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硅谷企業創新一浪又一浪

浪潮之巔:硅谷企業創新一浪又一浪
心法: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印鈔機式的,它不需要多少人力,一旦運作起來便能自己產生利潤,持續發展。

第一章帝國的餘輝(AT&T)

說起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即AT&T公司,在美國乃至在世界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該公司由電話之父亞歷山大·貝爾創立於1877年。電話的發明和AT&T公司的建立,第一次實現了人類的遠程實時的交互通信(雖然電報比電話出現的早,但它不是事實交互通信),並且使得平民百姓受益。

既然1984年那次分家並沒有使AT&T公司傷筋動骨,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它的衰落呢?

1995年可以說是AT&T公司的頂峰,接下來短短的十年,它便分崩離析,不復存在了。AT&T不緊不慢地向上走過了百年,才爬到頂點,走下坡路卻只要十年時間。

本來,AT&T 的電信服務和設備製造相輔相成,是個雙贏的組合。分家對雙方長遠的發展都沒有好處。AT&T 和朗訊的衰落都從這時起。

只是象徵性的留下了一兩個實驗室,以保住貝爾實驗室這塊招牌。這次裁員,使得世界上很多一流的科學家失業。朗訊由苟延殘喘了幾年終於被法國的阿爾卡特併購。併購時的市值還不到1996年上市時的水平,只有它自己峰值時的二十分之一。今天,貝爾實驗室的牌子還在,只是聯繫地址已經到了法國。

在2000年前後,短線投資者發現最快的掙錢方法不是把一個企業搞好,而是炒作和包裝上市。將公司的一部分拆了賣無疑掙錢最快。於是AT&T決定一拆四,分成長途電話,移動電話,企業服務和寬帶四個公司。其中最大的手筆是將移動部門單獨上市。

如果說終結AT&T帝國的內因是華爾街和AT&T自己的貪婪和短視,那麼互聯網的興起從外界徹底擊垮了這個帝國。在互聯網興起以前,固定電話幾乎是人類唯一的交互通信手段,因此,只要在這個產業中佔領一席之地,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由著它的波浪推著前進。

隨著互聯網崛起的是移動電話業務。本來,AT&T在此領域是領先的,藉著移動電話業務,它可以在當今的通信業一拼。谷歌不少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來自於AT&T,包括Unix操作系統和C語言的發明人湯普生-KenThompson)但是,當AT&T自斷左右臂後,一切都變得不可能了。

回顧AT&T百年曆史,幾乎每個人都為這個百年老店的衰落而遺憾。它曾經是電話業的代名詞,而它的貝爾實驗室曾經是創新的代名詞,現在這一切已成為歷史。我和很多AT&T的主管和科學家們聊過此事,大家普遍認為AT&T的每一個大的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都很難避免,即使知道它是錯的。

上個世紀90年代,AT&T已經不屬於一個人,一個機構,沒有人對它的十年百年後的發展著想。(我們以後還會多次看到,當一個公司沒有人對它有控制時,它的長期發展就會有問題)從華爾街,到它的高管和員工,大都希望從它身上快快地撈一筆。

以前,美國政府多次要求拆散AT&T而做不到,但是從十年前起,它自行地把自己拆了賣。這樣,它不但不能把握過去十年信息革命的機會,反而將自己葬送在互聯網的浪潮中。

第二章藍色巨人IBM

IBM公司可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成功地逃過歷次經濟危機,並且在歷次技術革命中成功轉型的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IBM僅僅是一個大型計算機制造商,並且在微機和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它已經過氣了。其實IBM並沒有這麼簡單,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consultingcompany)、第二大軟件公司、第二大數據庫公司。

IBM能成為科技界的常青樹,要歸功於它的二字秘訣--保守。毫無疑問,保守使得IBM失去了無數發展機會,但是也讓它能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並因此而立於不敗之地。

機械革命從三百年前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般認為其高峰是十九世紀末期。當時很多人認為機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認為計算機可以代替一切一樣。IBM就是在那個背景下成立的。IBM成立於1924年,由老托馬斯·華生(Thomas J.Watson)創建。

老托馬斯·華生則成為了合併後的公司的總裁。十年後,他將該公司正式改組成立了IBM 。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第一個開發出主流PC (即以英特爾處理器和微軟操作系統為核心的PC)的 IBM沒有成為PC之王。

但是,二戰前後畢竟只剩下了是機械時代的餘輝。IBM光靠賣辦公機器很難有持續的發展,因此它未雨綢繆,也在找出路。正巧趕上了二次大戰,以製造精密機械見長的IBM馬上把它的生產線民用轉軍用,製造出著名的勃郎寧自動步槍和M1衝鋒槍,這些是美軍二戰時的主力武器。

隨著戰爭的發展,有大量的軍事數據需要處理。IBM的製表機大量地賣給了美國軍方。IBM也從此和美國軍方建立了良好的關係。IBM為軍方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臺繼電器式的計算機。注意,它和真正的電子計算機有很大的不同。此外,IBM還間接地參與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我們可以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的分水嶺。二戰後,IBM顯然面臨著兩種選擇,是繼續發展它的電動機械製表機,還是發展新興的電子工業。

在IBM裡,這兩派爭執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華生父子。老華生認為電子的東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還有不少人持老華生的觀點。

而小華生則堅持電子工業是今後的發展趨勢。這場爭論終於以小華生的勝利而告終。1952年,小華生成為IBM的新總裁。IBM從此開始領導電子技術革命的浪潮。

如果說IBM在上一次的機械革命中不過是一個幸運的追隨者,它在從二戰結束開始的電子技術革命中完全是一位領導者。電子計算機和IBM的名字是分不開的,就如同電話和AT&T分不開一樣。

一方面,IBM因為有了計算機得以持續發展了半個世紀,另一方面,計算機因為有IBM的推廣,才從科學計算應用到商業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IBM的小華生看到了計算機在今後社會中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決定投資發展計算機,並請來馮·諾伊曼做顧問。IBM還請來了很多工程師,並且把麻省理工學院作為它強大的技術支持。小華生將IBM的研發經費從他父親時代的3%增加到9%。

到六十年代,IBM生產出著名的IBM360為止,IBM在計算機研製和生產上的總投入高達50億美元,相當於整個馬歇爾計劃的三分之一。小華生上臺後短短五年,就將IBM的營業額提高了三倍。在小華生執掌IBM的二十年裡,IBM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0%,這在世界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他的父親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如果說在過去的三十年裡, IBM 是獨孤求敗、笑傲江湖,現在它真正的對手比爾·蓋茨出生了。我總是對人講,蓋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拿破崙。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和平年代,不可能出現汗尼拔和凱撒那樣的攻城掠池的軍事統帥,但是會在商業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出現縱橫捭闔的巨人,而比爾·蓋茨就是科技界的第一人。

IBM 原來認為PC機賺錢的部分是幾千塊錢的硬件,而不是幾十塊錢的軟件,後來發現滿不是這麼回事。由於兼容機的出現,IBM淪為了眾多 PC製造商之一,利潤受到競爭的限制。而所有微機的操作系統只有一種,雖然每份操作系統現在還掙不了多少錢,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在IBM做一個民意調查,誰是對IBM貢獻最大的人,那麼除了華生父子外,一定是路易斯·郭士納(LouisGerstner)。1993年,從未在IBM工作過的郭士納受命危難,出任IBM的首席執行官。他成功地完成了IBM從一個計算機硬件製造公司到一個以服務和軟件為核心的服務性公司的轉變,復興了這個百年老店,並開創了IBM的十年持續發展。

郭士納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對IBM進行大規模改組。IBM由於長期處於計算機產業的壟斷地位,從上到下都習慣於高福利的舒適環境,機構龐大、官僚主義、人浮於事和內耗嚴重等等,總之繁榮的背後危機四伏。因此,一旦進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時代,IBM這個被郭士納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開始跟不上對手的步伐了。

如果看一看IBM這五年來的業績,你會發現IBM的年收入五年來只漲13%而利潤卻漲了4倍。原因是,IBM不斷地淘汰不掙錢或者掙錢少的部門,擴充利潤高的部門。

IBM在百年來歷次技術革命中得以生存和發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術上不斷在開拓和發展,以領導和跟隨技術潮流;在經營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軍隊企事業部門的市場,對進入新的市場非常謹慎。

迄今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兩次重大的轉型,從機械製造到計算機制造,再從計算機制造到服務。它錯過了以微機和互聯網為核心的技術浪潮,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的基因所決定的。

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營業額和利潤最高的技術公司。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會隨著科技發展的浪潮順順當當地發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術革命。

第三章喬布斯和蘋果公司

三十年來,蘋果公司經歷了從波峰到低谷再回到浪尖之巔的過程。它的興衰和它創始人的沉浮完全重合。從蘋果公司誕生到它開發出麥金託什,可以認為是它的第一個發展期,麥金託什的出現,使得它領先於微軟而站在了浪尖上。

中間的近二十年,蘋果到了幾乎被人遺忘的地步。好在它像藝術家一般的創新的靈魂未死,並且在它的創始人再次歸來之後,得到再生和昇華。喬布斯送給年輕人兩句話,永遠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StayFoolish),願與諸君共勉。

第四章計算機工業的生態鏈

我們將介紹摩爾定理、安迪-比爾定理和反摩爾定理。這三個定理和在一起,描述了IT產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計算機行業的發展的規律。

人們多次懷疑摩爾定理還能適用多少年,就連摩爾本人一開始也只認為IT領域可以按這麼高的速度發展十年。而事實上,從二戰後至今,IT領域的技術進步一直是每一到兩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來的跡象。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其它行業做到了這一點。

是什麼動力促使人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硬件呢? IT 界把它總結成安迪 - 比爾定理,即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安迪是原英特爾公司CEO安迪·格魯夫,比爾就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

Google(谷歌)的CEO埃裡克·施密特在一次採訪中指出,如果你反過來看摩爾定理,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稱為反摩爾定理。

第五章奔騰的芯(英特爾-Intel)

三十多年來,英特爾公司成功的關鍵首先是搭上了個人電腦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有微軟這個強勢的夥伴;第二,它三十年來嚴格按照它的創始人預言的驚人的高速度在為全世界 PC 機用戶提高著處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話講,它給了每臺電腦一個奔騰心。

當然,雖然信息革命的浪潮將英特爾推上了前沿,英特爾還必須有能力來領導計算機處理器的技術革命。英特爾的CEO安迪o格羅夫在機會和挑戰面前,最終證明了英特爾是王者。

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反摩爾定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處理器的價格在不斷下降。同時,它在新市場的開拓上舉步艱難,很難擺脫"諾威格效應"的陰影。好在英特爾同時也是安迪-比爾定理的直接受益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於微軟等公司軟件的更新。

雖然這些計算機配置和性能大相庭徑,但是它們都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和英特爾系列的處理器。從這個角度講,微機時代的領導者只有兩個,軟件方面的微軟和硬件方面的英特爾。有人甚至把 PC 機行業稱為英特爾 / 微軟體制。

英特爾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在於,它證明了處理器公司可以獨立於計算機整機公司而存在。

第六章IT業的羅馬帝國(微軟)

在整個IT領域,微軟永遠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敵人。微軟靠它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和無比雄厚的財力在計算機領域幾乎是無往不勝。二十幾年來,微軟作為計算機領域生態鏈最上層的一個環節一方面刺激著整個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微軟扼殺了無數具有創新的大大小小的公司。

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現金最多的公司並且是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微軟裡面有無數傳奇人物,而它的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蓋茨自己就是一個傳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早已在全世界流傳,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我只想介紹一下蓋茨和微軟是如何抓住和利用信息革命帶來的機遇,建成一個IT帝國的。

毫無疑問,喬布斯不經意的錯誤等於告訴了蓋茨今後個人微機操作系統發展的方向。我想,如果喬布斯年齡大上個二十歲,他不會犯這個簡單的錯誤。

而蓋茨天才之處在於,它在微機工業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意識到只要壟斷了操作系統,就間接壟斷了整個行業,因為操作系統和別的軟件不同,是在買計算機時預裝好了的,一般用戶沒有選擇權。而其它的軟件用戶則有選擇權。

所有的應用軟件又必須在操作系統下開發。因此,操作系統必然會在自由競爭後,率先出現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二十年前,IBM、微軟和蘋果三個公司都有壟斷微機操作系統的可能性。

IBM 和蘋果這兩個曾經 " 僱傭 " 了微軟的公司,也都被當年的店小二打的落花流水。雖然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成為羅馬帝國的路只要一條,就看誰能找對了。

在技術嗅覺上,喬布斯好於蓋茨,但是,在商業眼光和經營上,蓋茨要強於喬布斯。

免費的BASIC和五美元預裝的DOS其實是微軟的一個釣餌,它是為了吸引軟件公司和計算機愛好者在上面開發出各種各樣的軟件,使用戶產生對微軟的依賴。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微軟必須全力推廣技術上已經非常落後的DOS,而且還大張旗鼓地對根本沒有前途的DOS做了幾次非實質性升級,這樣可以爭取時間。微軟的這種做法其實很冒風險,因為它是在用大刀長矛死死抵抗著蘋果和以及後來 IBM(OS/2)的洋槍洋炮。

喬布斯和蓋茨一樣,都是臥榻之旁不容他人安睡的壟斷者,但是喬布斯和他的繼任者功利之心太急了一點。在微機工業這盤大棋中,蘋果是搶實地,而微軟是先造勢再破實空。結果是,蘋果好處搶得快,微軟大局布得好。

即使在軟件方面,蘋果也在操作系統上領先微軟整整一代。但是,領先下的蘋果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 走封閉式道路和純技術路線。

微軟奪得了地利,抵消了蘋果的天時的優勢,接下來雙方就看人和了。我們在前面介紹蘋果時提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蘋果內部,創始人喬布斯和CEO斯庫利打的一塌糊塗,各個部門的經理各自為戰搞出成千個大大小小的項目。

反觀微軟,自從蓋茨把鮑爾默請來,就將日常事務全權交給後者處理。雖然鮑爾默脾氣暴躁,但是和蓋茨合作的很好,使得蓋茨有精力考慮戰略問題。

在八十年代末到兩千年這段日子裡,微軟基本上是人才淨流入,而蘋果從上到下都不穩定。雖然大家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至少從表面上看,蓋茨比較禮賢下士,而蘋果比較傲士。

微軟人才濟濟,蓋茨則是領頭獅,他對內統領群雄,對外無往不利,對微軟帝國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對他的褒貶同樣的多,那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他就是兩個字 -- 平衡。蓋茨首先做到了保守和冒險的平衡。

從生意經上講,蓋茨深知賺大錢和賺小錢的關係。蓋茨和他的忘年交投資大師巴菲特做法相同,他們都是要從每一個人身上掙或多或少的一筆錢,而不是從富人身上狠宰一刀了事。

要知道,世界上最掙錢的汽車公司是生產大眾型汽車的豐田公司而不是生產跑車的法拉利和豪華車的勞斯萊斯,事實上後者因為虧損已經被賣給了寶馬。

巴菲特投資的公司,都是像保潔(P&G)和強生(Johnson &Johnson)這樣生產每個人日常要用的東西。蓋茨讀過巴菲特的每一封給波克夏.哈薩韋股東的信,我無法判斷蓋茨的是和巴菲特不謀而合還是在學習後者。

總之,蓋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針對全世界所有人的,這樣才能達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如果說喬布斯是鋒芒畢露,聰明寫在臉上;蓋茨就是一個平衡木冠軍,聰明藏在肚子裡。無疑,後者比前者更可怕。

微軟只用的短短的十幾年就建成了一個IT帝國,而以前AT&T和IBM則用了半個世紀才辦成同樣的事。不僅如此,微軟促成了整個微機工業的生態鏈,並且作為龍頭引導者計算機工業快速發展。同時,它又通過壟斷扼殺了無數富有創新的公司。

如果不是反壟斷法的約束和雅虎以及後來的Google在互聯網領域對微軟成功的阻擊,我們很難想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它的擴張。它的締造者蓋茨是我們迄今看到的在IT領域最有野心、有最有執行力的統帥。

第七章互聯網的金門大橋(思科)

思科幸運地站到了互聯網革命的浪潮之巔,在互聯網革命大潮的推動下,思科上市後仍然能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當然,思科能坐穩網絡設備供應商的頭把交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非常特殊的文化。

第八章楊致遠、費羅和雅虎公司

一百年後,如果人們只記得兩個對互聯網貢獻最大的人,那麼這兩個人很可能是楊致遠和費羅(DavidFilo)。他們對世界的貢獻遠不止是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聯網這個行業全世界至今遵守的遊戲規則--開放、免費和盈利。

第九章硅谷的見證人(惠普公司)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兩個,領導者的錯誤和"日本/中國製造"的衝擊。

第十章沒落的貴族-摩托羅拉

摩托羅拉作為世界無線(移動)通信的先驅和領導者,可以說開創了整個產業。遺憾的是,它只領導了移動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對手趕上並超過。此後,由於技術路線錯誤,執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術優勢奪回市場的可能性。摩托羅拉曾經跨通信和計算機兩大領域之間,甚至很有同時成為計算機和通信業霸主的可能。

退一步講,只要它在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通信的數字處理器DSP或者手機任何一個領域站穩腳,就能順著計算機革命或者通信革命的大潮前進,立於不敗之地。但是,其領導人無力領導這樣一個龐大的公司,反而使公司沒有專攻的方向,在各條戰線上同時失利。

摩托羅拉和AT&T衰落的原因正好相反。AT&T由於沒有一個能控股的股東,沒有人覺得公司是自己的,併為它的長遠利益考慮,於是董事會的短視和貪婪斷送了它。而摩托羅拉相反,一直由卡爾文家族控制,卡爾文三世很想把它辦成百年老店,當然不會出現AT&T拆了賣的敗家子行為,但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能力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戰。

因此,摩托羅拉這個貴族式的公司不可避免地沒落了。如果當初摩托羅拉的領袖是蓋茨或者通用電氣的韋爾奇,它也許就不會是今天這個結局了。我在前面多次強調公司領導人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摩托羅拉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十一章硅谷的另一面

從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對人類進步的貢獻來看,加州的淘金熱遠比不了二戰後在舊金山灣區掀起的科技淘金浪潮。只是,這一次浪潮的核心元素不是地球上儲量稀有的金子,而是儲量第二大的元素,即土壤、沙子和玻璃的主要成分 " 硅 " 。它是半導體工業的核心元素。舊金山灣區從領導世界半導體工業開始,擴大到整個科技工業。從此,這裡有了一個新的名稱 - 硅谷。

硅谷的氣候屬地中海式氣候、四季如春,是世界上最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全球只有五個不大的地區有這樣好的氣候。同時硅谷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化的地區,是世界上各種族人民相處最和睦的地區,其中第一和第二代移民占人口的一半以上。

正是靠各民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硅谷地區幾十年來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地方。加州佔美國經濟總量(GDP)的六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來自於硅谷。2005年,硅谷明星公司谷歌的員工貢獻了全加州稅收增幅的八分之一。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硅谷是世界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科技之都,對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很多人津津樂道好萊塢比佛利山莊的豪宅,其實無論在規模和價值上,它們與硅谷旁邊的 Atherton 的豪宅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創始人很重要。任何夢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實幹家。成功的創業者必須有一個小而精的好團隊,裡面每個人都得不計較個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則成則爭功,敗則互相推諉。在技術上,他們必須有自己的金剛鑽,他們的技術必須是不容易被別人學會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掙錢,就去搞網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敗的。

光有好的團體和技術又遠遠不夠,他們有商業頭腦而且必須找到一個能盈利的商業模型(BusinessModel)。Ebay和谷歌的成功很重要地在於它們很早就找到的好的商業模型。

再接下來是判斷力和執行力。通常,辦起一個公司並不難,把它從小做到大,並且做到盈利就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路要走,不免要遇到數不清的岔路,任何一次錯誤的選擇都可能使原本看上去不錯的公司運營不下去而關門大吉,因為小公司對抗大公司時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誤的。執行力是保證正確的決定能夠最終實現的因素。判斷力和執行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經驗。

硅谷彙集了美國三、四成的風險投資,每天硅谷都有成百上千的公司成立,但同時又有成百上千的公司關門。對於那些失敗的公司,大家並不關心,甚至無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即使很多曾經輝煌過的公司,像網景公司、SGI公司,人們很快也就忘卻了它們。在這些成千上萬家硅谷的公司中,最終創造出了一些像思科、谷歌那樣的傳奇故事。彷彿間在硅谷辦一個公司就能成一個。豈不知,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失敗的公司在為少數幾個成功者做分母。

美國的公司從理論上講不鼓勵加班,從法律上講也不能要求正式僱員加班。對於按小時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給加班費。但是正式員工如果自己想加班,是沒有加班費的。我並不確定全美國IT行業的員工每週的平均工作時間,也許是四十小時左右吧,因為法律規定如此。

從這個角度講,硅谷不是很好的生活的地方。這倒不是僱主不想對員工更好些,事實上加州的法律比其他州更傾向於保護僱員的利益,但是公司之間激勵競爭的大環境使然。

硅谷能成為科技之都,而且長盛不衰,必有它高明之處。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保證機會均等。任何人、任何國家和制度都無法保證我們的社會絕對公平,事實上也沒有必要追求絕對公平。但是,一個好的制度要保證每個人有均等的機會。

硅谷幾十年經驗證明,那些初出茅廬能幹具體事情的年輕人,可能比一個經驗豐富但是已經眼高手低的權威對公司更有用。

從谷歌和Ebay以及無數硅谷公司成功的經驗看,這種不迷信權威,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做法總體上是對的。它確實有時候使得公司和一位稱職的權威失之交臂,但是使得硅谷的公司能更多地吸收新鮮血液,充滿了活力。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是風險投資家們普遍承認的事實。紅杉風投的投資家們和我談過他們選擇投資對象的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創業者一定要有飢渴感(Hungry)。很難想象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能比一個急於脫離貧困現狀的綴學生更有把公司辦好的可能。因為前者辦公司不過是為了錦上添花而後者則是要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就是喬布斯勉勵年輕人要保持飢渴感(KeepHungry)的原因。

這裡面雖然不乏真正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是眼高手低的高手。招人的公司顯然不傻,它們需要幹活的而不是養老的。

硅谷也是一樣,或者說半導體並不是硅谷真正的本質。硅谷的靈魂是創新。硅沒有了,創新的靈魂留下了,它保證了硅谷的繁榮和發展。

雖然有些投資者為自己錯過英特爾的機會而惋惜,但是,人們很快在硅谷找到了新的金礦 -- 軟件業。

在信息時代,微軟向全世界證明了計算機軟件可以獨立於計算機硬件系統成為一個賺錢的行業。同時(在企業級市場上)證明這一點的,就是甲骨文公司。

當計算機軟件創業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時,互聯網又在硅谷興起了。

在硅谷的人,不論是投資者還是創業者,已經習慣了這種快速的產業變遷,人們不斷在尋找著下一個思科、下一個Google。其實,硅谷的創新並不侷限於IT領域。

生物科技無疑是硅谷另一個亮點。今天的硅谷,也是世界上新興生物公司最集中的地方。硅谷擁有美國前十名的醫學院中的兩所--舊金山加大醫學院和斯坦福醫學院,以及世界上最好的化學系伯克利加大化學系。再加上充足的風投資金,便為創辦生物和醫藥公司創造了條件。當然,硅谷人的創業熱情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否則哈佛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周圍應該有很多的生物公司才對。

在生產關係中,在以科技為主的行業,生產資料的作用微乎其微,像微軟和 Google 這樣的公司,除去現金後,資產佔不到市值的十分之一。那麼人的作用就是關鍵,具體講就是利潤的分配方式和人與人的關係。科技公司的期權制保證了各級僱員除了工資以外,可以從公司的利潤中分到一杯羹。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硅谷的主流生產關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也正是保障了硅谷的創造力長盛不衰的原因。

今天,舊金山附近恐怕已經找不到一塊金礦石了,"舊金山"這個名字只能代表它過去的歷史。也許有一天,硅谷沒剩下一家半導體公司,那時大家會說這裡曾經有過半導體工業。但是它絕不會像底特律和匹茲堡那樣從此衰落下去,而仍然會是世界科技之都,因為硅沒有了而創新留下來了。

硅谷的競爭仍然會很激烈,不斷會有舊的公司消亡,舊的產業衰退,又不斷會有新的公司創立和成長,新的產業誕生和繁榮。硅谷過去是、今天是明天還是年輕人夢開始的地方。

第十二章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公司

從太陽公司到RealNetworks,都在短短的幾年到十幾年時間裡走過了從無到有,再到頂點然後迅速衰落的過程。雖然它們最終敗在了微軟的手下,但是它們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原因(Novell自身的原因少一些)。

如果它們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它們就能在與微軟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或者競爭的成敗甚至都不是很重要。這些公司對我們這個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這些曾經輝煌的公司薪盡火傳。今天蘋果公司的iPod和iTunes就有RealNetworks播放器和在線下載的影子。今天Google的雲計算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當年Novell(和Oracle)的網絡PC。網景的瀏覽器已經是歷史,但今天蓬勃發展起來的火狐(Firefox)可以說是它的翻版。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失敗是成功之母,IT行業的精英們不僅沒有再犯前人的錯誤,而且做得比前人更好。從這兩個方面講,我們都應該感謝這些只有短暫光輝的公司。

第十三章幕後的英雄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風險投資則相反,他們是和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打交道,同時他們又是更聰明的人。風險投資的關鍵是能夠準確評估一項技術,並預見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所以有人講,風險投資是世界上最好的行業。

風險投資基金(Venture CapitalFunds)主要有兩個來源:機構(Institutes)和非常有錢的個人。比如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基金會就屬於前者。當然,為了讓投資者放心,風險投資公司自己也會拿出些錢一起投資。

天使投資(AngelInvestment)本質上是早期風險投資。天使投資人,簡稱天使,常常是這樣一些有錢人:他們很多人以前成功地創辦了公司,對技術很敏銳,又不願意再辛辛苦苦創業了,希望出錢讓別人幹。在硅谷這樣的人很多,他們的想法就是"不願意當總(經理),只肯當董(事)"。

橫向擴展是指產品一旦做出了,很容易低成本的複製並擴展到相關領域。微軟的技術就很好橫向擴展,一個軟件做成了想複製多少份就複製多少份。太陽能光電轉換的硅片就無法橫向擴展,因為它要用到製造半導體芯片的設備,成本很高,而且不可能無限制擴大規模,因為全世界半導體制造的剩餘能力有限。

今後的商業發展在較長時間內會以幾何級數增長。必須具有革命性。我通常把科技進步和新的商業模式分成進化(Evolution)和革命(Revolution)兩種,雖然它們的英文單詞只差一個字母,意義可差遠了。創業必須要有革命性的技術或者革命性的商業模式。

風險投資者是創業者幕後的幫手,但是他們不能代替創業者到前臺去表演。創業的關鍵還在創業者自己。

第十四章信息產業的規律性

老大是這個領域的主導者,不僅佔據著超過一半,通常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場,並且制定了這個領域的遊戲規則。老二有自己穩定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場份額,有時也會挑戰老大並給老大一些顏色看看,但是總的來講是受老大欺負的時間多。剩下的一群小猴子數量雖然多,但是卻只能佔到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市場,它們基本上唯老大馬首是瞻。

老大總是密切注視著老二,並時不時地打壓它,防止它做大。老大和老二通常都不會太在意剩下的小企業,這樣就讓這一群小的企業能有掙一些小錢的地方。這裡面的百分比數字70、20和10是我加的,因為信息產業大公司之間的市場份額大抵如此。

諾威格定理決定了在一個市場佔有主導地位的公司必須不斷開拓新的財源,才能做到長盛不衰。到目前為止,開拓新的財源有效的途徑只有兩條,而胡亂的嘗試倒有無數多種。被證明是可行的途徑包括"擴展"(Leverage)現有業務和轉型。

創新是蘋果最關鍵的基因,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

在一個新的信息技術產業剛剛形成時,它總是有多個可以互相抗衡的競爭者。但是,一旦有一家主導公司出現,它就可能成為該行業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並把它變成在商業上難以抵消的優勢,迅速佔領全球市場。在信息工業產業,這個過程通常比我們想象的快得多。

但是,一旦一個公司佔有全球一大半市場時,它就不得不尋找新的成長點。而這時的跨國公司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朝氣蓬勃的公司了,它固有的基因使得它的轉型十分艱難。如果它能夠幸運的轉型成功,它將再次獲得新生,否則就會被技術革命的浪潮淘汰。

科學技術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一次次技術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的浪尖上的成功者,埋沒掉趕不上大潮的失敗者。

第十五章高科技公司的搖籃-斯坦福大學

關於斯坦福大學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老裡蘭德·斯坦福夫婦把他們唯一的孩子小裡蘭德o斯坦福(Leland StanfordJr.)送到歐洲旅行,孩子在歐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婦很傷心,後來決定用自己全部的財富(大約幾千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十億美元。)為全加州的孩子(ChildrenofCalifornia,而不是傳說中的全美國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學,紀念他們自己的孩子。這所大學被命名為小裡蘭德.斯坦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University),簡稱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大學早期最艱難的六年終於熬過去了。喬丹校長讚揚道: " 這時期,整個學校的命運完全靠一個善良婦女的愛心來維繫。 " 今天,不僅是幾十萬斯坦福校友,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感謝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愛心,靠她堅韌不拔的毅力開創出一所改變世界的大學。

在美國一個大學的綜合排名其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看專業的好壞。美國最熱門的專業首推醫學,然後是法律、工程和商業。一個學校的歷史專業或者政治學專業再好,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影響。斯坦福大學是美國唯一一個在這四大熱門領域都名列前茅的學校。

很多公司有意從斯坦福大學購買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婦的遺囑規定學校永遠不許出售土地。這樣,斯坦福大學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地荒著而無法發揮作用幫助學校渡過難關。

幫助斯坦福大學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裡德里克o特爾曼,他後來被稱為硅谷之父。他仔細研究了斯坦福夫婦的遺囑,發現裡面沒有限制大學出租土地,於是他興奮地聲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建立斯坦福科技園,科技園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99年。

開放校園的真正含義在於像斯坦福那樣,讓大學融入社會。開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廠校結合是它的"用"。後者保證了大學開放校園的具體實施。

凡事有利必有弊,一個教授的時間是有限,搞研究的時間多了,辦公司的時間多了,在本科生教學上投入的時間就少。這就是斯坦福大學本科教學水平趕不上普林斯頓,也比不上它的鄰居伯克利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此,我個人仍然認為一個本科生在斯坦福比他在普林斯頓或伯克利能學到更多的東西。這裡面就涉及到對大學理念的理解了。

很多人辦公司都本著撈一把的想法,而不是做一番事業,這些人歸根結底是創業的境界不夠高。而這種境界是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到的,只有經常和世界級的人物在一起切磋,一個人的境界才能有質的提高,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世界上至今找不到第二所大學能夠讓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不停地接觸到工業界和商業界的領袖。

結束語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學硅谷的經驗,辦起了自己的科技園。儘管有些地區自稱自己是"xx的硅谷",並且帶動了地區性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但是並沒有孕育出像思科和雅虎這樣具有開創性的公司。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缺乏一所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新的公司乃至新的產業的孵化器。

第十六章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資銀行

羅斯柴爾德家族十九世紀中後葉達到高峰,但是犯了幾次致命的錯誤,又遇到幾次滅頂之災,便從此一蹶不振的。

該家族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了美國的發展。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因為種族矛盾尖銳,後來又爆發了內戰,羅斯柴爾德家族對美國不看好,撤走了在美國的大部分業務,失去了追隨美國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常常和別人講,錯過現在中國發展的快車,就像一百五十年前錯過美國發展一樣可惜。

這些大的銀行和投資公司,每一個都可以用富可敵國來形容。花旗銀行在其最高峰的2007年,資產高達兩萬兩千億美元,投資公司高盛控制的財富高達一萬億美元。富達基金控制的財富高達一萬五千億美元。

世界上唯一能和高盛有一比的就是摩根斯坦利。早在十幾年前摩根斯坦利的規模和影響力還遠在高盛之上,只是在這幾年被高盛超過。

從好的一方面理解,華爾街對上市的科技公司的追捧也好打壓也好,從客觀上幫助了科技行業的優勝劣汰。一個真正管理得好的並且有競爭力的公司,應該能抵禦得住多次金融危機或者投機人惡意打壓。它既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又要在短期內讓投資人有信心,同時能很好地和華爾街溝通。另一方面,一個科技公司又不能刻意迎合華爾街的短期期望,這樣它的發展會很被動。這樣的公司一旦在一兩個季度裡未達到預期,則會被華爾街拋棄,反而適得其反。

第十七章成功的轉基因

一個公司成功一段時間不難,難的是能百年來長盛不衰。3M作為一棵百年常青樹,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大家借鑑。3M也是商學院教程中研究得最多的公司之一。我個人認為它能不斷轉型的原因最關鍵的有三條:兩條容易看到的和一條隱藏在背後的。

第一條經驗大多數學習管理的人都清楚,就是堅持以創新為公司的靈魂。3M公司一直強調要有三分之一的營業額必須來自近幾年的創新,這樣它才能在科技不斷髮展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條也不難看到但是卻不容易做到。3M公司在適當的時候強制淘汰一些看似還在掙錢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產品。當3M公司的計算機存儲設備和產品還能掙錢時,它果斷地將它賣掉了。

第三條是很多人忽視的,就是3M的發明和產品都是針對廣大用戶的,而且是消耗性的。

這些產品相比針對企業的產品,營業額相對穩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當一個公司轉型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邯鄲學步。舊的行業江河日下,收入在減少,而在新的行業是從頭開始,失去了原有的優勢,短時間掙不到利潤。這樣,整個公司效益下滑,很容易被華爾街投資者拋棄。

但3M公司因為產品數量多,其中大多數產品銷量和利潤穩定,為3M提供了足夠的財力保證它的新產品上市並佔領市場。這一點,很多公司,尤其是專營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公司,很難做到。因為企業級的產品和服務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太大,收入相對不如消費者產品來得穩定。

有企業管理興趣的讀者不妨讀一讀《一個世紀的發明 -3M 的故事》Century of Innovation The 3MStory,3M公司免費提供電子版,但是很遺憾只有英文版)和《韋爾奇自傳》。

第十八章印鈔機-最佳的商業模式

紅杉風投對於那些幾分鐘講不清楚商業模式的創業者,都會婉言地勸走。

微軟和甲骨文的商業模型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只有三個字-"賣軟件"。

在所有商業模式中,最理想的就是能像印鈔機那樣自動掙錢的模式。我們在這一章中介紹三個成功的模式,Google的廣告系統,Ebay的電子商務系統和戴爾的微機直銷系統。

好商業模式對於一個公司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而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印鈔機式的,它不需要多少人力,一旦運作起來便能自己產生利潤,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