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哪一个的价值更高?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换,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和珍宝。但不幸的是有一些文化珍宝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下落不明。在所有失传的历史文物中,最让人惋惜的当属《兰亭序》的真迹和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召集了一众文人雅士相约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会后,大家把此次集会所作的所有诗赋抄录成集,并推举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雅集,著名的《兰亭序》由此诞生。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哪一个的价值更高?


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王羲之日后每每重写,皆不如兰亭那次的酒酣之作,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更是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许多喜爱书法作品的人不禁为之心动,纷纷临摹。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王羲之的“铁粉”,力图搜集其全部作品真迹作品,尤其对《兰亭序》更是念念不忘。于是他利用权力之便,派人各处搜寻《兰亭序》真迹的下落。最终利用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件稀世珍宝。相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之后爱不释手,他多次叮嘱太子李治,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把《兰亭序》给自己陪葬。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皇陵大盗温韬接连盗挖了17座唐皇陵,其中包括李世民的昭陵,但是并未发现《兰亭序》真迹。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治也是书法爱好者,和他父亲李世民一样,同样对《兰亭序》喜爱至极,在李世民死后并没有把它葬入昭陵中,而是自己留下,在李治死后把《兰亭序》带入了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由于乾陵保护完整,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现在还保存在乾陵地宫中。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哪一个的价值更高?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在始皇嬴政时期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纷乱战国时代,特以传世珍宝“和氏璧”制作一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鱼之状,由玉工孙寿刻成,因其最为宝贵,通常总是珍藏不用。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车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玉玺。刘邦以此宝随身佩戴,以后子孙世世传戴,于是就被称为“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派弟弟王舜进宫索要“传国玉玺”,孝元太后大怒,把玉玺摔在地上,结果摔破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补上,后来王莽兵败身死,“传国玉玺”经过反复辗转传到光武帝刘秀手中。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哪一个的价值更高?


东汉末年宦官张让作乱,皇室势弱汉少帝连夜逃出皇宫,结果与掌玺太监走散,“传国玉玺”丢失,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在洛阳城南一井中捞得"传国玉玺”,后来孙坚身死,袁术得到玉玺,袁术兵败后,玉玺被曹操得到,直至三国归晋,“传国玉玺”归了司马炎。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玉玺归南朝刘宋,后历经齐,梁,陈,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到“传国玉玺”,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死,玉玺被宇文化及所得,窦建德击败宇文化及夺得玉玺,窦建德兵败后,玉玺又被李渊所得,后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朱晃废昭宗建立后梁,后唐李存勖灭后梁获传国玉玺。公元936年,石敬唐借契丹兵攻洛阳,后唐末帝与曹太后、刘皇后等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石敬唐进洛阳,遍寻玉玺不得,自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哪一个的价值更高?


历宋元明清数百年间,民间又多次出现过“传国玉玺”,但是真是假,人们很少搞得清楚。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一个国家的重宝,是历来皇帝都要苦心寻找的权利象征,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在它身上发生了太多的历史重大事件,比如完璧归赵,秦朝建立,两汉建立,三国归晋,南北朝建立,以及隋唐时期等等,因此它的身上也沉淀了其他许多宝物是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兰亭序》相比之下就有点逊色了,它仅仅是书法艺术的最高代表,自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远不及“传国玉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