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貫蒼穹 紅色記憶照汗青!透過這些老照片、報紙、藏品,看看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那段歷史!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濰縣戰役已經過去72年,為避免這段往事淹沒在歷史塵埃中,濰坊有這麼一群人,或收集與濰縣戰役有關的藏品,或收藏刊登濰縣戰役資料的相關報紙,或通過走訪親歷者出版書籍……他們用不同方式記錄著那段硝煙瀰漫的日子。4月25日至27日,記者找到幾位代表,傾聽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故事。


碧血丹心貫蒼穹 紅色記憶照汗青!透過這些老照片、報紙、藏品,看看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那段歷史!

唐朝展示他收藏的與濰縣戰役有關的藏品。(資料圖片)


唐朝

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對濰縣戰役歷史感興趣


在位於十笏園文化街區的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主展館,時常能看到唐朝的身影,或整理展品,或義務解說,只要有時間他都會來轉轉。這裡的展品多由他提供,其中的濰縣戰役沙盤也是由他指導製作的。


1965年出生的唐朝對濰縣戰役這段歷史頗有研究。而且,他自年少時就痴迷紅色收藏,30多年間蒐集的各類紅色藏品、軍品等達2000多件(套),其中一部分在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主展館展出。

撲身研究濰縣戰役這段歷史,要從唐朝的家庭背景說起。唐朝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戰士,也曾親歷濰縣戰役,他的母親則參與過濰縣戰役勝利後的濰縣接管工作。這段戰爭的過程、鬥爭的慘烈和解放軍的英勇,唐朝聽著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故事長大。“我父親時常提起,1948年4月25日凌晨他從寒亭的東常寨村進城時,國民黨戰鬥機投放的燃燒彈照亮了整個夜空,感覺和白天一樣。”唐朝回憶道,“父親說,那時的槍炮聲密密麻麻,聽上去就像在放鞭炮一樣,濰縣戰役的激烈可見一斑。”


濰縣戰役結束後,唐朝的父親跟隨部隊南下,1953年回到濰坊,進入地方財稅部門工作。幼年時,唐朝的家裡便擺放著父親許多立功獎狀和獎章。從小聽著這些故事長大,唐朝耳濡目染,年少時便喜歡收集關於那段歷史的實物和資料,也時常去發生過戰鬥的荷花灣、老城牆等地方走訪。


參與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展館設計、布展


在收藏的眾多紅色藏品、軍品中,他最珍愛的是一件銅製望遠鏡。這件藏品是上世紀80年代初,他到父親的一位老戰友家做客時,對方送給他的禮物。


“濰縣戰役時,父親的戰友曾用它瞭望過濰縣城牆上的敵情,能夠被保存下來可謂彌足珍貴。”唐朝說,多年來自己一直珍藏著這個望遠鏡,有時他會帶著望遠鏡登上向陽路旁的濰縣城牆,“如今站上高處眺望,滿眼繁華盛景,更加敬佩老一輩革命家的奉獻精神”。


多年來,為了收集關於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時期的各類軍品,唐朝的腳步走遍全國,其中的投入無法計算。像是一件解放戰爭時期用於軍方聯絡的步話機,是他往返淄博五次最終打動收藏人,以600元的價格買下的。這價格在今天看來並不高,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卻能頂得上唐朝3個月的工資了。


三十多年間,唐朝收集的紅色藏品囊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時期。藏品自家放不下,他便專門租了個倉庫來安置。


2015年,濰城區籌建由濰坊特別市委舊址、荷花灣戰鬥舊址、南大營戰鬥舊址、玉清宮戰鬥舊址、濰縣城牆舊址、濰縣戰役勝利紀念碑6處戰役舊址資源組成的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熟知濰縣戰役歷史的唐朝參與了展館設計和布展、陳列。展館建好了,缺少陳列品,他便將自己的藏品拿過來免費借展。


扛上攝像器材,天南地北拍攝濰縣戰役老兵


此外,唐朝還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許多參與過濰縣戰役的老戰士、親歷者或其後人的故事,讓大家能夠更加直觀、生動地瞭解那段歷史。


唐朝的專業是攝像,上世紀90年代,在收集濰縣戰役資料的過程中,他產生了用影像方式拍攝有關濰縣戰役影像資料的念頭。隨著一個個參加過濰縣戰役的老戰士先後離世,他的這個想法更加強烈。


由於父母的關係,他認識一些參加過濰縣戰役的老戰士,再加上四處打聽到一些曾參加過或經歷過的老人,他便聯繫前往拍攝。很多老戰士分佈在全國各地,所以想要拍攝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每次他都要扛著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攝像機等器材四處奔波,濟南、石家莊、蘇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唐朝還組織過騎友、濰縣戰役老戰士後人等到濰縣戰役指揮部舊址寒亭區東常寨村、北城牆遺址等參觀,重走當年老戰士走過的地方。當他們的雙手再次觸摸到遺留在城牆上的彈痕時,也彷彿回到了驚心動魄、硝煙瀰漫的戰場,讓人更加深刻了解濰縣戰役的輝煌及其歷史意義,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碧血丹心貫蒼穹 紅色記憶照汗青!透過這些老照片、報紙、藏品,看看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那段歷史!

管延洲收藏的部分當時報道濰縣戰役的報紙。


碧血丹心貫蒼穹 紅色記憶照汗青!透過這些老照片、報紙、藏品,看看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那段歷史!

管延洲向記者介紹他珍藏的1948年4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濰縣戰役勝利的報紙


管延洲

按戰役進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當年有關報道


今年4月5日,管延洲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了“72年前的今天”重慶《大公報》關於濰縣戰役的開篇報道:《魯東戰事逐漸擴大 昌樂濰縣均被猛攻》。此後每天,他都會按照戰役進程,在朋友圈分享有關報道。他說,想讓更多人瞭解那段歷史,瞭解那個不尋常的4月裡在昌濰大地上發生的一切。

4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奎文區東方御景小區管延洲的家裡看到,地板上、沙發上、茶几上,甚至餐桌上,到處散落著一些報紙,有的是郵遞員剛送來,他隨時要取閱;有的已經泛黃,等待整理分類。


二樓上,更多的報紙被碼放在一起,泛出深淺不一的黃色。一排緊靠牆壁的定製報櫥靜靜矗立在夕陽下。管延洲蹲在地板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張張報紙,之後又輕輕疊起放下,每一份都視若珍寶。從清代、民國到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再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北京奧運、十九大,在這一方小天地裡,透過一張張報紙,彷彿可以坐上時光機穿越時空。


在山東乃至全國的報紙收藏圈子裡,提起管延洲的名字,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中國報協集報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收藏家協會集報部常務副部長。1969年,管延洲出生在諸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自幼酷愛報紙,在大學時即舉辦個人集報展。他不但集報,而且研究報紙。在大學時,就曾發表過許多集報、評報類文章。大學畢業後回到濰坊,先後在媒體和企業工作過,後來試水報刊發行,將全國各地的暢銷報刊引入濰坊,豐富了濰坊的報刊市場。


目前,管延洲收藏的報紙已有三四百萬份,自家的儲藏室、二樓都裝不下,他還專門租了一處倉庫來存放,《人民日報》創刊號、1873年的《申報》、梁啟超等維新運動期間創辦的《時務報》等珍貴報紙他都有收藏。“報紙就是散裝的百科全書,我從中不僅汲取了知識、陶冶了情操,也通過它們認識了全國各地的報友、豐富了業餘生活。”管延洲說。


記者見到了他收藏的關於濰縣戰役、濰坊特別市成立等報道的報紙,每一張都用透明的塑料袋小心保護著。這些報紙包括《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大公報》《察哈爾日報》等,分別對濰縣戰役及戰後恢復秩序、發展經濟等社會現狀進行了相關報道。


凡有濰縣解放內容的報紙,不惜代價收藏


2016年,在一個集報交流會上,管延洲偶然看到了幾份關於1948年濰縣戰役報道的報紙。雖然在濰坊生活多年,有時也會從濰縣老城牆、小黃樓等地經過,但對於濰縣戰役這段歷史的瞭解也僅僅是片段。這幾份報紙讓他有了專門收集關於濰縣解放內容報紙的想法。


從此,管延洲關注各個微信拍賣群,凡是有濰縣解放內容的報紙,他都不惜代價收入囊中。他也將自己的需求告知全國幾個大的老報紙經銷商,他們將手頭有關濰縣解放、濰縣接管報道的報紙拍照發給他,看是否需要。


管延洲表示,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份普通的收藏,但對於濰坊人來說卻有特殊意義。所以,只要藏友提供的,他都樂於收集。“一則人家費時費力給你找出來不容易,二則報紙非再生品,隨著年代久遠,會越來越難找。”鑑於此,即便是偶有重複,他大多也會照單全收。最多的一次從一位賣家手裡買了85份關於濰縣及周邊縣市區解放內容的報紙。


每當去外地出差,他也會去當地古玩市場看一下是否有關於濰縣解放的報紙。後來,管延洲又把範圍延伸到濰縣周邊各縣市區解放內容的報紙。


“通過報紙報道,我才知道濰縣戰役在全國的重要意義,全國各地許多報紙都在頭版頭條進行了報道,很多還進行了系列報道和大篇幅連續報道。”管延洲說著,一張張攤開這些報紙向記者介紹。


“這是最珍貴的一張,1948年4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東西我軍連下戰略重鎮 攻克寶雞洛川濰縣》。”管延洲說,這是他從石家莊一名報友手中買來的,《人民日報》能夠在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濰縣戰役的內容,可見濰縣戰役在全國的重要性。同日的《東北日報》《內蒙古日報》等頭版頭條則對濰縣戰役分別進行了專題報道《華東我軍解放濰縣 殲敵一旅又五個團》《膠濟線我軍大捷 克濰縣盡殲守敵》,《大眾日報》則用頭版整個版面報道了關於濰縣戰役大捷的消息,包括刊發《解放濰縣初步輝煌戰果 殲蔣匪二萬五千 活捉陳金城打死張天佐》及社論等。


至今,管延洲收藏涉及濰縣戰役及濰坊各縣市區解放的報紙多達數十種,400多份。“這是一種情懷,也是對歷史的負責吧。”管延洲說,一張張泛黃的報紙,彷彿鐫刻著歷史的年輪,用活生生的史實,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進程。


碧血丹心貫蒼穹 紅色記憶照汗青!透過這些老照片、報紙、藏品,看看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那段歷史!

退休在家的曹東亞仍十分關注研究濰縣戰役的史料。


曹東亞

多次參與資料徵集研究,走訪過眾多親歷者


濰坊市委黨史研究室曾前後3次開展有關濰縣戰役資料徵集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共濰坊市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的曹東亞都參加了。4月26日,記者聯繫到了曹東亞。退休後的曹東亞一直在家照看外孫,享受天倫之樂。


1988年濰縣戰役勝利40週年,濰坊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編輯出版《濰縣戰役》一書,作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重要戰役資料叢書”之一。曹東亞參與了此書的編輯工作,併為該書設計了封面。


1998年,為紀念濰縣戰役勝利50週年,濰坊市委黨史研究室和濰坊電視臺根據市委指示,合作拍攝了一部反映濰縣戰役、名為《世紀的春天》的電視專題片。當時擔任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曹東亞代表市委黨史研究室與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北京、天津、石家莊、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鄭州、丹陽等地走訪濰縣戰役親歷者,參加了這部片子的拍攝製作工作。


2005年,時任山東省委副書記王修智主持編寫《山東革命文化叢書》,其中有《濰縣戰役》一書。“當時任務交給我們單位一位年輕同志,後來情況有變,任務又轉交於我。我接到任務時,距交稿日期只有兩個月時間了。”曹東亞說,好在有單位1988年出版的《濰縣戰役》一書,有關的重要資料都在裡面,為新書編寫提供了很好條件,只是缺乏一些細節。


於是他再次去了石家莊、無錫、上海、蘇州、濟南等地走訪原華野九縱和渤海縱隊的老人,大約用了一個月時間,訪問了幾十位濰縣戰役的親歷者,加深了對濰縣戰役的瞭解,挖掘到不少細節和真實生動的故事。


回到濰坊後,他迅速對採訪記錄進行整理研究,力求內容真實準確,接著擬訂編寫提綱,投入到編寫工作中。他前面寫,後面由研究科的年輕同志幫著打印,一個月完成初稿,按時上報了省委黨史研究室。隨後又對書中使用的資料反覆核實以確保真實可靠,進行補充修改至定稿付印,作為《山東革命文化叢書》之一,於2005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2008年濰縣戰役勝利60週年時,曹東亞將《濰縣戰役》原稿進行了修改補充,增加了60多幅歷史圖片,由市委黨史研究室再版內部發行,書的封面改為灰色。2016年,中共濰城區委又與曹東亞聯繫,再次重印了這本書。


與老革命密切聯繫,幫著出版《戰地日記》

曹東亞在開展這些工作的過程中與參與濰縣戰役的一些老人相識相交,建立了深厚感情,一直與老人們保持密切聯繫,除了通電話還利用出差機會去探望老人,逢年過節給老人們寄賀年卡、打拜年電話。曹東亞退休後,與他交往的絕大部分老人陸續去世,但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老人們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很多老人去世前將自己的日記、照片和編寫的資料寄給曹東亞保存。


提起這些老人時,曹東亞說:“雖然他們白髮蒼蒼,行動遲緩,但舉手投足和眉宇之間都透出一股英氣,那種氣質是革命老前輩們獨有的。”


“現在有很多老人都去世了,但他們對我的影響都很深。”曹東亞說,老人們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很大支持,不僅熱情地向他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還主動幫著聯繫其他人查詢問題、核實情況,像趙永斌、蘭培琮、劉子堅、鄭仲哲、馬法賢、董萬華等老人都曾給了他很多鼓勵、幫助和關懷,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2004年年底,曹東亞二次拜訪趙永斌。老人提前買了很多丹陽當地的特產,執意要留他吃飯,並讓老伴親自下廚招待他。


馬法賢是壽光牛頭鎮人,抗戰初期參加八支隊,後住上海,對曹東亞這個“濰坊老鄉”更是親切無比。馬法賢不僅細心講述濰縣戰役時渤海縱隊的作戰情況及個人經歷,並自費將33軍(渤海縱隊)軍史有關濰縣戰役的資料全部複印給曹東亞,還把他十多年來研究渤海區抗戰史、精心繪製的《清河平原抗戰史地圖註記資料集》《山東壽光抗戰史地圖註記資料集》等資料贈送給曹東亞。“這些資料重達幾公斤,是他十幾年來潛心研究的成果,凝聚了老人的大量心血,其中近百幅戰鬥地圖都是他親手繪製,並作了詳細說明和標註,非常珍貴,對研究濰坊地區抗戰史具有重要價值。”曹東亞說。


走訪中,曹東亞得知,上海的劉子堅老人保存有1946年至1948年的戰地日記,詳細記載了他在濰縣戰役中的作戰經歷,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本人很想把這本日記整理出版,留給後人。於是,曹東亞主動幫他整理編輯日記書稿、設計封面、聯繫印刷廠,以濰坊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名義出版了署名劉子堅的《戰地日記》。“從整理到最後校對,從頭至尾,都是我一個人加班做的。能為這些老人們做點事情,我感覺很榮幸。”曹東亞說。


記者 周曉晴 劉燕(署名除外) 編輯 楊青 審核 李東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