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钢的琴》这部获得了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并广受业界好评的电影,却没对上观众们的胃口。当初张猛拍这部片子的时候 成本预计5百万人民币。在剧组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张猛曾靠自己赚钱去拉动经费。在电影上映后,据说很多影院老板都不愿为它排时间,尽管很多评论家为电影的口碑做背书,最后票房可能没超过4百万,反馈惨淡。

电影本身是极好的电影,笑中带泪的剧情,诠释了又悲又喜的人生。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电影讲述的是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和妻子抢女儿的抚养权,决心为女儿弄到一架钢琴的故事。可是他生活穷困,根本付不起这个钱。他尝试过做木琴,尝试过去偷琴,最终都失败。

后来,他叫来了曾经大工厂里的兄弟们,大家发挥自己的技能,画图纸、裁切、焊接,真的就造出了一架钢的琴。可是,女儿需要的,又何止是一架钢的琴。

学琴需要钱,好的教育需要钱,一个一穷二白的父亲,又能给女儿什么前途? 电影的结尾,女儿见到了爸爸费劲心思做的“钢琴”,她认真地弹奏起来。

电影的叙事是从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入手,以争夺女儿抚养权,弄到钢琴为着落点,展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国企改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英雄主义的欢歌在现实面前喑哑 ”。下面我将从几个人物形象、电影的配乐、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人与现实的碰撞

1.1

理想主义的小人物陈桂林

电影通过短短几个小时浓缩人的一生,把这些悲喜体验通过代表性的事件传递出来。回到平凡人的生活这个话题,一旦平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旦没钱),生活就开始给你开大玩笑。

陈桂林搞了个红白喜事的乐队,但生活还是拮据,骑着辆破小电驴走来走去,还老是说大话:你要是碍着面子就挣不到钱;当为了买钢琴到处借钱而除了淑贤没人愿意借给他时,他说你真的以为我没了你就没办法搞定了是吗;最终妥协于钱(现实),决定就地利用资源,将大东北炼铁厂的废物利用自己造一架钢的琴来赢得女儿。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还没最终做好琴,他就决定让女儿跟着那个有钱的妈妈走了,现实太残酷,很大程度上没钱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尤其是对钢琴那么热爱的女儿来说。

虽然最终大家还是把琴做了出来,那架钢的琴,从炼铁厂的高处缓缓降落,仿佛拍卖行里的珍宝,但也确实是珍宝,这里熔铸了一个父亲的希望、奋斗与悲哀,熔铸了一群工人的友谊与义气,他也是这个炼铁厂最后生产出来的孩子。

电影的结尾,穿着白衣的母女俩来到炼铁厂看钢琴,女儿弹起了那架能发生的钢琴,钢琴的声音很奇怪,但怎么听都有一种陈桂林对生活的不妥协与抗争,那时候真的觉得他特别男人,不窝囊。

在陈桂林身上,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一种理想主义、一种普通人的英雄主义,那是面对生活的不妥协,即使知道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也要把事情做到最后。

陈桂林曾经以为自己能成为女儿的英雄,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或许很多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不能成为谁的英雄,兜兜转转只是一场空。

陈桂林说,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桂林,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面寄托着那个现在已经有些痴呆的老父亲的美好愿望:甲天下,最优秀。

可是,现实里,陈桂林连一架真正的钢琴都不能给女儿。这样的现实,对一个男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我每次看到电影里,陈桂林闭上眼睛,像是享受着一样拉琴的时候,他在脑中小剧场弹钢琴的时候,都是他身上理想主义倾泻而出的时候。 埋头于音乐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不管现实是红还是白,是喜还是悲。

电影的主线是买不起钢琴的陈桂林,为争到女儿的抚养权、圆女儿的钢琴梦,先是企图偷钢琴,后又打算发挥工人阶级的优良精神,动手造一架“钢的琴”。此外,电影里还有一些交织的情节,共同为电影的主题服务。也正是这些副线的故事,让叙事立体饱满起来,让人物形象丰富起来。

1.2 汪公与烟囱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的东北,曾经轰轰烈烈的东北大工厂在国企改制的潮流里失去光泽,曾经的工人们都下岗了,被迫寻找其他生计。在陈桂林家那边,唯一见证了大工厂曾经的光辉的两根大烟囱,也面临被炸掉的危险。

电影里面,给了陈桂林很大帮助的汪公,实际上也是跟陈桂林一样,为了理想中的目标,敢想敢做。 只不过,汪公的目标,比起陈桂林个人主义的目标,更加高尚一些。他想保留那两根大烟囱,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情感的联结。 他想过把它刷成长颈鹿,刷成火箭,把他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个人的想法始终抵不过上面的指令。最终,烟囱被炸掉了。它走的那天,曾经的工人们站在一起,看着那两根曾经朝夕相处,觉得稀松平常的烟囱,最终渐渐消失在他们面前。

烟囱倒了,汪公的理想破灭了,大工厂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我曾经以为,我们普通人,都是把自己的梦想泯灭了的人。梦想主义,在面对现实时,总是狠狠受挫。 受到的挫折多了,我们就变得像受了捶的牛,像戴着镣铐的大象。

这群理想主义的成年人,他们该面对现实,重新上路了吗?

1.3

很多人看过电影之后,对电影里胖头的情节深深触动:有人搞大了胖头女儿的肚子,他得知后升起地去找人算账,却发现对方只是个毛头小子。雄赳赳气昂昂而来,像是黑帮打架的阵势的一群人,在这个毛头小子面前,失了招数。胖头最后,就象征性地威胁了一下那个不懂事的小孩,就放他走了。

不论是曾经的工友们,一起为胖头撑腰,还是大家聚集起来为陈桂林造钢琴,都让我想到了曾经的古惑仔。吸引大家聚在这个团体里的,有归属感,有道义,有理想主义,有面对生活的不妥协。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可是,工友会在工厂倒闭后散落四海,古惑仔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边缘化。不变的是什么?是我们还有对归属感、对道义、对理想的追求。正是这些追求,在互联网时代,把一个又一个人连接起来,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二、应景的配乐

电影里的配乐都是苏联老歌。为什么导演这样选择呢?

好的电影,从选角、场景、场面调度到配乐,都是为剧情、为主题服务的。

这些苏联老歌,让熟悉的人回想起自己的年代,让不曾知晓的人,听到这些或舒缓或欢快的歌曲,联想那个年代的悲喜。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我认为,电影里这么做,一是代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经常听苏联歌曲 。其次,当时中国的歌曲也是有的,为什么偏偏选择苏联的歌曲呢? 曾经苏联盛极一时,打造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最终被现实打压。而大工厂时代也一去不返。理想主义终究得面对现实。两相对比,加深了悲怆的意味。

三、场面调度

戴锦华老师曾在电影课里面分析这部电影。她认为这是一部优秀国产的电影,里面的场面调度非常有特色。

这部电影里面是最基础的也就是那最简单的场面调度:水平调度。很多画面就是相机平移着滑过。这样一种水平调度,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贴合小人物那种扁平的可能有点无聊的生活。但当画面一帧帧滑过,你看过了一个个人物,脑子里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水平移动的画面,带着机械,带着单调与死板,就像我们的生活。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时间只能流水般地流走,被冲刷而过的我们还留在原地。

就算我们努力向上跳,也无法克服地心引力,就像很多人,都无法向上爬,找到更好的生活,实现阶级的转变。


四、结语

张猛导演曾说:《钢的琴》哀而不伤,含泪带笑,这本身就是一个现实与荒诞相结合的画卷。

很难鉴定这是一部悲剧还是喜剧。或许所谓悲喜剧,有悲有喜,这才是现实里的人的生活。

喜,看着这一群小人物,折腾来折腾去,闹出了很多笑话,也收获了一些真实的感情。

悲,最终他们一事无成,悲,人的一生实在有太多束缚。

《钢的琴》:那个爸爸买不起钢琴,他不是谁的英雄?

现实与荒诞,本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人的一生就在本色出演自己的电影,起起伏伏哭哭笑笑。

这世间不缺乏被人高高举起的英雄,更不乏空怀英雄主义,在现实面面狠狠碰壁的普通人。

英雄主义的欢歌在现实面前喑哑,这或许是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的悲剧。

抗争过,就算是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