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封面 / 微博用戶 視頻截圖、微博用戶 報道
前幾天,我在家裡看到一條新聞。
學校所在地青島,有一名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曾經在即墨區鰲山衛站乘坐地鐵11號線,換乘2號線和3號線後,在青島站下車。
而後,他乘坐青西快線,到西海岸地區乘坐13號線在古鎮口站下車。
他把青島全部四條地鐵線幾乎從頭到尾坐完了,而且全程未戴口罩。
當時,驚恐過後,我就開始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有意為之,於是非常生氣地轉發了這條推文,然後說“把青島所有地鐵都坐完了,故意的吧”。
但很快,我就從最新消息中發現,這個人上班地點在鰲山衛附近,自己居住在西海岸,乘坐全部四條地鐵是他不得已而為之的。
我刪掉轉評,把消息截了個圖放到朋友圈裡,也發給了朋友,作為自己“傳謠”的澄清。
你瞧,在不到短短一天時間內,我就抽了自己一個耳光。驚恐總是會迅速轉化成憤怒乃至攻擊,因為我們需要發洩恐懼的端口。
所以我根本沒有仔細思考,我的懷疑是否是真實的,就急忙忙把一腔怒火發洩了出來。
(PS:當時真的是尷尬無比。)
然而更可怕的是,當我和朋友們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反駁過我。還有人也轉發了通知,並且評論了類似的說辭。
他們都和我一樣生氣,完全沒有把思維分給過其他的可能性。
從1月20日開始,民眾逐漸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
他們開始關注微博熱搜、官方通報、朋友圈裡的小道消息以及各類科普,搶購口罩、生活必需品、藥物,窩在家裡清潔消毒。
然後,他們看到了幾百萬武漢居民“外逃”至各個省市的消息,第一時間感受到驚慌,隨之而來的便是強烈的憤慨。
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出逃”人員不好好待在家裡,等待救助,進而覺得他們無視危險,沒心沒肺鑄成大錯,或者懷疑他們故意“播毒”。
於是,網友們指責著,咒罵著所有從武漢“出逃”的人員禍害眾生,把別人往火坑裡拖。
他們似乎從沒想過,這些人為什麼開車跑到其他省市,沒考慮過這件“人禍”背後有這什麼樣不同的隱情。
因為,在恐懼之下,他們無暇思考這些可能性。
而到了如今,我們從公眾號裡、各種媒體的長文中,知道了武漢城內醫療資源無比緊張,醫院床位空缺,管理失當。
許多人無法得到救助,在家中默默等待死亡降臨。
於是我們又說,很多武漢人不過是為了活命,沒有辦法才跑到其他省市的,要是我,我也不會等死,所以,我可以理解。
“打臉”嗎?
當然,我沒有指責這些網友。畢竟我自己就幹過相似的“蠢事”。
部分武漢人的“出逃”,是為了生存,反對武漢“出逃”的人,同樣為了生存。
生存與生存,在此時,成為了對立,而非共生的關係,這樣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輿情的改變實在是太迅速而極端了,前一秒鐘才信誓旦旦、言之鑿鑿說下的話,下一秒就成了我們“打臉”的利器。
比如幾個月前在微博上哭訴自己被“性侵”卻求助無門的女博主,在視頻中一副梨花帶雨、孤苦無依的模樣。
她的“行為藝術”引來大批網友的同情與憤怒,於是眾多網友人肉、騷擾當事男方。
隨後,女博主被曝只是個賣假貨的騙子,所有她“哭訴”的事件全部是自己自導自演,而她已經因“尋釁滋事罪”被警方拘留。
於是網友們馬上安慰莫名其妙被欺負的男方,又轉頭講暴力施加給了那些曾經攻擊過男方的人。
這樣的“反轉”已經不止一次了。
因為信息渠道的擴增,總是一步一步來的,我們身在局外,獲知更多消息需要時間。
所以,往往在消息放出時,謹言慎語,不隨意評判、指責某個人、某件事,乃至保持緘默,是最高明的。
只有這樣,我們好像才不會變成“跟風”的傻子。
但是,保持緘默往往也會是最無效的,許許多多社會事件都要在網友們的的督促乃至罵戰下,才得以順利解決。
沒有這些網友們的憤慨,輿論也似乎無法最有效地發揮它推動變革的作用。
這個矛盾,何解呢?
閱讀更多 四獨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