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誦瑜伽》公益課004

《唱誦瑜伽》公益課004

主題:mahā mantra

講解:王東旭

整理人:林佩、夏沫、筱雨、美麗、萍萍、單宥惠、文婷

(《唱誦瑜伽》公益課3群工作組)

審校:焦文靜

(此處省略音頻,若想了解更多,請留言由掌櫃邀請入《唱誦瑜伽》公益分享群。)


朋友們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唱誦瑜伽》公益分享的第四課。

今天講的曼陀羅在《唱誦瑜伽》P66頁,請看第六個曼陀羅——摩訶曼陀羅。它的梵文是mahā mantra,ā為長元音, mahā是“大”或者“偉大”的意思,所以這首曼陀羅也被稱為“大曼陀羅”。

這首曼陀羅裡有三位聖名——hari (也就是Viṣṇu,毗溼奴)、rāma(也就是羅摩)、kṛṣṇa(也就是克里希那或奎師那)。這三個名字在此曼陀羅中三位一體,被反覆唱誦。克里希那和羅摩都是毗溼奴的化身,這首曼陀羅中,毗溼奴的本尊和化身都在裡面,因此這首曼陀羅被很多朋友們所熟知。

今天對“摩訶曼陀羅”的講解不需要那麼多,因為大家對這首曼陀羅的理解都比較深刻。我們首先逐詞地朗讀一下這個曼陀羅(示範)。

hare rāma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

hare kṛṣṇa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

第一個名字是hare。

在這裡它不是h-a-r-i,而是h-a-r-e,如果是h-a-r-i,讀hari(示範)。而這裡的h-a-r-e,讀hare(示範),大家注意是有區別的。hare和hari到底怎麼區分呢?hare是hari的“呼格”,也就是說這裡有一個語法轉換。不講那麼深,只是告訴大家,類似於形容詞、名詞這樣的詞態變化,hare是hari,也就是我們之前學習過的 “hariḥ oṃ tat sat”中“hari”的一個“變格”,是詞態的轉換。

第二個詞是rāma。

這個詞發音的時候一定記住舌頭上卷,舌尖頂著上顎發“rā”。當然,有人把舌頭“抖”起來發音也可以。rāma的意思是“羅摩”,我們上一課講到的“羅摩曼陀羅”:śrī rāma jaya rāma jaya jaya rāma ,就是今天“摩訶曼陀羅”中的“羅摩”。

第三個詞是kṛṣṇa。

kṛṣṇa就是“克里希那”,《薄伽梵歌》裡面的神,也被譯為“奎師那”。它的發音是kṛṣṇa“哥師那”(示範),好多同學可能覺得為什麼跟自己以前的發音不一樣呢?以前通常的發音是“奎師那”。大家想一想,“奎師那”的這個發音是典型從英語化發音轉換過來的:kri,英語化發音為“克瑞(奎)”,於是kṛṣṇa便發音成為“奎師那”。但如果從標準的梵語來說,發音是kṛṣṇa“哥師那”。有的同學可能也會說,我的印度老師也發“哥瑞師那”。這是因為帶下點的“ṛ”,在一些印度方言裡,的確是發kri“哥利”,但是,大部分梵文老師在發這個音的時候,都發kṛ“哥”,所以,它是kṛṣṇa“哥師那”。

這首曼陀羅唱誦的調子非常多,我僅僅舉出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唱法。剩下的唱法,大家可以自己去欣賞。如果大家每一個詞彙都發音正確了,也鼓勵大家創作屬於自己的“摩訶曼陀羅”。

下面我們唱誦一下。(示範)

hare rāma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

hare kṛṣṇa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

《唱誦瑜伽》公益分享課第四課就到這裡結束,感謝大家!

hariḥ oṃ tat sat ||

以上內容來自王東旭老師《唱誦瑜伽》公益分享課,版權歸屬王東旭老師。


《唱誦瑜伽》公益課004 | mahā mantr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