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萬里長城西起,邊陲鎖鑰雄渾。懸壁縱伸山脈裡,策馬揮鞭第一墩。輕蹄重轍痕。

戰鼓咚咚又擊,吶聲陣陣欣聞。天地靜觀奇佈陣,鐵馬金戈氣勢存,沙場壯士魂。

出自鄔旭雯《破陣子·嘉峪關》。

一座城池的誕生,不僅是文明的互鑑共融,還有戰爭的殘酷廝殺。所有的文明和平都是戰爭的目的和結果。嘉峪關,這座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城池,在戰爭中成為冷兵器時代守衛邊疆、抵禦外侮的軍事要塞。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嘉峪關

戰爭是殘酷的、血腥的。但一個國家的和諧與安寧離不開軍隊的保駕護航,離不開戰爭的徵殺討伐。因此,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嘉峪關便有了“河西火器熊甲諸鎮”之說。蒼茫的厚重,悲壯的輝煌,是嘉峪關這座城池的底蘊和內涵。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朱元璋派兵分三路遠征朔漠,馮勝為徵西將軍,出金蘭取河西走廊,經西涼(今武威)走永昌,擊敗元失刺罕之兵,又敗元太尉朵兒只巴於忽刺罕口,兵進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元守將卜顏帖木兒率軍民投降。隨後,馮勝揮師進瓜、沙二州(今甘肅敦煌、瓜州),又敗元兵。至此,馮勝下河西,甘肅皆平。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嘉峪關

馮勝為穩固西北邊陲的安寧,扼守外敵來犯。他查看地形,發現肅州西26公里處的嘉峪地區是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狹窄之處,南面嘉峪山、北面黑山,兩山南北對峙中間有平地嘉峪塬,最寬處30裡、最窄處16裡,形如瓶口,地勢險要。“西域入貢,路必由此”,在戰略上具有“中外據防”的重要位置。

宋元以前,這裡有關無城,馮勝決定就此建關築城,扼守咽喉。是年七月開建,次年築成一座周長220丈、高2丈有餘、牆厚丈餘有關無樓的土城,成為萬里長城西端最重要的防禦工程,從此結束嘉峪關有關無城的歷史。因此,嘉峪關因戰爭而生,為國防而築,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要隘。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嘉峪關

從歷史來看,嘉峪關的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進可攻,退可守。當時,馮勝所建嘉峪關有關無樓,關內城樓是在明王朝不斷對西北邊陲防務的不斷增加中逐步修建,歷經160多年時間。

公元1539年,也就是馮勝夯築嘉峪關167年後的明嘉靖十八年,在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上築“斷臂長城(古稱)”,因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封鎖了石關峽口,俗稱“懸壁長城”,使嘉峪關乘的防禦工程更加嚴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嘉峪關

期間,在嘉峪關乘臺上修建了嘉峪關樓、光華樓、柔遠樓。這三座城樓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巍然對峙,蔚為壯觀。除了嘉峪關樓代表了當時明王朝的特殊的含義之外,光華樓、柔遠樓分別象徵著當時的執政者用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融合邊境上民族文化。

因為嘉峪關城建立的初衷就是軍事防禦工程,所以清乾隆時期以前,城門經常關閉不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陝西總督文綬上書皇帝請準嘉峪關辰開酉閉。朝廷命嘉峪關嚴格把關,逐一審查。清末明初嘉峪關變成稅卡,凡出入者必須納稅,方得通行。自此,嘉峪關從軍事防務正式轉向商賈往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嘉峪關,在乾隆時從軍事防務轉向商賈往來

嘉峪關城內

大漠戈壁,烽火狼煙,金戈鐵馬,早已銷聲匿跡。只有從歷史中走來的“天下第一雄關”,站在歷史蒼茫雲煙中,將那殺敵報國的錚錚忠骨永遠鐫刻在一座城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