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年味

鄉村的年味是喜慶,是甜蜜,是鮮香,是團聚,也是希望。

進入臘月,打工的、創業的、求學的從四面八方紛紛趕往家鄉,帶著滿身的疲憊和旅途的勞頓,毫無怨言的奔向故土,奔向那一樣的春節,不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喜慶,不一樣方式的年。他們回到家中帶婦攜子,蟻串般趕集市買新衣、辦年貨,於是,集鎮開始熱鬧起來,擁擠起來,生意人也準備了足夠的百貨和溫暖的話語迎接顧客。蔬菜、水果、肉食、春聯等百貨琳琅滿目,沿著長街依次擺開,呈現著無比豐富與繁華,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彎彎的山道上,摩托車、面的、中巴車搭載著男女老少和大包小包的年貨,在山道上奔馳,彰顯著生機與活力,過了臘月二十八,家裡的廚房像過大事一樣鬧騰開了,女人紮上圍裙,灶前灶後忙個不亦樂乎,炸丸子、炸魚蝦、炸雞腿,滷肉,蒸饃饃、蒸碗子、蒸年糕,整個廚房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如在霧中。只有灶膛裡熊熊的火焰映出了一家人歡樂的笑臉。所有東西準備就緒後,便只等除夕後配菜上桌了。

大年除夕應該是年味最濃的一天,無論是家庭富裕還是貧窮,一家人都要在一起團年過節。團年飯做的非常豐盛,葷的、素的、涼的滿滿一大桌,看著就讓人嘴饞。酒過三巡,端上熱騰騰的豆沙肉、蒸盆子等壓軸菜,不用品嚐,光這色、香就足夠讓人垂涎三尺。團年飯吃過後,大人領著孩子去上墳燒紙,叩頭作揖、祈福平安。夜色降臨,家家戶戶燃起木炭、焦炭或木棒柴,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磕瓜籽,吃水果,一邊欣賞著精彩的春晚,一邊談論國家的鉅變,盤點全家的收入、支出以及剩餘,欣喜之餘還有對來年的打算。零點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便此起彼伏的炸響起來,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濃濃的硝煙味,外面炮聲隆隆,屋裡父母早已把熱水燒好,除夕夜裡一定要洗個澡的,而且要徹頭徹尾洗掉一年的殘汙納垢。

初一一大早,一家男女老少換上新裝,父母長輩開始給孩子壓歲錢了,這是孩子們最開心也是最期盼的時刻,女人走進廚房燒水煮餃子,吃過象徵著“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餃子後,紅包大戰拜年活動開始了,吉祥的話語乘上電波飛向四方,條條短信,句句祝福。人與人的關係,一下子變的那樣客氣,你提著禮品到我家來,我提著禮品到你家去,見面必打招呼,招呼聲聲吉祥,小的見老的磕頭如雞啄米,老的給小的解囊掏紅包。隨便到誰家去,讓吃讓喝讓玩讓煙茶讓炭火,處處都是甜甜的笑臉,暖暖的話語。老人們則在一起拉著家常,敘述著陳年往事。年輕人則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暢談過去一年的收成,勾畫著新年的打算。孩子們則在一起熱熱鬧鬧,蹦蹦跳跳,一派人間和諧美景盡收眼底。家家的餐桌上都是肥嘟嘟的肉塊,香噴噴的飯菜,熱騰騰的土酒,甜絲絲的飲料,人們沉醉在和諧幸福的生活中。往日,鄰里的恩恩怨怨也一筆勾銷了,沒黑明沒遲早沒吵鬧沒哭聲,這是民間的樂,人倫的樂,是天地間最大的最純淨的大喜大樂。

大年初二,一般都是出遠門走親戚拜年的時間。特別是剛處上對象的小夥子,則要備上一份厚禮到未來丈人家拜年,順便還要看望女方家特別近的一些親屬,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剛結婚的年輕夫妻這一天也必須回孃家省親,給父母、丈人丈母孃拜年。中年夫婦一般也要由母親帶著最小的孩子回到孃家看望自己健在父母或者是孩子們的舅舅。

初七過後,走親訪友的拜年活動終於蕭條了,集體的團拜活動開始了,東家院子舉行著花鼓歌傳唱,用古老的歌聲歌頌新發展,西家院子跑起旱船,濃妝粉抹服裝統一的秧歌隊,隨著鼓樂的節奏扭起了秧歌,風趣的老搖婆子也唱出了好政策,帶來了新變化,威風鑼鼓剛剛敲響,歡笑的人群立即向四周閃開,一條金龍凌空而來,鱗甲閃閃,白鬚悠悠,左盤右旋,上下翻騰,氣勢磅礴,驚心動魄,四面八方數十支花筒對著龍身虎獅燃燒,銀花飛濺,金星四射,玩龍耍獅的小夥子更是精神抖擻,威風倍增,在火花的噴泉中飛騰翻滾,呼嘯吶喊,圍觀的人群歡呼雀躍,鑼鼓喧天,高臺芯子仙鶴蚌相互演繹,讓整個鄉村沸騰起來。一支支文藝宣傳隊,從東村玩到西村,從這個單位玩到那個單位,一個個村莊,一個個社區,就這樣被歡樂點燃了,被喜慶包圍了,新年的快樂時光就這樣推向高潮,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在燈節的狂歡中落下帷幕。

鄉村的年味似幸福生活的寫照,似荷塘氤氳的月色,似田野初綻的春紅,似秋水縹緲的孤鴻,似踏雪錯過的梅香,似牧笛歸家的晚唱。悠悠盪盪,歷久彌新,令人回味。

鄉村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