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換新天 贛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敢教日月換新天

——寫在贛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之際

敢教日月换新天 赣州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圖為會昌縣麻州鎮增豐村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和春日美景相得益彰。我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脫貧後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4月26日,從江西省貧困縣脫貧退出新聞發佈會上傳來消息,贛州市于都縣、寧都縣、興國縣、贛縣區4個縣(區)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贛南革命老區11個貧困縣自此全部脫貧摘帽,歷史性實現整體脫貧。

站在歷史的節點長長回望,這樣的喜訊,怎能不讓贛南老區人民刻骨銘心!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這片土地開展紅色政權探索,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贛南作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體,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之後在新中國建設中,贛南資源貢獻也透支甚巨,以致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比較困難;今天,贛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取得耀眼戰績,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南192.06萬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1023個貧困村(含深度貧困村)出列,全市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下降至0.37%……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深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幫助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幹部群眾感恩奮進、實幹攻堅的結果。

中央號令,迅速化為攻堅實踐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老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2012年6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實施。《若干意見》賦予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五個戰略定位”,第一個就是打造“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其他四個戰略定位,也跟助力贛南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息息相關。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令:“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西和贛州視察,在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

贛州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江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由於歷史透支過大等方面的原因,這裡貧困人口多、貧困範圍廣、貧困程度深,有11個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932個“十三五”貧困村、167個深度貧困村、114.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沒有老區的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不完整的。

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贛南老區的脫貧攻堅始終牽掛於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親自指導和推動贛州脫貧攻堅。

“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推動老區加快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老區與全國同步全面進入小康社會”“要儘快讓老區舊貌換新顏,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書寫老區振興發展時代榮光”……總書記的殷殷關懷,點燃了贛南老區人民的希望和信心,更激盪起贛州向貧困宣戰的決心和幹勁。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贛州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人財物“三集中”“一邊倒”的攻堅態勢,把黨中央號令迅速轉化為脫貧攻堅的探索實踐。

高位推動,壓實政治責任。嚴格執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市委書記李炳軍帶頭謀劃、部署和推動,在脫貧攻堅上花的時間和精力最多。2018年6月,他深入寧都暗訪調研,發現該縣脫貧攻堅存在諸多問題,當即啟動問責風暴,在全市上下進一步傳導壓力、壓實責任;2019年7月中旬、8月上旬連續召開兩場大會,分類別分批次對貧困縣、已摘帽縣和非貧困縣脫貧攻堅進行專題調度,分類指導,掀起全市脫貧攻堅“三集中”“一邊倒”的新一輪高潮;今年3月9日,又召開精準扶貧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密集出臺4個重大政策文件,開展掛牌督戰,實施“清零”行動。近年來,他密集深入基層調研、明察暗訪,足跡遍佈全市所有縣(市、區)、251個鄉鎮,即便在疫情期間,也堅持深入基層一線指導脫貧攻堅。市委副書記、市長曾文明與22個市直行業部門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多次分類分行業主持召開協調會、調度會,經常不打招呼到基層督戰。其他市廳級領導靠前指揮,遍訪掛點縣(市、區)貧困村,推動工作落實。

盡銳出戰,錘鍊幹部作風。在脫貧攻堅戰場錘鍊識別幹部,增強了一大批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黨的執政根基得到鞏固。“90後”第一書記劉源,與妻子一起自願到最邊遠的村駐點扶貧;“最美新娘”範友馨,上午還披著婚紗,下午就下村扶貧……帶著莊嚴承諾,贛州選派優秀幹部掛村包戶,與貧困群眾結成“親戚”,共解脫貧難題。全市向3468個行政村均選派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在崗駐村工作隊員共9809名。18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崗位上,把生命奉獻給了扶貧偉業。

加大投入,保障資金需求。2016年至2019年,全市累計投入各類脫貧攻堅資金788.78億元,用於產業發展、就業促進和住房、飲水、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

內外兼修,凝聚強大合力。中央定點扶貧單位、國家部委傾情支援贛南老區脫貧攻堅,54個省直單位定點扶貧,“互聯網+”社會扶貧吸引大批愛心人士、社會資本聚力贛南扶貧。全市有896家企業(商會)與1134個村結對幫扶,共實施項目2518個,投入資金10.46億元,受幫扶貧困人口23.96萬人。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全力攻堅克難,確保每一項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在贛南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精準聚焦,靶向發力貫穿全程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市扶貧辦主任羅瑞華說,在脫貧攻堅戰中,贛州始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不偏移,打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組合拳,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針對千差萬別的貧困原因,梳理剖析、找準癥結,對症開方、因戶施策,確保扶一戶、成一戶。

精準識別,是靶向發力的基礎。贛州堅持以縣為單位,統一標準,分級負責,採取按收入倒排、由群眾評議等方式,逐村逐戶拉網式調查摸底,精準識別貧困戶,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廣大黨員幹部進村入戶、結對幫扶,深入細緻做好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複核認定和建檔立卡工作。

如果說,精準識別是為了確保“扶真貧”,那麼,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就是要切實解決好“真扶貧”“見長效”的問題,確保脫貧的高質量。

“以前一家四口靠幾畝薄地過日子,哪敢想能到城裡享生活?”于都縣沙心鄉紅光村村民袁石原在縣裡的幫扶下,享受到深山移民搬遷、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等多元化幫扶政策,不僅在縣城安了家,夫妻倆還在工業園找到工作,孩子入學、家人就醫等難題得到“一攬子”解決。

興國縣傑村鄉含田村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建成蘆筍、黃瓜等無公害蔬菜基地,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貧困戶袁仁輝高興地告訴記者,家裡的土地流轉有租金,在基地務工有收入,資金入股還有保底分紅,全家早就脫貧了!

近年來,贛州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瞄準癥結,進行“點穴式靶向施治”,釋放扶貧政策疊加效應,千方百計提高脫貧質量。

——產業扶貧“換窮業”。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臍橙、蔬菜、油茶、畜禽、電商、光伏等特色產業,實現了每個鄉村至少發展一個特色產業,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能參與到產業扶貧項目中,形成了“鄉鄉有特色、村村有項目、戶戶有收入渠道”的贛南特色產業扶貧格局。

——安居扶貧“挪窮窩”。全市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讓8.69萬戶貧困戶直接受益;易地搬遷扶貧,僅2016年以來全市就一共建設集中安置點321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73670人。此外,建成農村保障房17371套,讓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實現“拎包入住”。

——生態扶貧“改窮貌”。以上猶縣為例,作為全省生態扶貧試點縣,該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通過推進生態保護治理,發展園村等一批旅遊扶貧示範村(點),開發生態就業崗位,探索出一條生態扶貧的新路子。

——教育扶貧“斬窮根”。為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僅2019年,全市就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43.65萬人次,發放資助金3.17億元,有力保障了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失學。

——健康扶貧“除窮因”。僅2016年以來,我市財政就累計投入8.35億元,按照每人每年260元的標準,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從而為貧困家庭構築起“四道醫療保障線”,城鄉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平均達到91.99%。

——兜底扶貧“斷窮憂”。按照“應保盡保”要求,目前我市農村低保對象共計32.75萬人,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支出農村低保金31.4億元,為特殊貧困人口兜牢了脫貧底線。

……

靶向施策發力,精準到戶到人。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措施,讓貧困群眾陸續實現脫貧摘帽,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11個脫貧摘帽的縣(市、區),群眾滿意度均超過97%。

務實創新,用心書寫贛州答卷

建檔立卡數據顯示,贛州因病因殘致貧戶佔到了貧困戶總數的49.32%。圍繞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我市在全國首創貧困人口重大疾病醫療補充保險制度,獲國家衛健委好評並向全國推廣。

“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全國就業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全國‘萬企幫萬村’片區座談會”“全國消費扶貧現場會”等先後在贛州召開……贛州不斷創新方法路徑和體制機制,探索可複製、適推廣的扶貧開發新模式,多次得到向全國交流推介扶貧脫貧“贛州經驗”的機會。

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充盈創新智慧和為民情懷的“贛州經驗”層出不窮,屢屢登上央媒省媒,廣獲關注和點贊。

增收要長效,產業最重要。贛州首創和推行“五個一”機制,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創新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在“致貧原因—地方實際—產業發展—收益促進”之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一條符合贛州實際的產業扶貧路子。全市產業扶貧聯結貧困戶26.67萬戶,佔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92.8%。

促進就業,是助力貧困戶穩定增收的又一條重要途徑。贛州創新舉措,多渠道促進就業扶貧,通過轉移輸出、建設扶貧車間、開拓扶貧專崗等綜合措施,引導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實現就業。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幫扶15.53萬名貧困勞動力走上就業增收脫貧之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贛州在全省首創“農家書屋+電商”新模式,建設兼具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功能的新型農村文化服務站點,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同時,建立電商學院,定期開展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的務工技能和工資水平。

“互聯網+扶貧”,也是贛州探索的一條好路子。到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2996個,其中貧困村電商服務站843個。寧都“勵志園”是一個由12名殘疾人組成的電商創業團隊,其人其事被列入中央“砥礪奮進的五年”成果展,創辦人廖竹生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年近九旬的廖秀英依託一手好醃技和“郵樂購”電商扶貧站成為“網紅”,登上全國脫貧攻堅獎領獎臺,捧回奮進獎獎牌,“廖奶奶鹹鴨蛋”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作為全國社會扶貧網先行試點地區,贛州充分挖掘社會扶貧網平臺潛力,破除區域障礙,搭建起社會資本進入扶貧領域的橋樑。全市累計註冊愛心人士102.7萬人,註冊貧困戶37.3萬人,發佈物品需求63.8萬件(次),完成物品對接55.4萬件(次),對接成功率為86.86%。

在石城縣,一項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千人鑄造計劃”得到大力實施、受到廣泛關注,全縣至今已完成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1000名,平均每村6人至7人,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其經驗做法,正從全市推廣至全省、全國。目前,全市已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566名,帶動933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就業。

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全面發展,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為民服務的實力和底氣,贛州積極探索推行資源利用、產業帶動、資產經營、服務創收、土地開發、政策利用、異地置業等 7種發展模式,制定出臺了15條扶持政策措施。至2017年底,全市1675個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空殼村”全部脫殼向富。

2019年,贛州又在全省率先開展精準防貧保險試點探索,南康、大餘、崇義等8個縣(區)共投入保費988.278萬元,參保25.874萬人,已理賠184人,獲賠金額逾200萬元。目前,贛州精準防貧保險的做法正在全省推廣。

感恩奮進,接力續寫紅土榮光

一項項幫扶政策、創新舉措的精準落地,讓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在贛南大地化為生動實踐,帶來破繭蝶變。

近年來,贛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全國、全省差距逐步縮小;人均主要經濟指標由全國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提升到了五至六成。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增長9.5%,2018年增長9.3%,2019年增長8.5%,增幅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近5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速度,位列延安、遵義、百色、臨沂、龍巖、三明、黃岡等革命老區之前。

紅土鉅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大到戰略定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小至村民住房、老表喝水、學生讀書。

瑞金市黃柏鄉龍湖村臍橙種植大戶鄧大慶激動地說:“習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以來,黨和政府把各種扶貧政策都帶到了我們百姓身邊,村裡的產業得到了大發展,貧困戶的收入每年都有很大提高,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和政府想得周到,把我們從山窩窩裡搬出來,新居就建在鎮裡新圩,名副其實的黃金地段,周邊環境衛生比之前的老家好太多。”龍南縣程龍鎮53歲的貧困戶鍾禮紅說起異地搬遷的事,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窮怕了,想走出大山去務工,可老婆孩子還要照顧,想走也走不了哇。”曾經的兩難選擇,如今已成為定南縣鵝公鎮留輋村村民胡桂明的“過去時”。2019年,他在村裡的榨油坊務工,收入16000多元,加上還有一筆毛竹林收入,去年底他家順利脫貧。

……

實現整體脫貧的贛南老區人民,有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每一個人都銘記黨和國家的殷殷關懷、深情大愛,眾多百姓自發籌資修建銘恩亭、報恩橋,發自內心擁護中國共產黨,感恩黨中央、感恩習近平總書記。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將消除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到那時,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措施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幫扶,並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這個問題要及早謀劃、早作打算。”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贛州不懈致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前瞻謀劃、內外兼修、主動作為,在積極爭取新一輪振興發展重大政策支持的同時,認真解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建立貧困邊緣戶扶持發展措施、致貧返貧預警監測機制等,切實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確保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

上下同欲齊心幹,敢教日月換新天。今天的贛州,到處可見整齊漂亮的農家院舍和充滿活力的創業人群。全市上下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重要講話精神,站在“百年目標、全黨使命”的高度,投身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和“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的火熱實踐。(特約記者朱海鵬 記者劉青 攝 □記者 鍾義勇 劉效江 溫居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