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自立的孩子更強大。

他們擁有更強大的內心,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更能體恤人生的冷暖。

一個自立的孩子,一定是內心充實且豐盈的。一個時刻都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父母“抗疫”,10歲“硬核”男孩獨自居家

10歲的焦作男孩曲恩澤,爸爸是焦作特警隊的一名警察,媽媽是焦作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

疫情當前,爸爸要值班,媽媽要照顧病人,家裡只能留下曲恩澤一個人。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危機關頭方顯自立本色。


這名10歲的男孩,沒有因為父母不在家就肆意玩耍,也沒有因為無人照顧就無法生活,而是將自己的“小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白天,他會自己上網課,學習知識;


午餐時,他會為自己準備簡餐;


偶爾,他還會戴著口罩到超市裡進行“大采購”……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疫情當前,他體諒父母奔赴一線的辛苦,自己在家有條不紊地去學習和生活。

起初,他的媽媽還會通過家裡的攝像頭觀察孩子的情況,後來,看孩子如此“省心”,也就放心了。

曲恩澤的視頻經播客在網絡上發出後,大家紛紛表示羨慕——

“這樣自立的孩子請給我來一個”

“十歲的男孩,能做到這樣,真的很棒”

“孩子如此自立,一定離不開家長的悉心教育吧”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孩子的自立不是一天養成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越早進行孩子的“自立教育”,就能越早收穫幸福。

家庭教育中的“四把刀”,抹殺孩子自立性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說過,影響他一生的人,是他的母親:

“母親教會了我什麼是大愛和親情,什麼是寬容和理解,什麼是憐憫和同情,什麼是誠實和恥辱,什麼是堅強和不屈,最主要的是,她給予我自立的人生,讓我可以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可見,一個人的自立程度,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人民日報》曾經總結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為自查表,符合其中至少一樣,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立:


1.給孩子特殊待遇

2.孩子犯錯當面袒護

3.過分注意孩子

4.輕易滿足不合理要求

5.允許孩子懶散

6.對孩子央求

7.包辦替代

8.大驚小怪

9.剝奪自主權

10.害怕哭鬧


總結來說,家庭教育中有“四把刀”,最能抹殺孩子的自立性。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溺愛太多,導致孩子無法自理

許多父母視自己的孩子如掌心中的寶貝,對孩子總是過分呵護,結果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巨嬰”。

上個月,住在湖北襄陽的劉女士為自己剛上大一的女兒“找保姆”

劉女士稱自己和丈夫都是做生意的,平時很忙碌,但對女兒卻嬌生慣養,從小就沒讓女兒沾過一點家務。現在女兒上大學了,起初這半年,她在學校與家之間兩邊跑,經常到學校去打點孩子的飲食起居。但現在實在忙不過來,所以要找個保姆。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對於招聘保姆的費用,劉女士直言不心疼,只要能照顧女兒日常起居,洗衣做飯就行,她說這樣花錢圖安心,現在很多人這樣。

當被問及女兒對保姆有什麼要求時,劉女士笑答:“女兒說比她強就行。”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十八九歲的妙齡少女,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象牙塔裡的公主”,到了離開保姆就無法正常生活的地步。

而母親不僅不加以教育和指導,還公開支持,這樣的做法,有點匪夷所思。

生活自理,是自立的基礎,對於孩子來說,它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只呵護、不引導,只投餵、不教授,難免會把孩子引入“寵溺的歧途”。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遷就太多,導致孩子缺乏共情


每個父母在樣樣遷就孩子的時候,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養一個巨嬰。

但事實上,“成年而不自立”已經是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去年,有這樣一則新聞。

48歲的大衛,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讀的是同濟,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算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了。

但是,6年前他回國後,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苟活。

82歲的老媽患有尿毒症,苦苦勸兒子出去工作,可他就是不肯。

我們都可憐這位82歲的老母親,可他家的鄰居卻道破真相:48歲高材生兒子窩在家裡啃老,母親也有責任。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為了讓孩子專注於學業,這位母親曾對兒子無限遷就。

母親為兒子打造了一個封閉的環境。

他很少接觸書本以外的世界,人情世故,他全然不知;家務全程由母親代勞,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漸漸地,孩子認為母親所做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儘管到了48歲,儘管擁有高學歷,他依然不能體諒母親的辛苦,也不願出門與外界打交道,把在家啃老當成了習慣。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嘮叨太多,導致孩子失去動力


“嘮叨”是許多父母的通病。

住在我家隔壁的那位媽媽就是如此。

我們常常聽她對孩子說:

“都多大了,繫鞋帶都不會”

“今天上學怎麼又遲到了,走路慢吞吞”

“吃完飯記得把碗拿開,說多少遍都記不住”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就是在這樣無休止的“嘮叨”裡,我們常常看見她的兒子低著頭、揹著沉重的書包走在放學路上,很明顯感受到,這個少年不快樂。

一個心情低落的孩子,如何指望他做事高效?

一個備受指責的孩子,如何希望他陽光快樂?

天長日久的寵溺容易讓孩子淪陷,但無止無休的細碎嘮叨,卻容易讓孩子失去做事的動力,漸漸地開始質疑自己,也就失去了自立的能力。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期望太高,導致孩子難以承受


孩子都有一種“傑克蘇”或者“瑪麗蘇”情節,這種情節的本質是“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們大多認為自己就是小太陽,大家都要圍著自己轉。

如果父母給予太多期望值,而孩子又沒有達到,他們就會以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一切都歸因到是自己不夠好。

這樣,他們就會陷入到自責和內疚的情緒裡,過大的心理壓力,會像一座山一樣,壓在孩子背上,讓他們無法自立。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培養孩子自立,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對於家長來說,教育好孩子,是終身責任,更是任何事業都比不上的成功。教育孩子自立,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培養孩子自立能力並不難,做到三點就夠了——


多用“買雪糕”模型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著作《心靈的七種兵器》中,提到過一個“買雪糕”模型。

夏天,一位母親和9歲的孩子一起出遊。天氣很熱,兒子想吃雪糕,於是向媽媽要了10元錢,自己去買。

兒子走進第一家超市買雪糕,發現那是一家蔬菜超市,沒有雪糕,於是果斷離開,到第二家超市;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在第二家超市,他選擇了一支自己喜歡的奶油雪糕,付錢、找零之後,他向老闆說了再見,然後拿著雪糕邊走邊吃。

結果沒走兩步,雪糕竟然融化掉到了地上。他急得快哭了。

母親見狀,趕緊又給孩子十元錢,讓孩子再買一支雪糕。

這一次,孩子精心呵護著這支雪糕,一絲不苟地拿著它,他說:“我這次一定要保護好它,不能讓它再掉到地上。”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這個簡單的過程,在教育學中,是一次微型的自立能力訓練。

對於孩子來說——

想吃雪糕,自己去買。這是自己解決問題。


去哪家店,選哪款雪糕。這是自己做出選擇。


買雪糕的過程中,與老闆交流、付費、找零。這是主動社交和消費意識。


雪糕掉在地上,感到十分惋惜並承認是自己的錯。這是個體責任感。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再傷心也重振旗鼓,再拿10元錢去買一盒。這是提出解決方案。


上次不小心,這次要小心點。這是自己總結經驗。

這個模型,對於孩子自立能力的訓練是全方位的。


但在此過程中,媽媽做了什麼嗎?她只需要給孩子10元錢,再給孩子10元錢。

如果這個模型在生活的不同場景中反覆被使用,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會一次次強化,自立能力也會大幅度提升。

當他的本事越來越多,對家長的依賴越來越少,家長就會越來越輕鬆,他也會越來越強大。這是真正的雙贏。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放棄“代勞”,多些指導


“放手”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尤其是對於中國家長。

許多家長不願意對孩子“放手”,不是因為他們愛孩子,而是出於“省事”。

·孩子3歲時,教他用勺子可能會“滿地種飯”,直接喂他吃飯簡直是多快好省;


·孩子7歲了,教他繫鞋帶可能要耗費一天一夜,但你幫他系,幾秒鐘搞定;


·孩子10歲了,教他整理書包真的很難,要喊八遍揍三回,但是你幫他整理,三分鐘完成;

當你選擇了更省力的做法,還會僥倖地安慰自己: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可是,孩子不會一夜之間長大,凡是成長,必有因果。

10歲那年,他沒學會整理書包,到了20歲,他一定會了。但是20歲時,一個自立的孩子已經想著用課外兼職的收入為父母買個禮物了,可你的孩子,才剛學會整理書包。

所以,少些“代勞”吧。

平時的大掃除,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體會勞動的樂趣;

讓孩子自己洗襪子,教孩子熟悉各種家電的用法;

告訴孩子學習學累了,就起身動一動,整理一下房間;

甚至讓孩子自己去超市購物、自己掌管壓歲錢……

這些小事,無非是讓孩子知道,爸媽不會跟你一輩子,早晚有一天,你要離開襁褓獨自翱翔。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做好細節拆分

生活中許多事,如果不把細節拆分開來,是很難在孩子這裡“貫徹執行”的。

比如“寫作業”這件事,看上去只是簡單的三個字,但其中包含著記作業、寫作業、查看錯題、鞏固知識……這些複雜的步驟。

所以,父母在引導時,儘量將細節拆分。

不要跟孩子講“你要按時寫作業”,而要說:

“你要保證每天把作業記清楚”

“寫作業的時間控制在兩個小時之內,中途不要玩耍,寫完給我看”

“今天的錯題有哪些,記錄了嗎”

“今天上課學了什麼,要在作業之後鞏固”

父母奔赴抗疫一線,10歲男孩獨自居家:自立的孩子,有多“硬核”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模擬未來生活的過程。今天他能夠將瞭解並處理好事物的細節,那麼明天,他也會掌控自己的未來。

人的能力都是要不斷積累的。

一個從小自立的孩子,在10歲就能照顧好自己,並且體諒父母的辛苦;

一個不自立的孩子,即便到了20歲,也不可能忽然間就學會灑掃庭除,更不可能兢兢業業地工作,方方面面地周全。

“讓孩子自立”,這六個字翻譯過來,就是“讓孩子有自主的能力,掌握人生的主動權”,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瞭解自己,感知世界,也會學習某樣技能,嘗試承受壓力。

擁有自立能力,他才不會在各個年齡遇到突發事件時茫然若失,不會一點小風浪就讓他逃到父母身邊,哭喊著“求抱抱”。

自立要趁早。

我們不求孩子一定長成展翅翱翔的飛鷹,但至少不要成為“巨嬰”,不要在成年以後,還躲在父母的羽翼下瑟瑟發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