过程中分摊油费、车险与服务费的开支,这种车辆的使用成本才会远远低于常规的汽车消费。

总结:汽车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在新四化的四个阶段中一步步的克服,现阶段只是开始了电动化的普及,一旦完成智能化与网联化的物联网接入,最终的低成本共享汽车将会成为最主流的个人用户用车方式。届时再也不用为车辆的报废更换担忧,汽车的排放检测也必然成为过去式——短期可回收汽车不具备验证的价值。




天和Auto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啊,从个人角度来看,不太适合。

首先,这种车的成本不好控制,而且现在车的回收再利用这一块,市场上做的还不是很到位,可能回收车辆再加工处理的费用比新车的费用还高,这就得不尝失了。

其次,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买一辆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是要开个很多年的基本上都是,这样就会导致在选车的时候会有目的性,像这种车大部分人会在第一时间PASS掉的,这是从大的环境来说的。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