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五)!

《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其中,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浙江書局重刊華亭張氏原本(簡稱“王弼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是三個最重要的版本。讀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讀才能兼聽則明。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五)!

筆者繼續分享三個版本第五章(以王弼本順序為主,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後都用繁體字表達原文)

王弼本《道德經》 5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簡體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簡體為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jué),(簡體為動)而愈出。多數(shuò)窮,不如守中。

帛書版《老子》49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簡體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為芻狗。天地之間,其輿。虛而不

出。多數窮(簡體為窮),不若守於中。

楚簡版《老子》甲簡【原文】:天地之間,其猶(簡體為猶)與,虛而不出。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五)!

甲簡原文

這一章三個版本略有不同。

聲人聖人,同一個意思,帛書版或還有表達很有聲望的人,但筆者認為聖人更好,而且這裡不能將後世對聖人的定義作為理解參考,應當理解為黃帝內經中的聖人之意,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這裡已經涉及到自心的修養了。聖人不但掌握了這些客觀的規律。而且只有適當的嗜慾之心,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很淡泊,能夠調節自己,沒有生氣嗔恨的這種心思。

②:,省,音“醒”,察看。百省,即百姓。

橐籥輿,橐,音“駝”,袋子。籥,即“龠”,音“月”,樂器名。輿,似指車廂。橐籥,本指古代管樂器。橐籥輿

,似指巨大的“風箱”。

猶(簡體為猶)通“猶”:如同;好像的意思。

,淈,通“屈”竭盡的意思。 《荀子‧宥坐》:“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 楊倞注:“淈,讀為屈,竭也。”。

,乙本為“”,通“動”,鼓動、運動之意。

。俞,通“愈”,越;更加的意思。

言,言感覺像是後世改寫,筆者

大概揣摩,西漢初年,有學者像是篡改“絕智棄辯”來反對儒家一樣,把“多聞數窮”改為“多言數窮”。

《老子》都讀錯了,至少要三版同讀(五)!

每個人對《老子》的理解不同,筆者只把自己對這一章的理解分享讀者僅供參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簡體為芻)狗。天地,可以籠統的理解為自然規律或“道”不會有仁愛之心,把萬物當做草紮成的狗,這是一種比喻,就是所自然規律是沒有感情的,對待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不能用後世對聖人的定義作為理解參考,聖人是一種指代,指代的是契合自然規律的,掌握了這些客觀的規律,沒有生氣嗔恨等感情因素,客觀公正的人,對待百姓也是不摻雜感情的。當然也可以按生活理解,作領導要不摻雜私人感情,一律平等。筆者認為只要結合自身怎麼理解都是對的,哈哈。

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輿。虛而不淈,蹱而俞出。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大風箱一樣嗎?在看似空虛的空間裡化生萬物的能力永不枯竭,越動就越能生出,該句是為了說明上句天地不仁。自然規律雖然不會有感情,同時也正因沒有偏頗,才會這種沒有窮盡運轉,才會越運轉生機越發旺盛。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筆者這樣理解這句,,在古文中很少看到解釋為沒錢的。窮在古文中都是“盡"的意思,特別是數窮,通常就是再也沒有了,盡了,沒有變化的餘地了。為什麼多聞就會到了盡頭,難道見多識廣反而就到了人生極限,盡頭了?這可不是反駁見多識廣,而是希望人不要被見聞左右,舉個例子,繁雜的社會信息給了人另類的價值觀。就像本身我們都是追求安逸與快樂的。但社會告訴我們有錢就是快樂,別人羨慕的眼光就是快樂,但你真的快樂麼,當前好多人是在為別人而活著,裝作別人眼中快樂的樣子。這樣人就是多聞數窮,忘了本心。

不若守於中,可以說是守住本心,也可以說是守住正中不偏不倚,不為外物所動,還可以理解遵守自然之道,陰陽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