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武則天除門閥是功?沒有門閥唐朝能大殺四方麼?

少年不大冷


門閥是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所形成的特殊歷史產物,它選拔人才首論出身,再看才能,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在雕版印刷推廣之前,由於教育資源基本都掌握在士族門閥手中,寒門士子很難出頭,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開始普及,為教育的平民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於是隋朝時期皇帝們為了打壓門閥開展了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就是為了應對門閥的舉措,所以李世民在看到新科進士魚貫而出時才能志得意滿地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武則天上位後雖然將國號改為“周”,但是在對待門閥上與唐太宗、高宗時的策略基本是一樣的,這是兩個階層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隋唐兩朝帝王都是出身門閥,所以對於有潛力當皇帝的門閥自然會加大打壓力度,這與後世的宋朝打壓武將、明朝嚴格控制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門閥與唐朝對外戰爭的強盛沒有多大關係,唐朝的強盛得益於當時的府兵制還沒有腐朽,大唐的名將沒有幾個是門閥出身的,比如李靖、李績、秦瓊、尉遲敬德、程知節、薛仁貴、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等等,基本都是普通家族出身,也只有河間君郡王李孝恭和李神通出身宗室,而像傳統的“五姓七望”在對外戰爭中沒有什麼人才,他們拿手的領域還是在文治方面。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各地藩鎮割據,科舉難以為繼,這時候門閥壟斷教育資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唐朝後期出身門閥的宰相開始多了起來,比如晚唐著名的牛李黨爭雖的李黨首領李德裕就是出身趙郡李氏,據說他特別反感科舉考試出頭的人才。


歷史飛凡觀


武則天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上是皇帝輪流做,士族永不倒。不管王朝如何變化,這士族家族總是能夠擁有絕對的資源。他們雖然不一定會走上政治巔峰,卻始終處於不敗之地。

武則天消滅門閥家族,是功勞?有什麼功勞?對誰有功勞呢?其實萬事萬物都是相對來看待的。顯然這一事件對門閥家族只有罪過,沒有功勞。

那麼對唐王朝又怎樣呢?武則天消滅了門閥家族,看似皇權不再受到士族的掣肘,可是伴隨而來的是,整個中央政府失去了相應的權威性。以至於中唐、後唐那些宰相大員們對地方上的約束幾乎為零。

01門閥的存在,其實是為了保證朝廷集團的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個人利益。

所謂門閥,其實就是一個個龐大的家族體系。這幫人過去被稱之為士族集團,到了隋唐以後,陳寅恪老先生就把當時的門閥系統稱之為關隴集團,所以我們便系統地認識到了門閥的強大。

哀公大父雍,晉昭公少子也,號為戴子。戴子生忌。忌善知伯,蚤死,故知伯欲盡並晉,未敢,乃立忌子驕為君。當是時,晉國政皆決知伯,晉哀公不得有所制。知伯遂有範、中行地,最彊。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史記》

最早的門閥集團,可能就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趙魏韓包括智這四家,後來三家分晉,那就是門閥之間的鬥爭,趙魏韓滅了智家,順道把晉國給分了。

兩漢時期,門閥家族也充斥在整個朝堂之中,他們數代人都在朝中做官。漢朝雖然是察舉制度選官,可是避免不了門閥家族鑽空子。

  1. 貴族與貴族之間,可以互相勾結,你舉薦我家的孫子,我舉薦他家的孫子,他再舉薦你家的孫子,要是容易被發現,那麼門閥聯盟的關係可以再擴大一圈嘛,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
  2. 總之門閥家族必須要保證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做官,比如說著名的東漢大軍閥袁紹,他們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就是著名的門閥家族。
  3. 魏晉時期,門閥家族一度被曹操嚴重打壓,他主張唯才是舉,有本事就做官,沒本事就滾蛋。這一政策使得門閥家族紛紛反對,諸如楊修、孔融之類的人一直在反對曹操,也有這方面原因。

不過曹操的兒子曹丕為了穩定地位,向門閥家族妥協,開創了九品中正制,其實依舊是把選官的權力,交給了這幫門閥家族。

晉朝更是一個門閥家族司馬家族創立的王朝,此後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門閥家族始終在南北方保存實力,直到隋朝、唐朝的建立,門閥家族再次成為了國家的中流砥柱。

02武則天消滅門閥制度,看似加強皇權,卻削弱了中央集權。

都說武則天消滅了門閥制度,主要是因為武則天大力發展了科舉制度。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是隋朝發明的,隋文帝時期就出現了,隋煬帝時期做了一定推廣。

不過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不久天下大亂,唐朝建立起來以後,老李家本來就是門閥家族,他們家的江山也是門閥家族支持起來的,所以老李家對門閥家族不薄,科舉制度依舊不能成為主流選官制度。

其外,又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新唐書》

直到武則天出現以後,情況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武則天本人不是什麼門閥中人,她奪取皇位也不是因為門閥家族的幫助。

相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這幫門閥家族,始終都在跟武則天作對。為此武則天當然不可能對這幫人手下留情。

  1. 為了培養一批屬於自己的人才,武則天開始大力推行科舉制度,除了文舉,她個人還創造了武舉,為了讓自己身邊多一些能幹的文臣武將。
  2. 這一舉動顯然不是為了消滅門閥而實施的,武則天勢單力薄,她一個女人家能夠稱霸天下,必須要有人才的輔佐。
  3. 當時門閥家族壟斷朝局,世代為官,這不利於武則天的統治。所以武則天通過科舉制度,取締了門閥家族壟斷官場的現象。從此門閥家族一蹶不振,漸漸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這一舉措的確加強了皇權,使得掣肘皇權的門閥家族體系,徹底土崩瓦解。可是與此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央集權被削弱了。

為什麼呢?因為天下太大,門閥家族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他們在的時候,控制地方是非常方便的,可顯然天下各地的官員都是科舉選拔出來的,誰跟誰也不熟,在沒有形成管理系統之前,其實相對來說是很難管理的。

03只能說,取締門閥對唐朝無功,對李家王朝和庶民相對有利。

門閥制度被取締以後,誰笑得最開心?當然是李唐王朝的皇帝,因為這天底下再也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約束皇權。

手底下的臣子都是靠自身的本事爬上來的,他們背後沒有強大的家族,個人就算再有能力,怎麼可能跟坐擁國家機器的皇帝去鬥呢?

由此可見,武則天取締門閥制度,那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皇權,沒有其他太高尚的目的。與此同時給其他某些人帶來利益,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近世爵祿失之者久,其失非他,四太而已:入仕之門太多,世胄之家太優,祿利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臣以為當輕其祿利,重其督責。夫古今選用之法,九流常敘,有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勞也;而今選曹,皆不及焉。---《新唐書》

科舉制度對庶民來說,那簡直就是一條通天大道,過去哪有百姓可以做官的呢?就算有也是特別優秀或者當政者良心發現的。

可是科舉制度給天下平民增加了希望,讀書人可以靠苦讀詩書考取功名,練武之人也可以靠考武舉成為朝中官員。

可是整件事對唐王朝有功勞嗎?我覺得是沒有功勞的。唐王朝不是皇帝一個人的王朝,所以權力都集中在他手裡,對整個王朝的運行沒有什麼好處。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可是又有多少大獨裁者會兼聽逆耳忠言呢?

總結:門閥制度的取締,當然是時代進步的象徵,可惜取消了嗎?

武則天之前,唐朝的官吏,基本全都是門閥家族所控制的,基本上控制了一千多年,可以說是盤根錯節。

細細去讀歷史,你會發現,總是有某些家族,始終在歷史中出現,這些家族基本上都是門閥家族,比如說隋朝重臣楊素,他們家就是著名的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的祖先,居然是西漢宰相楊敞,他是司馬遷的女婿;三國時期楊彪、楊修也是弘農楊氏;晉武帝司馬炎的皇后楊豔也是他們家的;包括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都是弘農楊氏的後人。

這些家族壟斷著歷史上的重要位置,長達上千年之久。不管有沒有才能,都有他們的身影。其實這本身就違背了所謂的公平。

為此取締門閥制度,當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徵。可是門閥制度真的取消了嗎?當然沒有,只是換了一幫人而已。

《史記》

《新唐書》


江湖小曉生


為什麼許多人認為武則天除門閥是功?

1.門閥掣肘了皇權,影響甚至左右了國家政策。

門閥制度通過士族政治在國家生活中發揮作用,東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漢朝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實施促進了它的發展,到唐初達到了頂峰,朝廷中重要位置幾乎都被士族人氏把控,其擁有的勢力足可以與皇室相抗衡。

這個時候,山東四姓氏最為耀眼:分別是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和博陵崔氏。甚至於周北齊、隋朝、唐朝的開國者本身就出身於世家大族。看看這些家族的力量多麼強大!

2.門閥是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隋朝發明了科舉制度,到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科舉制日趨完善,成為了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這為寒門學子致仕開拓了渠道,使貧家小戶子弟進入朝堂掌權成為了可能。

同時,名門望族的子弟再無法靠家族廕庇養尊處優了,他們只能依靠忠於皇帝取得立足之地,以提升自己和家族的地位,昭示自己的存在感。

這裡,要提到關隴集團,它的存在,幾乎是隋亡的根本原因之一。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出臺過措施要擺脫關隴集團的束縛,但由於侵犯了關隴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劇了關隴集團和朝廷的矛盾,最終導致了隋煬帝楊廣在江都的身亡。

3.武則天削弱門閥勢力是有功的。

武則天出身寒微,深知關隴集團的危害。為擴大勢力拼命扶持許敬宗等寒門,又大刀闊斧地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而關隴貴族在朝廷中的代表長孫無忌等在廢后事件中失勢,從而削弱了門閥貴族在大唐中央的統治力量。

武則天在“二聖臨朝”時,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武則天執政後,大量非門閥子弟經過科舉考試,憑能力開始進入官僚機構,極大地稀釋了門閥勢力。使大唐的政治面貌換然一新,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沒有門閥唐朝能大殺四方麼?

1.可以,武則天除科舉選材外,選官範圍非常廣泛。

《新唐書》所說:“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賢才不僅加強了武則天的統治,還在後來大唐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作用,如姚崇、宋璟等輔佐她的孫子唐玄宗創造“開元盛世”。

武周時期,“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賢臣均在其列。

2.整頓吏治,拔擢賢才。

武則天執政有貞觀遺風,“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不管出身,非常器重,有真才實學者都能得到重用。

3.武則天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延攬人才。

這樣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都為武則天所用。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以上庶族官僚集團都是出將入相的人物,都可以大殺四方。需要提醒的是,國富民強了 ,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希望星晨58298869


武則天時期,剷除門閥勢力,讓國家的人才得以上下流動,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進步意義。唐朝初立之時,李家的確有藉助各方勢力,並且也能過大殺四方,但是這並不能單單歸功於門閥之間的結盟。

一、門閥政治的弊病

門閥政治興起於東晉時期,那時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完全被幾個大家族壟斷。不是出身於世家大族的人,會徹底被排除在統治階層之外。只有那些高門望族的子弟,才可以通過“九品中正制”,以內部推舉的方式得到國家重用。因為缺乏監督,這就為貪汙腐敗與庸才進階廟堂,大開了方便之門。

“九品中正制”的品評有三個條件:一看家世,二看人品,三看才能。但是,事實上到了東晉時期,品評只看家世如何。在晉朝的時候,整個朝堂上全是門閥的親族、朋黨,高門的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到皇權。他們在政治上和皇權鼎立,在經濟上佔有國家大量的山澤與良田。

可惜,他們並不關心國家政治,只注重個人生活,重視“清談”,甚至“說玄”,盡講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因為他們都是“累世公卿”,真正的貴族,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在政治上耳目閉塞,對天下大事也沒有什麼興趣。由他們來擔任國家的官吏,無疑是尸位素餐。

到了武則天當權的時期,門閥勢力早就被證實是不利於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毒瘤。所以無論是武則天為了何種目的剷除了他們,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來講,都是有很大貢獻的,這就是很多人為之叫好的理由。

二、門閥貴族在隋朝已經沒落

門閥制度在東晉末期事實上已經衰落,到隋朝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了。李淵出身貴族,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通過門閥結盟來平定天下的。我們去看李淵和李世民立國的歷史,會發現李淵其實一直在平定農民起義,然後不斷地收編農民義軍,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李世民一直在暗中為父親網絡各路人才,他們藉助了多方的勢力。

最後,大家其實可以再看一看,唐朝凌煙閣上的二十四功臣。他們中許多都不是貴族出身。真正的門閥士族,在隋朝開皇十一年的時候,就已經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喪失了在政治上的權益。再加上長年累月的農民起義戰爭,其中的一些所謂的貴族,甚至淪落到了“名雖著於州閭,身未免於貧賤”的地步。

也就是說,這些門閥貴族還可以向外人得瑟“我祖宗闊過”,可是事實上他自己已經很窮了。反倒是武則天,其母出身弘農楊氏,所以她才是真正的門閥貴族。同時,真正的情況是:武則天並沒有刻意地去剷除門閥。門閥貴族在前一個朝代就沒落了。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剷除了一些名門望族的勢力,那是屬地主階級和舊士族之間的內部矛盾。

武則天想上位當皇后,李治和她一起去向長孫無忌行賄,結果沒有成功。長孫無忌在那個時候,一身兼任太尉、中書令等職務,國家的政治、經濟與軍事權力,全部被他一手掌握。在國家大事上,李治都不得不聽他的話。於是,李治漸漸地開始反感他這個“外戚”。所以他就幫助武則天,藉助庶族勢力,打倒了長孫無忌和他的朋黨。

結語

門閥勢力的存在,不利於國家與社會的進步,所以大家覺得它們被剷除是應該的。李淵上臺不是靠門閥勢力,是藉助了多方勢力,再憑藉他和李世民過人的軍事、政治才能上位的。同時,唐朝建立時,門閥貴族已經沒落,武則天打擊長孫無忌等人,是屬於封建地主階級的內部鬥爭,她並不是真正在剷除門閥。所以唐朝能夠大殺四方靠的並不是門閥貴族,也就不存在沒有門閥貴族還能否大殺四方這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