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臺北”名稱的由來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民進黨執政後,"中華臺北”使用與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國際政治角力下,臺灣的英文官方名稱先從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變成Formosa(福爾摩沙)、Taiwan(臺灣),後來改為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雖然現在臺灣人普遍希望以Taiwan(臺灣)作為參加國際組織的官方稱謂,但當年,國際社會以Formosa或Taiwan作為臺灣的官方名稱時,都被國民黨政府"抗議”。

臺灣“中華臺北”名稱的由來

從1950年代開始,臺灣在國際上的官方稱謂就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因素,逐漸無法使用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做為臺灣官方名稱。1971年,聯合國以2758號決議文,將“蔣介石”逐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此後,臺灣國際地位更加艱難。

最近,十項全能運動好手阿美族人古金水過世,令許多四五年級想起1980、1990年代古金水代表“中華臺北”征戰世界級田徑賽的光輝歲月。古金水的故事,也令人想起同是阿美族,也讓臺灣在國際發光的十項全能傳奇人物楊傳廣。

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十項全能銀牌的故事,可說是“中華民國”、“福爾摩沙”、“臺灣”與“中華臺北”等故事的開端。

China變成Taiwan的奧運模式

“中華民國”在1932年以“China”(縮寫CHN)為名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當年臺灣屬於日本,當時臺灣也有位好手張星賢代表日本參加奧運。1949年,國民黨政府流亡臺灣,“中華民國”領土僅剩臺澎金馬。

1952年奧運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決議通過海峽兩岸的體育隊伍可同時參加赫爾辛基奧運;但是,臺灣的“中華民國”代表團依照“漢賊不兩立”原則,退出該屆奧運比賽。

1956年奧運在澳洲墨爾本舉行,兩岸皆派隊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接受國際奧會承認兩個中國奧會會籍,這次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出比賽。臺灣當時則以“China”(縮寫CHN)參賽墨爾本奧運。

1959年5月27日,在慕尼黑舉辦的國際奧會年會,認為“中華民國”奧會無法代表中國,奧會九人執行委員會擬將“中華民國”奧會改稱“臺灣奧會”。5月28日,奧會通過蘇聯的提案,決議將“中華民國”奧會(The Chines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除籍,不同意“中華民國”使用“中國”有關名義做為會籍名稱,但允許以“Formosa”或“Taiwan”代表為名義重新加入奧會。

1960年奧運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奧會在同年同意承認“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The 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會籍名稱,但不能代表中國,所以只能使用“Formosa”名稱,會籍縮寫則是“TWN”。臺灣代表隊在開幕典禮中,因而手持“抗議中”(UNDER PROTEST)布條走在“FORMOSA”名牌後面,藉以抗議國際奧會。此外,楊傳廣在羅馬奧運獲得十項全能銀牌後,臺灣奧運代表團團長鄧傳楷發表聲明抗議國際奧會,鄧傳楷以英國選手不會在“威爾斯”名義下參賽為例,不滿代表團被迫以“臺灣”為名義參賽。

1964年東京奧運,1968年墨西哥奧運,奧委會將臺灣官方代表名稱改為“Taiwan”(TWN)。不過,國民黨政府堅持代表中國,拒絕“Formosa”或“Taiwan”,因此連續三屆向奧委會提出抗議。

因為1968年的奧委會同意臺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賽,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臺灣以“Republic of China”、縮寫“ROC”參加比賽。不過,1976年奧運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因為加拿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加拿大拒絕給予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簽證,要求代表團必須改稱“臺灣”才能入境。國際奧委會同年也決議“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改以“臺灣”奧運代表團參賽,但國民黨政府拒絕,因此未出賽。

Chinese Taipei (中華臺北奧運模式)

1979年,國際奧會執委會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臺灣)的會籍名稱多番修正與表決,決議臺灣的“中華民國”奧會改為中華臺北奧會(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參加奧運會。國民黨政府不滿決議,多方抗議,甚至由奧會委員徐亨向瑞士法院提出控告。

1981年3月23日,“中華民國”奧會同意更名為中華臺北奧會(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中華臺北奧會也與國際奧會在瑞士洛桑簽訂協議書,解決多年來國際奧會中的“中國問題”。中華臺北不得使用國旗與國歌,僅能使用中華臺北奧運會旗以及國旗歌,中華臺北參加奧運時的入場序是T(TPE;Taipei),中國則是C(CHN;China),將兩者區分開來。

1984年洛杉磯奧運,臺灣首度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TPE)參加奧運。中華臺北棒球隊獲得洛杉磯奧運棒球表演賽銅牌,“中華臺北”棒球隊從此成為媒體報導中的“中華隊”。

此後,奧會模式的“中華臺北”幾乎成為臺灣參加任何國際組織的官方名稱。由於1990年代以後,臺灣人的臺灣意識日漸高漲,中國不願意見到臺灣以“Taiwan”或國名“Republic of China”參加國際組織,屢屢透過政治手段將“中國臺灣”或“中國臺北”冠在臺灣身上,勉強接受“中華臺北”此名稱。自此,“中華臺北”奧會模式就變成臺灣參加國際組織的不得已選擇。

中華臺北奧運模式與國際組織

目前臺灣加入的多數國際組織幾乎都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為名稱。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為例,WTO前身是1947年制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中華民國”在1947年是簽署國之一,也就是創始會員國,不過在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後,“中華民國”就喪失會員資格。

1990年,臺灣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關稅領域”(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名義申請加入GATT。1992年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列席各項會議。1995年,GATT改組為WTO,“臺澎金馬關稅領域”取得WTO觀察員身份。2002年起,臺灣成為WTO第144個會員,正式名稱是“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但簡稱也是“Chinese Taipei”。

臺灣以Chinese Taipei名義加入的國際組織為數眾多,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91年的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其他例如,亞太農業研究機構聯盟(Asia-Pacific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國際園藝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國際穀類暨技術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亞太種苗協會(Asia and Pacific Seed Association)、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Tuna and Tuna-like Spec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亞非農村發展組織”(African-Asian Rur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等等也都是如此。

最重要地,臺灣其實是不少組織的創始會員,一開始也是以正式國名Republic of China參與,後來被改為Chinese Taipei。例如,臺灣在1969年以正式國名加入國際灌溉排水協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後來也變成Chinese Taipei。

當然,目前還有多個國際組織,臺灣是以Taiwan或正式國名Republic of China加入,其中不少與學術研究有關,例如臺灣以“Taiwan”為官方名稱加入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然而,對於這些臺灣以“Taiwan”或“ROC”為名加入的國際組織,中國則是把臺灣的名稱改為China Taipei(Taipei, China)或China Taiwan(Taiwan, China)。

臺灣自1950年代以來的國際處境,超過半世紀的艱辛是種種的歷史所造成。其實,臺灣人目前最屬意以“Taiwan”當作國際組織上的正式名稱;可惜以奧運模式為例,國際社會曾經1960年代要求臺灣以“Taiwan”、“Formosa”為名,但國民黨政府自認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予以拒絕。

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後,國際處境更為艱困。1981年,國民黨政府以“中華臺北”的奧運模式開始重返國際社會;在國際政治現實壓力下,“中華臺北”就成為臺灣不得不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