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长沙老街——潮宗街

潮宗街原名为朝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名,东起北正街,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长沙市仅存的3条麻石大街之一,长511米,宽9米。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所以后来“朝”改为了“潮”。

熟悉的长沙老街——潮宗街

这里跟太平街的的麻石条砖不同,常年的雨水冲刷和不限制车辆,承重不均导致这里的地面中间高两边低。走路的人总是很慢很慢,生怕一个不小心踢到凸出的石头摔倒。

在今天的潮宗街上,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一眼可以看到当年也是大肆拆迁新建的万达广场,有一种城市光鲜背后的现实骨感。这条处在闹市的老街,它的低调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热闹的集市,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属于它自己的古韵。

这是一个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小型院落,中间是一个院子,约有100多平方米。一棵一抱粗的麻柳树长在院子中,南面是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小戏台,四周围着栏杆,戏台的正上方有一幅游龙飞凤图,飞檐斗拱,盖着琉璃瓦头瓦舌和小青瓦。

防空洞是在一处民房下被发现的,现为开褔区不可移动文物。据考证,此地下防空掩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当地军民为躲避日机轰炸而建。面积约100平方米,四壁和洞顶都十分坚固,上面建“朝宗亭”。

老街的尾有一座教堂,这座教堂跟这条老街同风同雨同被火烧,他的名字是长沙真耶稣教堂,约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588平方米,由一栋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组成。

教堂为三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外墙,两坡屋顶,木构楼梯与地板,内山墙上饰有精美彩绘,正面两侧嵌界碑,东侧入巷口嵌“耶稣巷”石碑,室内细部具有中西合璧特点。

梓园巷,原来是刘权之公馆的后花园,如今依旧保留着民国旅馆还有戏台。戏台早已破烂不堪,透过晕黄的灯青光,仿佛那满屋的喝彩还未曾散去,潮宗街的故事因为戏台而有了韵味。

潮宗街值得你我驻足留恋的地方还有这里,楠木厅六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旧馆址,抗日战争时期,金九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要员及家属百余人转移到了这里。

以清代雍正年间铺设的麻石路为轴,向南有连升街、三贵街、梓园巷,向北有九如里、寿星街、高长巷,一条条寻常巷陌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名人公馆也集中在此,其中有晚清重臣瞿鸿禨豪宅、清代长沙县署、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 直线距离全长不过400多米,历史却已有300年。

隐藏在闹市里的老街出口,就是高楼大厦。随着城市升级的步伐正在悄然离去,唯有一条麻石路,串联着它的数百年过往,聆听着道旁风吹婆娑的树叶声。新与旧的分割离得如此接近。未来的改造升级又将历史深处的记忆,重现在老街历史文化的另一面。这里曾经的生活气息,将是芸芸众生下的时代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