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自立的孩子更强大。

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更能体恤人生的冷暖。

一个自立的孩子,一定是内心充实且丰盈的。一个时刻都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父母“抗疫”,10岁“硬核”男孩独自居家

10岁的焦作男孩曲恩泽,爸爸是焦作特警队的一名警察,妈妈是焦作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

疫情当前,爸爸要值班,妈妈要照顾病人,家里只能留下曲恩泽一个人。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危机关头方显自立本色。


这名10岁的男孩,没有因为父母不在家就肆意玩耍,也没有因为无人照顾就无法生活,而是将自己的“小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白天,他会自己上网课,学习知识;


午餐时,他会为自己准备简餐;


偶尔,他还会戴着口罩到超市里进行“大采购”……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疫情当前,他体谅父母奔赴一线的辛苦,自己在家有条不紊地去学习和生活。

起初,他的妈妈还会通过家里的摄像头观察孩子的情况,后来,看孩子如此“省心”,也就放心了。

曲恩泽的视频经播客在网络上发出后,大家纷纷表示羡慕——

“这样自立的孩子请给我来一个”

“十岁的男孩,能做到这样,真的很棒”

“孩子如此自立,一定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教育吧”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孩子的自立不是一天养成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越早进行孩子的“自立教育”,就能越早收获幸福。

家庭教育中的“四把刀”,抹杀孩子自立性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说过,影响他一生的人,是他的母亲:

“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大爱和亲情,什么是宽容和理解,什么是怜悯和同情,什么是诚实和耻辱,什么是坚强和不屈,最主要的是,她给予我自立的人生,让我可以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可见,一个人的自立程度,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人民日报》曾经总结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为自查表,符合其中至少一样,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立:


1.给孩子特殊待遇

2.孩子犯错当面袒护

3.过分注意孩子

4.轻易满足不合理要求

5.允许孩子懒散

6.对孩子央求

7.包办替代

8.大惊小怪

9.剥夺自主权

10.害怕哭闹


总结来说,家庭教育中有“四把刀”,最能抹杀孩子的自立性。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溺爱太多,导致孩子无法自理

许多父母视自己的孩子如掌心中的宝贝,对孩子总是过分呵护,结果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巨婴”。

上个月,住在湖北襄阳的刘女士为自己刚上大一的女儿“找保姆”

刘女士称自己和丈夫都是做生意的,平时很忙碌,但对女儿却娇生惯养,从小就没让女儿沾过一点家务。现在女儿上大学了,起初这半年,她在学校与家之间两边跑,经常到学校去打点孩子的饮食起居。但现在实在忙不过来,所以要找个保姆。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对于招聘保姆的费用,刘女士直言不心疼,只要能照顾女儿日常起居,洗衣做饭就行,她说这样花钱图安心,现在很多人这样。

当被问及女儿对保姆有什么要求时,刘女士笑答:“女儿说比她强就行。”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十八九岁的妙龄少女,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象牙塔里的公主”,到了离开保姆就无法正常生活的地步。

而母亲不仅不加以教育和指导,还公开支持,这样的做法,有点匪夷所思。

生活自理,是自立的基础,对于孩子来说,它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只呵护、不引导,只投喂、不教授,难免会把孩子引入“宠溺的歧途”。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迁就太多,导致孩子缺乏共情


每个父母在样样迁就孩子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

但事实上,“成年而不自立”已经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

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算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了。

但是,6年前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82岁的老妈患有尿毒症,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可他就是不肯。

我们都可怜这位82岁的老母亲,可他家的邻居却道破真相:48岁高材生儿子窝在家里啃老,母亲也有责任。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为了让孩子专注于学业,这位母亲曾对儿子无限迁就。

母亲为儿子打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

他很少接触书本以外的世界,人情世故,他全然不知;家务全程由母亲代劳,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渐渐地,孩子认为母亲所做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尽管到了48岁,尽管拥有高学历,他依然不能体谅母亲的辛苦,也不愿出门与外界打交道,把在家啃老当成了习惯。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唠叨太多,导致孩子失去动力


“唠叨”是许多父母的通病。

住在我家隔壁的那位妈妈就是如此。

我们常常听她对孩子说:

“都多大了,系鞋带都不会”

“今天上学怎么又迟到了,走路慢吞吞”

“吃完饭记得把碗拿开,说多少遍都记不住”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就是在这样无休止的“唠叨”里,我们常常看见她的儿子低着头、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放学路上,很明显感受到,这个少年不快乐。

一个心情低落的孩子,如何指望他做事高效?

一个备受指责的孩子,如何希望他阳光快乐?

天长日久的宠溺容易让孩子沦陷,但无止无休的细碎唠叨,却容易让孩子失去做事的动力,渐渐地开始质疑自己,也就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期望太高,导致孩子难以承受


孩子都有一种“杰克苏”或者“玛丽苏”情节,这种情节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们大多认为自己就是小太阳,大家都要围着自己转。

如果父母给予太多期望值,而孩子又没有达到,他们就会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一切都归因到是自己不够好。

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到自责和内疚的情绪里,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像一座山一样,压在孩子背上,让他们无法自立。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培养孩子自立,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好孩子,是终身责任,更是任何事业都比不上的成功。教育孩子自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并不难,做到三点就够了——


多用“买雪糕”模型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心灵的七种兵器》中,提到过一个“买雪糕”模型。

夏天,一位母亲和9岁的孩子一起出游。天气很热,儿子想吃雪糕,于是向妈妈要了10元钱,自己去买。

儿子走进第一家超市买雪糕,发现那是一家蔬菜超市,没有雪糕,于是果断离开,到第二家超市;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在第二家超市,他选择了一支自己喜欢的奶油雪糕,付钱、找零之后,他向老板说了再见,然后拿着雪糕边走边吃。

结果没走两步,雪糕竟然融化掉到了地上。他急得快哭了。

母亲见状,赶紧又给孩子十元钱,让孩子再买一支雪糕。

这一次,孩子精心呵护着这支雪糕,一丝不苟地拿着它,他说:“我这次一定要保护好它,不能让它再掉到地上。”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这个简单的过程,在教育学中,是一次微型的自立能力训练。

对于孩子来说——

想吃雪糕,自己去买。这是自己解决问题。


去哪家店,选哪款雪糕。这是自己做出选择。


买雪糕的过程中,与老板交流、付费、找零。这是主动社交和消费意识。


雪糕掉在地上,感到十分惋惜并承认是自己的错。这是个体责任感。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再伤心也重振旗鼓,再拿10元钱去买一盒。这是提出解决方案。


上次不小心,这次要小心点。这是自己总结经验。

这个模型,对于孩子自立能力的训练是全方位的。


但在此过程中,妈妈做了什么吗?她只需要给孩子10元钱,再给孩子10元钱。

如果这个模型在生活的不同场景中反复被使用,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一次次强化,自立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当他的本事越来越多,对家长的依赖越来越少,家长就会越来越轻松,他也会越来越强大。这是真正的双赢。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放弃“代劳”,多些指导


“放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尤其是对于中国家长。

许多家长不愿意对孩子“放手”,不是因为他们爱孩子,而是出于“省事”。

·孩子3岁时,教他用勺子可能会“满地种饭”,直接喂他吃饭简直是多快好省;


·孩子7岁了,教他系鞋带可能要耗费一天一夜,但你帮他系,几秒钟搞定;


·孩子10岁了,教他整理书包真的很难,要喊八遍揍三回,但是你帮他整理,三分钟完成;

当你选择了更省力的做法,还会侥幸地安慰自己: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可是,孩子不会一夜之间长大,凡是成长,必有因果。

10岁那年,他没学会整理书包,到了20岁,他一定会了。但是20岁时,一个自立的孩子已经想着用课外兼职的收入为父母买个礼物了,可你的孩子,才刚学会整理书包。

所以,少些“代劳”吧。

平时的大扫除,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体会劳动的乐趣;

让孩子自己洗袜子,教孩子熟悉各种家电的用法;

告诉孩子学习学累了,就起身动一动,整理一下房间;

甚至让孩子自己去超市购物、自己掌管压岁钱……

这些小事,无非是让孩子知道,爸妈不会跟你一辈子,早晚有一天,你要离开襁褓独自翱翔。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做好细节拆分

生活中许多事,如果不把细节拆分开来,是很难在孩子这里“贯彻执行”的。

比如“写作业”这件事,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其中包含着记作业、写作业、查看错题、巩固知识……这些复杂的步骤。

所以,父母在引导时,尽量将细节拆分。

不要跟孩子讲“你要按时写作业”,而要说:

“你要保证每天把作业记清楚”

“写作业的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中途不要玩耍,写完给我看”

“今天的错题有哪些,记录了吗”

“今天上课学了什么,要在作业之后巩固”

父母奔赴抗疫一线,10岁男孩独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模拟未来生活的过程。今天他能够将了解并处理好事物的细节,那么明天,他也会掌控自己的未来。

人的能力都是要不断积累的。

一个从小自立的孩子,在10岁就能照顾好自己,并且体谅父母的辛苦;

一个不自立的孩子,即便到了20岁,也不可能忽然间就学会洒扫庭除,更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工作,方方面面地周全。

“让孩子自立”,这六个字翻译过来,就是“让孩子有自主的能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感知世界,也会学习某样技能,尝试承受压力。

拥有自立能力,他才不会在各个年龄遇到突发事件时茫然若失,不会一点小风浪就让他逃到父母身边,哭喊着“求抱抱”。

自立要趁早。

我们不求孩子一定长成展翅翱翔的飞鹰,但至少不要成为“巨婴”,不要在成年以后,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下瑟瑟发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