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书堂山(二)

欧阳询,公元557年生于书堂,641年葬于书堂,中间因战乱频频而颠沛流离,但故乡的山水,故土的乡情,却永远滋润着他的生涯和书艺。

据考证,晋朝永宁年间,欧阳家族就迁居书堂山。欧阳询祖父欧阳頠封南陈镇南将军,父亲欧阳纥任广州刺史。欧阳询六岁左右与家人一道扶送祖父灵柩回书堂山,一住就是六年,期间发奋读书习字。十二岁时,父亲欧阳纥因被陈朝皇帝疑有二心,便以广州刺史之身愤而举兵反叛朝廷。兵败,欧阳一家,被满门抄斩,头悬城门。父母、兄长……生命中所有的至亲,一夜之间,都凄然丧生。

似乎上天有意给欧阳家族,留下一颗传代的种,同时也给中国书法预埋一尊未来的丰碑。年幼的欧阳询死里难生,被他父亲的生前好友江总带至都城建业(今南京),收于膝下。两年后,皇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如释重负,迎来生命的曙光。但他一辈子都未抹平心头的创伤,一辈子都在流血,即令他后来功成名就年逾八旬。

公元581年,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南北分裂。隋朝,科举肇始。24岁的欧阳询,以其过人的学识与才华,出仕朝廷。一代书法大家从此走出生命的低谷,名震长安。

再是两个轮回,48岁的欧阳询拜为太常博士。当年的“惊弓之鸟”,而今“春殿语从容”。后来为官太原的太守李渊,仕于隋廷时即与欧阳过从甚密。李渊独爱其才而又处世不惊。这一段交游,后来给欧阳询人生带来转机。

公元618年,隋帝被迫禅位于李渊,短命的隋朝宣告终结。由隋而唐,四年之后,高祖李渊封昔日故交欧阳询为“给事中”,进入人才智库“弘文馆”。

盛世修典。花甲有五的欧阳询,开始为朝廷编撰《艺文类聚》,计48部,100卷。此后,欧阳询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渤海县男。

子曰: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仁、智、勇,此三者均在欧阳询的生命里存在。而最不缺的,或许就是坚忍和勇毅,刚强与理性。欧阳询过人的天分,并不在于江山,而在于经史,在于翰墨。唐太宗时为太子率更令,其书法博采众长,别成一体,名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

此时,处于江湖之远的书堂山麓,屡屡感受到来自北国庙堂的遥遥凝望。功成名就的欧阳询,清晨,站立高地;深夜,凭阑南窗,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土,遥望着青翠的书堂山。这亲切的大地里,有他日夜思念的乡亲,有他祖辈的足迹,有他少年的梦想和亲人不息的魂。欧阳询,这一幸存的“香火”,从此繁衍为血缘千年。

其子,欧阳通,聪慧又极具孝心。母亲教习父字,日后臻于化境,卓然有成。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二欧”,亦如羲之、献之并称“二王”一样。

在欧阳询心里,除了这一片热恋的故土,亲人们早已化作冤魂飘忽远去。痛失亲人日渐衰老的欧阳询,有一天从长安策马而归。他老了,终于回到日夜思恋的故土,在这里,他无限虔诚地祭拜祖先的魂灵;在这里,他日复一日,展开书卷,阅读、挥毫、吟诗、登高……

未曾想到,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一介草民,已经远离职场的理工男,亦走在欧阳询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走在他曾经漫步过的小街上,我来寻访先贤的足迹和挥洒过的翰墨。

6

欧阳询纪念馆陈列有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夏历四月镌立于陕西宝鸡麟游县。由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正文24行,满行50字。碑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醴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春游书堂山(二)

图1

该书作笔力劲健,神采丰润饱满,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用笔方整,字画间架开阔稳健。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整体碑文高华浑朴,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看了《九成宫醴泉铭》,我还想起贞观二年,年逾七旬的欧阳询以一种有别于王羲之的字体,书录《兰亭集序》。


春游书堂山(二)

图2


在欧阳询的时代,王羲之早就卓然为一代“书圣”。观其《兰亭集序》,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草长花开、顾盼生风的洒脱率性。“一觞一饮,亦足以畅叙幽情”。江南的山水与风神,书法的灵秀与才情,在这种生命的自在与达观中相遇。

欧阳询铺开一帖兰亭,如同进入一片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意境。他带着内心积攒多年的伤痛,笔墨中不自觉地渗入了湖南人的刚正。那种严整,那种森然,那种峥嵘的骨气,都是他内心的风景。那是充盈着生命的气场、节奏和韵致。

如果说王羲之所创立的是行书之美,那么,欧阳询所创立的则是楷书之美。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杰作。

在欧阳询所处的时代,无人不知其书艺精深,并且老而弥坚,与虞世南、诸遂良和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无论是早年的《皇甫诞碑》,还是晚岁奉太宗之命刻写的、由魏征撰文的《九成宫醴泉铭》,抑或他的《化度寺碑》,他是当之无愧的“唐人楷书”第一。


春游书堂山(二)

图3


春游书堂山(二)

图4


春游书堂山(二)

图5

今天,随便翻开欧阳询的一页碑帖,就有如缕缕清风拂面而来,也犹如翻开他的人生画卷。碑帖里充满了生命的力道、气象与境界。每一笔,每一画,似乎都内心方正,屏息凝神。它们,齐刷刷立在碑刻里,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衰;又像是昨夜或今晨刚刚写就,一纸气韵,有如万象共生,云蒸霞蔚。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也可能跟人的境遇、长相和性格有关,欧阳询无论是为官还是书法都表现出了他严谨的一面。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欧阳询的作品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平中见奇。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其著作《书断》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其书风独特,成为书法学习者最常练习临摹的范本。

与王羲之的灵秀与飘逸不同,与颜真卿的刚正与方圆有别,欧阳询的楷书之美,最能于平坦之中见出险峻。孤独,隐忍,险峻。一笔一画里,留下了他手腕的力量,留下了他神情的专注,留下了八面停匀的气息。


春游书堂山(二)

图6


在这里,生命与艺术进入沉静的化境。在欧阳询的书法里,能看到壁立千仞的险峻,古木参天的苍劲,长河秋月的素洁,兰草春溪的灵动,飞沙走石的神秘,阵云千里的磅礴……

大约在欧阳询去世80年后,潭州零陵郡出了另一位大书法家怀素。欧阳询法度森严,怀素奔腾激越,一前一后,皆是后人难以攀越的书法高峰。正是他们,奠定了湖湘子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

7

欧阳询,会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和重大影响,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其书名远播海内外,唐高祖皇帝李渊对其书学成就十分赞赏,其书法作品则作为国礼赐予日韩派来长安的使者。其实,他不只是一个书法家。他学识渊博、精通三史,著有《陈史》,主编《

艺文类聚》一百卷,堪称文化大家和史学家。他还是一位具现代意义的教育家,官太子率更令,为弘文馆学士,主讲书学,著有《用笔论》和《三十六法》等。同时,还是一位设计大家,“开元通宝”“九宫格”“欧体楷书”均是其杰作,“欧楷”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贡献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其后的刻本、活体字印刷、今天我们用的印刷字、电脑中的楷体、宋体字范均为“欧体”

可以说,欧阳询是湖湘本土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大唐开国时期的一位极为重要的文化和平使者,是湖南乃至中华民族的一张十分靓丽的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他所具有的不朽创新精神,是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的有力佐证,令后人景仰。

   8

那天,探访书堂小镇,由于行程较紧,我们没有登临就耸立在眼跟前的海拔不足200米高的书堂山,留下一个很大的遗憾。

据说,山上有清康乾间大书画家郑板桥亲自命名的“书堂八景”:双枫夹道、欧阳阁寺、稻香泉涌、桧柏联株、洗笔泉池、读书台址、玉案摊书、太子围圩等。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八景尚存,后毁于山洪和滥砍滥伐。书堂八景不仅彰显着独特之美,还浸染着文化之韵。


春游书堂山(二)

图7


春游书堂山(二)

图8


春游书堂山(二)

图9


春游书堂山(二)

图10


郑板桥《咏书堂山》诗还巧妙地把八景都概括其中:“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有人说,登临山顶,四顾可极,东接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层峦叠翠,树木参天;西临湘江,一江碧水,渔歌唱晚;北望洞庭,鸿雁南归,烟波浩渺;南极潇湘,千年水道,南粤可通。斯山不高,却具灵气,钟灵毓秀,青山养眼,景色秀美,别有洞天,十分宜人。

既然有如此大美景观,我下次来这一定要登临书堂山!我想,站在书堂山上,举目四望,这湘江之滨,山水田园,道路沟壑,一定是无限秀美。欧阳询在天之灵,也许正跨越云遮雾罩的千年时空,在这一片他挚爱的故土舞动着如椽巨笔,缓缓地书写着一个无比壮观的“書”字!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