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卑,困擾你的人生

自不自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1、人人皆會自卑

德勒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看獅子,反映各不相同。


第一個孩子躲在母親身後瑟瑟發抖;


第二個孩子衝獅子揮舞著拳頭;


第三個孩子問媽媽:“我能不能朝它吐口水?”


他們的反映如此不同,但無一例外表達了心底的害怕——而害怕、自負、憤怒等感覺,很可能都源於自卑,即: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別讓自卑,困擾你的人生


想起今年大熱臺劇《想見你》,引發的這麼一個熱搜:“每一個女孩年輕時都可能是陳韻如”。


陳韻如,是劇中一個陰鬱、寡言、內向的17歲高中女生,從小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父母離異的時候問她跟誰,她失聲痛哭,覺得爸媽都不要她了。


機緣巧合下,另一個女生黃雨萱穿越到陳韻如身上。


黃雨萱開朗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父母離婚的情形再度上演,她分得清楚:“你們不喜歡我,不是我的問題。”


在陳韻如的世界,滿是自卑的呻吟:“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顆星,拼命發光,可最後等待我的,卻只有墜落。而我只會被人遺忘。”


而在黃雨萱的世界,雖然也有愛人離世的傷痛,但她熱愛運動,人緣極佳,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後來,連陳韻如暗戀的男孩也愛上了她。


當陳韻如再度回到原來的世界,發現人人都愛黃雨萱,於是刻意模仿黃雨萱的樣子維持大家的喜歡,她彷彿是為了別人而存在:


“我跟你們一樣,也不喜歡以前的自己”。


我們對她怒其不爭的那一刻,又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黃雨萱和陳韻如猶如我們的AB面,提醒著我們對外擁有多少絕對的自信,內心就擁有某種程度的自卑。

隨著我們長大,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越來越放大別人的優越感:


“別人比我有錢,別人比我好看,別人比我能力強……”


但實際上傳達出來的,是對自己的視而不見。


看見別人的優點時,我們潛意識的覺得,我應該超過所有人,成為世界之王。當發現自己沒有,便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開始嫌棄自己。


我們都有可能變成不接納自己的陳韻如。


別讓自卑,困擾你的人生


但難道“被嫌棄”的陳韻如們,就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嗎?

2、自卑沒什麼可丟人的

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希望自己會是自卑的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


阿德勒認為,人在5歲起就開始形成固定行為模式,對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


人類天生有種向上發展的心理,就如埋在土裡的種子要鑽出地面,沐浴陽光一樣。所以當他們開始長大,開始有了思想,基於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會為自己樹立相應的目標。


而當人陷入自卑的時候,總會追尋讓自己顯得優越的事情,這將成為他的人生目標。

換言之,擺脫自卑也是挖掘自我的一個過程。


你大概想不到,家喻戶曉的口碑男演員,如今又在商業電影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導演徐崢,曾為他標誌性的光頭深深自卑。

生而為人,不完美是常態,與其做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不如做一個擁有特點的人。


如果認識到自卑對我們的種種驅動,變得上進謙卑,勤奮努力,那麼就算自卑,也沒什麼可丟人的。

3、超越自卑,是做大格局的自己

超越自卑,首先要認識自己。


在我看來,人始終存在兩個格局。


一個是小格局的自己。


別讓自卑,困擾你的人生


在這個格局裡,人們最多的自卑來自於現實生活的挫敗,比如減肥反彈了,表白被拒了,工作捱罵了,不幸生病了……


這些讓你覺得“為什麼別人沒有我遭受”的未知事件。


人生猶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但生命的樂趣正是因為存在諸多不確定。


活著,便是用一生的時間把不確定的事情不斷變得確定,從而去體味過程中的人生之味。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活著。

生活中的挑戰無窮無盡,這是我們最大的幸運。


另一個是大格局的自己。


儘管每個人為自己構建的“人生意義”各不相同,但人類無法逃開職業、社會合作和親密關係三個領域的種種關聯,因此阿德勒認為,合作與奉獻,是超越自卑的路徑。


誠然,有許多人只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重要性,而沒有意識到,一個人的重要性不是因為自己多出挑,而是依賴於他們對別人的生活所作出的貢獻。


正如阿德勒自己的人生突圍:“一段經歷、一段創傷,不會是一個人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人們賦予這段經歷和傷害的意義,才會決定我們最終的人生走向。”


當你發現自卑感從來沒有摧毀全人類,便會知道,我們與自卑的相遇,不過是一場誤會。


自卑如同鏡子,讓我們看見小格局的自己,努力掙脫。


自卑也如同明窗,打開大格局的我們,實現超越。


別讓自卑,困擾你的人生


而將自己放在更大的責任與情懷之中,你就能超越自卑,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別讓自卑,成為你的藉口,困住你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