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美文|集结:信仰的力量

(任课老师的话【此处我指的是本文汇总作者:朱彩红老师,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博士/苏磨导师——掌柜注】:这是云南大学哲学系选修课“宗教经典导读”的期中作业,选课的学生为2015级和2016级哲学专业的本科生。我布置的作业是:看两部印度电影,

《我的个神啊》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写一篇观后感。从学生们的作业中,我摘录了下面的段落和语句,大抵讨论的是“信仰”和“爱”的话题。他们的看法未必字字精准,经得起严格的推敲,甚至未必是自己的观点,而是自己赞同的影评人的观点。但是,这些内容体现的精神内核,仍然让我十分感动。或幽默、或激愤、或惭愧、或真情流露……这些二十出头、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们的思考不可谓不深刻,他们选择的立场不可谓不令人欣慰。

瑜伽美文|集结:信仰的力量


瑜伽美文|集结:信仰的力量


嘉谷说,PK让认识他的人们明白,真爱的意义是什么,真爱就是“如果我爱你,就给你自由”,因为爱不是捆绑和束缚。

信仰应该打破形式的束缚,走上更加自由的宽广的道路,因为人类的共同愿望都是获得爱和幸福,因而在信仰的层面上,不同宗教之间并没有差别,所有的诵经声都歌颂同一个理想同一个存在,所有的信仰道路都通往同一个终点,亦如所有的河流都奔赴同一片汪洋。

——孙艳萍


美好事物的产生就源于人们对美好的事物始终怀揣着信仰。帕万所信仰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概念上的神,在他选择打破陈规的那一刻,一个活生生的神的形象便从他的身上流露出来了,帕万逐渐与他的信仰融合了。

信仰就是因为信仰者的信仰而伟大,信仰者的信仰可以称之为神。

——孔卓越


信仰面前的生命就像是脱去了衣服,褪去了皮囊,用心灵在交流,像是灵魂握住了手,神只是远远地看着;神明不需要在场,生命本身在信仰面前就已然是神最好的最纯粹的造物了。

信仰的力量不在于信哪个神,而在于信仰是生命对愿景的互换,是生命本身流淌的血液蒸腾升华的过程。信仰没有国界,宗教也没有精神意义上的边界,因为用伊斯兰教的宗教方法虔信真主和用印度教的方式虔信罗摩,二者凝聚在一个人的生命之中。

——朱鑫涛


人们站在人生的迷宫面前,试图走向精神解脱和解放。这里有很多道路可走。有些道路虽然绕远,但是注定却能通达终点,有些道路虽然看上去很近,却会在半路上走向灭亡。最重要的不是哪一条路最近,而是在所有通达终点的路中哪一条更加合适你。事实上,只要能够找到一条通往终点的路,即使路稍微远一点又如何呢?我们将看见他人所没有看见的风景。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收获。

——杨亚光


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下之别。人不可能了解到造物主是以怎样的胸怀创造宇宙万物……信仰让人懂得爱众生,而爱则让人体会到至高无上的欢乐,一如席勒所赞颂,贝多芬所演奏的无上的欢乐。

——郭士谦


全知全能的神需要你们的保护吗?需要你们以杀戮为手段的保护吗?这世上又有多少的血腥冲突,打着虔诚的宗教旗号,源于狂热的意识形态,煽动恐惧,煽动盲信,煽动对某一身份和狭隘利益的执念,杀戮无辜、制造仇恨?——“你的信仰,让你学会了爱还是恨?”

在那一刻,所有的教条都消失不见,他只剩下一颗心,一颗充满“爱”的心。“我要亲自送这个女孩回家,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帕万送小萝莉回家的路,是一条帕万回归信仰本质的路。冲破了定义,帕万放下了“教派分别”;冲破了教条,帕万学会了“不二善用”。

他和女友拿出买房的钱,给了中介送小萝莉回巴基斯坦。不料中介是个大骗子。他自责极了,红着双眼,抡起拳头,三下五除二,他将妓院搅个天翻地覆,将中介甩出了二楼窗户,将小萝莉紧紧搂在怀中。

——王宏福


“我想如果真有神,哈奴曼神一定会听得到这个声音。”

——刘菁怡


帕万行走在善良的两国人民中间,像一个圣徒,淳朴的人践行着神的道,他应该是人类精神上的引导者。

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栾文强


猴神大叔表现出来的这种人类情感中最基本的善良,使一切的阶层、种族、宗教和信仰的差异都显得非常的渺小和苍白。

在这个基础上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宗教是什么了,说到底宗教就是为我们提供一个站立、观看和行动的地方,让我们在这个有利位置上展望整个世界。

——姜峰


当PK跪在一座粗糙的神像面前哭诉自己的遭遇时,他问了一句让我觉得很悲痛的话:“神啊,请你给我一个答案吧!”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希望、失望和绝望,才会让一个外星人如此虔诚无比地、丝毫不懈怠地向神求索,这对那些宣称自己是忠诚信徒却不虔心完成祈祷仪式的伪信徒是种何等的讽刺。

——漆锐丰


真正的信仰本该是一种纯粹的精神。

——马豪


在纯粹的爱面前,帕万心中没有国恨家仇,因为这种单纯坚定的信念,他从未放弃过要送小沙希达回家,就算生命受到了威胁,他依旧在坚持自己所承诺的、所信仰的。

信仰不同不应当作为斗争的理由。

宗教本身具有排他性,但是在信仰的更深处应该是人性的光辉,在学会做一个虔诚的信徒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因此更要有人性所闪耀的善。宗教的责任应当是导向善而非恶的斗争,在每个宗教内部,必然是有恶也有善的存在,若单纯是因为少数的恶或者少数的善而忽视另外的一部分,都是错误的。

——江月


我们看到片中那恢弘的主题,不是通过枯燥的宣讲,而是通过镜头中真挚的情感被传递出来。传递出的情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身上最朴素的部分,比如,世人对孩子的怜爱;另一方面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丢失的、更崇高的层面,比如对承诺的尊重,对于信仰的坚持。

从人伦意义上看,人们有道德义务去帮助这个小姑娘重回父母的怀抱,从政治现实考量,人们又难以逾越仇恨在内心刻划的沟壑。但也正是在这之后,导演一次次用情感打败和拆解了政治意义上的藩篱与障碍。人性中本能的善意最终战胜了头脑中的狭隘与恶毒。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如此令人动容的根源。

你会发现在那些剑拔弩张的表象之下,总有人性的暖流。

这部悲喜交加的佳作让我们得以反观禁锢着我们头脑的所有偏见,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跨越了那些障碍,什么时候我们才真的得以切近人性中的纯善。

——袁冠秀


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正是通过莎希达和帕万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让观众明白信仰应当成为精神的灯塔,而非产生分歧与隔阂的原因。

我们不能嘲笑那些信教的人们,因为我们一样无知地对待这个世界。

——李王泽楠


他原本那么平凡普通,但靠着自己善良的天性却做了一件很多人都做不了或者不敢做的事情。

事实上,阿米尔·汗本人就是伊斯兰教徒,但在影片中,他并没有偏袒维护任何一个宗教,而是一碗水端平,站在一个更超脱的立场反思宗教这一整体,这样的立场,理当被所有人接受。

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信仰理应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是互相攻击的理由,人才是决定自身信仰的主体,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我们可以赋予信仰以包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恶意的排他?

爱,就让它自由。信仰,就自己给自己力量。

——关朝


原来不一定要恪守教义,不懂变通才能通向信仰,只要心向着信仰,那便是向着信仰前行。

现在的帕万,不再为了哈奴曼而遵守戒律,但是神明已经住进了他的心中。

而莎希达的那句“罗摩神万岁”将这一种奇妙的感觉在此释放。这一刻世界惧静,只有帕万与莎希达之间的人性、真情的交织构成那幅绝美的画卷。

——周佳栋


用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去看这部电影,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回味。在想了很久之后,我觉得有点难过,因为我觉得我在男主人公帕万身上看到的那种“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的勇气和魄力,我也曾经有过,但正因为我在这里用的是“曾经”两个字,所以才让我觉得格外的不是滋味。这部电影给了我这样一个感受,它就像是一根细小的针轻轻地将笼罩在人头顶的罩子戳出了一个肉眼都难以察觉的洞,于是阳光照进来了,于是一切都是亮堂堂的了。

孔子有一句话叫“刚毅木讷近于仁”。在所有人眼中,帕万是最笨的那个,但恰恰是这种至憨至愚才显得他至诚。至诚之人才会立于天地,这就是为什么他这一路上会遇到这么多人愿意帮助他,因为对于真正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会有人想要去拒绝它。

电影中有很多温馨的、让人感动的情节。像沙希达在茫茫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帕万,然后毅然决然走向他那样,这是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之间的缘分,无关国籍,无关信仰,无关爱恨,这只是一个纯洁的小孩顺从心灵的指引所做出的选择,仿佛有天神在她耳边呢喃“就是他”,出于这种近乎于本能的信任,可爱的莎希达带着笑意摇头晃脑地走向帕万时,那一刻我觉得非常感动。

我从来都不知道信仰的差异原来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可以让同一片土地上的国家分割而治,以至于常年炮火问候彼此。它让双方国家的人民彼此痛恨,连一个仅有5、6岁,不能开口,根本连信仰为何物都不清楚的小女孩都容忍不下,如果是这样的信仰,那我宁可不要,因为在这样的信仰之中我得不到想要的救赎,甚至会在仇恨的苦海中沉沦得更加彻底。

——邓小侠


诸如此类“不现实”之处是这部电影受到一些批判的原因——敌对的关系往往并不是仅凭“爱”便能化解的,法律也不是仅凭单纯善良的心便能超越的……而使这个“不现实”的故事得以成立的“不现实”的社会,也是创作者们所呼吁实现的。在这个社会中,真正的信仰可以跨越身份、种姓、宗教、国别,从而实现最高的善,因而相信这种信仰本身的存在是建立这一真正信仰的基础。

“猴神”的故事是一个既不现实又无比现实的故事。

——娄海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