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万里长城西起,边陲锁钥雄浑。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轻蹄重辙痕。

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沙场壮士魂。

出自邬旭雯《破阵子·嘉峪关》。

一座城池的诞生,不仅是文明的互鉴共融,还有战争的残酷厮杀。所有的文明和平都是战争的目的和结果。嘉峪关,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城池,在战争中成为冷兵器时代守卫边疆、抵御外侮的军事要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嘉峪关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但一个国家的和谐与安宁离不开军队的保驾护航,离不开战争的征杀讨伐。因此,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嘉峪关便有了“河西火器熊甲诸镇”之说。苍茫的厚重,悲壮的辉煌,是嘉峪关这座城池的底蕴和内涵。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朱元璋派兵分三路远征朔漠,冯胜为征西将军,出金兰取河西走廊,经西凉(今武威)走永昌,击败元失刺罕之兵,又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刺罕口,兵进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守将卜颜帖木儿率军民投降。随后,冯胜挥师进瓜、沙二州(今甘肃敦煌、瓜州),又败元兵。至此,冯胜下河西,甘肃皆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嘉峪关

冯胜为稳固西北边陲的安宁,扼守外敌来犯。他查看地形,发现肃州西26公里处的嘉峪地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南面嘉峪山、北面黑山,两山南北对峙中间有平地嘉峪塬,最宽处30里、最窄处16里,形如瓶口,地势险要。“西域入贡,路必由此”,在战略上具有“中外据防”的重要位置。

宋元以前,这里有关无城,冯胜决定就此建关筑城,扼守咽喉。是年七月开建,次年筑成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有余、墙厚丈余有关无楼的土城,成为万里长城西端最重要的防御工程,从此结束嘉峪关有关无城的历史。因此,嘉峪关因战争而生,为国防而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要隘。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嘉峪关

从历史来看,嘉峪关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进可攻,退可守。当时,冯胜所建嘉峪关有关无楼,关内城楼是在明王朝不断对西北边陲防务的不断增加中逐步修建,历经160多年时间。

公元1539年,也就是冯胜夯筑嘉峪关167年后的明嘉靖十八年,在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上筑“断臂长城(古称)”,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使嘉峪关乘的防御工程更加严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嘉峪关

期间,在嘉峪关乘台上修建了嘉峪关楼、光华楼、柔远楼。这三座城楼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巍然对峙,蔚为壮观。除了嘉峪关楼代表了当时明王朝的特殊的含义之外,光华楼、柔远楼分别象征着当时的执政者用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融合边境上民族文化。

因为嘉峪关城建立的初衷就是军事防御工程,所以清乾隆时期以前,城门经常关闭不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陕西总督文绶上书皇帝请准嘉峪关辰开酉闭。朝廷命嘉峪关严格把关,逐一审查。清末明初嘉峪关变成税卡,凡出入者必须纳税,方得通行。自此,嘉峪关从军事防务正式转向商贾往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在乾隆时从军事防务转向商贾往来

嘉峪关城内

大漠戈壁,烽火狼烟,金戈铁马,早已销声匿迹。只有从历史中走来的“天下第一雄关”,站在历史苍茫云烟中,将那杀敌报国的铮铮忠骨永远镌刻在一座城的记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