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這兩天看了香港作家馬家輝的節目《文學的日常》。

期間他談起周潤發的《英雄本色》讓我印象頗深。

“一人即江湖,我就是自己的神。”

不少人都憧憬成為最好的自己,不受江湖主宰,四處懲惡揚善,活出豪情萬丈。

但現實卻是,很多人不斷在人世江湖被動飄著,始終做不好想要的自己。

你想堅持自己的活法,但最終只能按照別人的活法生存下去。

這種關於生存、夢想、現實、矛盾的反思,小說《羅生門》揭露得淋漓盡致。

01

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以黑暗動盪、民生凋敝的社會為背景,朝廷腐敗,禮崩樂壞。

加上地震、龍捲風這些天災,連神像都被毀掉,可見百姓心中已經沒有什麼敬畏跟信仰。

一名被主人趕出家門的家將一邊在羅生門下躲雨,一邊想著以後的路。

是去做強盜呢,還是守著做人底限餓死?

他在這羅生門樓上發現一個老婆子在拔下一具女屍的頭髮,出於英雄的正義之心,家將馬上跳出制止。

老婆子卻說,她拔了這死人頭髮是要去做假髮的。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她還解釋:這女屍生前專門把蛇肉曬乾充當魚肉拿去軍營賣,她是惡人,所以我拔她頭髮不算作惡。

“因為她是惡人,所以我加註在她身上所有的惡都不算惡”,人總是喜歡用這樣的理由去為自己的惡開脫。

紀伯倫說:罪惡是需求的別名。

當一個人的需求不甚光彩時,便找理由用以掩飾,強行洗白。

老婆子的需求是拔頭髮,意識到這是一種罪惡,她便用女屍生前是惡人來為自己辯解。

高圓圓主演的電影《搜索》中,因為主角不給老人讓座,引發了滔天的人肉搜索跟公眾暴力。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最後,主角被逼得崩潰,跟主角相關的人也捲入風波。

與其說是伸張社會正義,不如說是無數人為自己的“惡”找了藉口。

“生而為人,請你善良”有時候真的只是一句非常空洞的話,你可以用來要求自己,卻不能用來約束所有人。

只要人心裡還有慾望跟目的,很多時候都不可避免會在善惡之間起衝突。

02

做強盜或許有活路,做君子、好人、英雄只能餓死在這世道里。

聽了老婆子的一番話後,家將再也沒有心理負擔,他決心為惡。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老婆子身上還值點錢的衣服剝下來,當場逃脫了。

他臨走前是這麼說的:“那麼,我便是強剝,(你)也未必怨恨吧。我也是不這麼做,便要餓死的。”

有了老婆子“因為她惡,所以我不算惡”的理由,家將也有了他作惡的理由,“既然你不算惡,那我也不算。

這到底是一種以惡制惡,還是一種以惡傳惡?

作惡也有從眾心理,只有覺得有利益可尋,那麼人人都作惡,我為什麼就不能去做?

大衣哥朱之文的大門被人踹開上了熱搜,在此之前他多年來已經飽受村民的欺負。

為了拍大衣哥賺錢,村民成了惡魔,不開門,就砸開。

“人人都是這麼幹,又不是我一個人的過錯”。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每個人做的惡事都是不可饒恕,但因為大家都是這麼做,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做的完全不算啥。

《薔薇園》寫道:“(惡)最初都是微不足道,後來相習成風,最後便不可收拾了。”

世道變壞,就是從這“微不足道”開始的,你惡一點,我惡一點,加起來的破壞力巨大。

“莫以惡小而為之”這種話,有時候真的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那些得了好處的惡人,他們所得的利益刺激著你,讓你不知不覺也甘心淪為了作惡的人。

03

在小說《羅生門》中,老婆子拔下女屍的長髮,家將又把老婆子的衣服剝下逃跑。

背後的原因,跟當時社會的動盪衰敗分不開。

朝廷不景氣,家將都如此,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

倘若不是到了不作惡就會餓死那一步,很多人還是選擇保持善良。

所以《羅生門》裡的惡,其實是一種無奈。

就拿家將來說,要做強盜還是要餓死,他內心掙扎了許久,就連明天的生計都不知在哪裡。

我絕不宣揚“就算餓死也不能作惡”這種混賬話,因為凡是餓過一兩次的人都知道捱餓是反人類的。

人為了生存,的確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但背後的層面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亂世中,一定要人人作惡,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活下去嗎?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作者芥川龍之介在《羅生門》中表達得最正確的主題不是“惡”,而是人的自私。

每個人都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為人不齒的事,而不是互相幫忙,雖然互相幫助在亂世裡聽起來也很可笑。

馬家輝在《文學的日常》說道:“江湖不一定是黑幫,所謂的江湖,應該是互相幫忙。”

人生在世,身不由己,有很多事情都是被逼得無路可走才會去做。

有時候,我們夢想要成為頂天立地、懲惡揚善的英雄,但最後卻不得不淪為“強盜”才能尋得一條生路。

但“無路可走”不單單是個人的事,也跟社會脫不開關係,社會的漣漪盪開,不是人人都能倖免。

04

人人的自私,讓社會、江湖變成利己的圈子。

如果人人不那麼自私,自然也沒有人人去作惡的理由,社會風氣是不是相對好一些?

但是,我們沒有去譴責的理由,只有在亂世中掙扎求生的人,才明白自己正在經歷著什麼。

《羅生門》:“你能拔死人頭髮、我就能搶你衣服”,人人都這麼幹

小說《羅生門》百年不衰,或許是因為它擊中了許多人的內心。

“一切為了活下去的理由都可以原諒”,總不能讓人活活餓死。

可是,人人都作惡,又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這點矛盾之處,至今仍然使得不少人爭論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