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里奶妈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却被一步步剥夺了这种权利

《清平乐》热播,咱也凑热闹看起来。

第一集里,奶妈深夜被召入宫,至赵祯房中。

赵祯已抄好《孝经》里的一段,将给奶妈看。

镜头里,可见奶妈先是坐在椅子上的。

她之后站起,在赵祯质问自己亲妈是谁时,跪了。

今日此文,我就来说说,宋朝皇帝和椅子。

我们晓得,皇帝乃天子,至高无上者,能在他面前坐上椅子者,必是极受尊重的。

《清平乐》里奶妈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却被一步步剥夺了这种权利

(清平乐剧照)

剧中奶妈有座,可以理解。

有奶便是娘,此词乃是贬意,但其初出之时,应该就是字面意思,中性词。

皇上给奶娘赐座,是对抚育自己之人的极度尊重。

往上追溯几十年,我们会看到一个皇帝不尊重大臣的故事。

说的是,本来宋太祖赵匡胤与大臣们说话,宰相是有位可坐的。

一次,他以殿堂光暗为由,告诉宰相范质:

你这奏折上的字啊,我看不清,你来给我说一说……

范质起身趋近,一通讲解。

退回之后,发现,自己的凳子,不见了。

能当宰相的,何等聪明呢?

在这杯酒能释兵权的皇帝手下,还是夹着尾巴一点吧。

从此,宋朝的大臣们,再也没有凳子了。

皇上坐着,他们站着。

尊卑立显。

不过,在正史里,这个故事,却又是另外的说法。

《宋史》记载: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

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

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

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什么意思?

抓住几个关键点就行了。

唐五代以及宋初,宰相议事,天子先赐座,再赐茶。君臣和谐。

太祖英明神武,自带主角光环,刺目无比。范质等大臣,不敢近身。

从此,议事皆奏折,还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还是写下来好。

啥事都递了折子,也就不必坐了。

这版本,乃正史。

同一件事,两个版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描述。

野史里,将赵匡胤说得那么处心积虑;

正史中,将后周托孤大臣范质等人,说得像个怕事的乡里村夫。

尽管《宋史》为元人所编,但仍是儒家思想贯穿其中。

为尊者讳,乃是应有之义;

抬高尊者尤其是宋朝开国皇帝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以前的史书,都是这么干的呀。

如果赵匡胤真的尊重范质等人,哪怕他们递折子,你也仍可赐座啊。

两事,并不冲突。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仁宗朝。

也就是《清平乐》故事中的年代。

自汉朝而唐的皇帝们,多有一种认识,那就是自己虽是天子,却并非天才。

所以,才有了经筵一事。

《清平乐》里奶妈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却被一步步剥夺了这种权利

(经筵绘画)

经筵,皇帝设座,大臣讲学,一起进步。

有旬讲,各种仪式,各种岗位,有讲的,有侍的,极为隆重。

旬讲之外,还有日讲,每天都读。仪式简略。

仁宗冲龄即位,大臣坐讲。他有时听不到。

于是,讲臣便站起来,靠近跟他说。

此例一开,便成故事。

从此,负责讲的大臣站着讲,而旁听的大臣,则仍坐着。

到了神宗朝,有人建议让讲​臣亦坐。

神宗下群臣议,说是要找出个理由来。

有人就讲了,现在给皇上讲学,讲的不过是古书里的旧道理,又非什么新学问。

复读机而已,没创新,讲臣,算不得老师。

言下之意,乃不必以师礼待之。

拉拉杂杂讨论了一阵,臣权更愿向君权仆伏。

最终,讲臣站着给皇帝上课,就成了规矩。

宋而后,明清皆有经筵,严寒酷暑,非读书的好时候,可以延期。

《清平乐》里奶妈都有凳子坐,宋朝大臣却被一步步剥夺了这种权利

(清朝 剧照)

乾隆年间,一道圣旨,说是经筵事重,每次皆会祷告上天,岂可延期?

哪怕下大雨,站于殿外听讲的大臣,恩准你们穿着雨衣听讲……

至是,经筵似乎已成为一种负担。

有没有椅子坐,都不那么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