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從人性角度淺析“僕人”的利己主義

最近冠狀病毒爆發,大家都宅在家裡,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關注疫情的發展。從每天的資訊中我們看到了勇敢無畏的白衣天使,看到了最可愛的人民子弟兵,也看到了一些人奉行利己主義的人到處亂逛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誰“利他”和誰“利己”我們看得明明白白。

《羅生門》:從人性角度淺析“僕人”的利己主義
/
/
/


經典短篇小說《羅生門》就向我們展示了小人物“僕人”的利己主義。今日重讀,不得不感嘆芥川龍之介對人性的認識之深刻,解讀之犀利。

《羅生門》中僕人的利己形象

1.小說中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

小說的開場就交代了這個城市經歷了地震,颱風,大火,饑荒等災害,看到這裡讀者的腦海會聯想到一些畫面,經歷過這些活下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經歷了災難,就可以不受道德約束什麼都可以做?

2.事件的環境設置

事情發生的這個“羅生門”已經破敗,無人問津成了無名屍體的拋棄之地,陰沉之氣可見一斑,況且又是一個下雨的黃昏更增加了淒涼感。“僕人”一個人躲在簷下無處可去,他被主人辭退了。對,四五天前主人已經將他辭退,那麼為什麼要將他辭退呢?讀者們可以自己去猜測,可能是因為自然災害導致了經濟的蕭條,養不起僕人了,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僕人自己的原因,做了什麼讓即使已經伺候主人很多年的他也不適合再繼續呆下去了。

3.僕人外形特徵的預示性

文中說他臉上有一塊流膿的面瘡,腰間帶了一把刀。有面瘡是否是惡人惡像,預示著他的道德上的缺陷呢,刀是武器,可以用來自保亦可以用來傷人,他腰間掛著刀要用來做什麼呢?做惡還是做善?

僕人面臨著餓死街頭還是“不擇手段”地活下去的艱難選擇,既然在他心裡這是選擇,說明他在心裡是想過要這樣做的,只不過沒有表露出來,沒有遇到誘發他露出真面目的事件罷了。

他決定到樓上去找一個地方度過這漫漫長夜,卻發現樓上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他悄悄地過去,發現一個老婦人在薅屍體的頭髮,他心裡的恐懼在一點點消退,對老婦人的憎惡卻一點點地增加,在他的本能判斷里老婦人在做壞事所以他討厭她,鄙視她。

當他用刀控制了老婦人以後,老婦人說她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的,如果不做就要餓死,而且被她拔頭髮的那個女人也不是一個好女人。僕人聽了她的辯解覺得有道理,這個老婦人似乎給了他一個理由,給了他力量讓他不再糾結,是餓死還是“不擇手段”地活下去。這時他人性當中的那點善良早已不知道扔到哪裡去了,剩下的只有怎麼做才對自己有利。

《羅生門》:從人性角度淺析“僕人”的利己主義
/
/
/


作者透過小說傳遞給讀者的信息

讀這篇小說的時候,陰沉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情沉重,好像預示著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看到僕人最終搶了老婦人的衣服離去,驚訝之餘又覺得好像不意外,畢竟他開始的時候就在餓死街頭還是“不擇手段”地活下去之中徘徊。

作者寫這樣一篇小說的目的是什麼呢?我想他是在諷刺和警示社會上以自己的利益為重的人。讓人們在生活中少一些利己,多一些利他。

總結語:面對偶爾冒出的“利己主義”應該怎麼辦?王陽明早就給出了答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