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在中國古代,對中原王朝構成最大威脅的民族來自於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兩大系統,匈奴是一個系統,東胡是一個系統。匈奴和突厥都屬於匈奴系統;契丹、女真和蒙古屬於東胡系統。這些北方的遊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錢糧和女人,總是想著法子往南侵擾中原王朝,企圖佔些便宜,得些好處。中原王朝也飽受這些遊牧民族的騷擾,從歷史上看,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按理說歷史上中原也有強大的王朝,像大漢王朝、大唐王朝,雖然漢武帝和唐太宗時,國力強盛,和遊牧民族打仗,勝利場次能稍微多些,但是總體上說,還是敗多勝少。那麼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第一個原因就是少數民族全民皆兵,他的生產跟戰鬥是一回事兒。三歲能開弓,五歲能上馬,打仗就是開弓和上馬這兩件事,小孩兒都能彎弓射大雕。天上的雕一箭就下來,四條腿的鹿一箭就放倒,射人更不在話下。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兵力最少的時候,“控弦之士三十萬”,能拉弓的人有30萬,相當於5個人裡有1個兵。漢朝最多的時候六千萬人口,軍隊最多的是60萬,100人裡1個兵。中原王朝的老百姓的手是拿鋤頭的,要把種地的訓練成拿刀槍的,這需要時間。少數民族本來就是拿弓箭的,所以他們全民皆兵,你打不過他。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第二個原因是騎兵打步兵。匈奴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他們“逐水草,習射獵”,是遊牧民族,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所以遊牧民族都弓馬嫻熟。中原王朝養馬的少,好多還都是跟匈奴買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步兵作戰。那如果步兵沒有特殊的地形、陣法和武器可以依靠,騎兵依靠強大的衝擊力,打步兵就和切菜差不多。而且騎兵速度很快啊,打完仗,快速打掃戰場,繼續往前衝,直到覺得收穫差不多了,就打道回府了,回家的路上,還能繼續搶一波。來去無影,步兵追不上他們啊。攔也攔不住,追也追不上,步兵一點辦法都沒有。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第三個原因是匈奴這些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後勤,每個戰士三匹馬,一匹戰馬,一匹走馬,一匹馱馬。平時行軍的時候騎走馬,馱馬是馱物資的,戰馬只有衝鋒的時候才能騎,平時捨不得騎。這些馬大多是母馬,渴了可以擠奶喝,餓了天上飛過去什麼,地下跑過去什麼,一箭放倒就吃,完全不需要後勤。他們一出兵20萬,是20萬騎士,中原出兵20萬需要5萬押糧的,糧草一斷就沒法打了。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打仗要輕裝上陣,蒙古鐵騎在俄羅斯平原上一天80公里,跟二戰裝甲部隊的速度一樣快,機動性多強,聲東擊西。中原修長城也沒有用,長城萬里長,萬里布兵,他幾十萬軍隊集中到一塊兒,隨便找一個口子就衝進來了。

第四個原因是氣候原因,他們從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那怕什麼,光著膀子和你打;中原王朝都是從南往北打,越打越冷,凍得弓都拉不開,槍都握不住。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動機,中原王朝對不能耕種的土地不感興趣。你佔他的地幹嘛?遊牧民族跟中原打仗肯定有收穫,銀子、綢子、瓶子,總能鼓搗點兒回家;中原王朝跟他們打仗只花錢,沒有任何收穫,繳獲了牛肉乾咬不動,沒有那麼好的牙口。所以動機上說也沒必要打。

古代中原王朝跟北方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華夏民族熱愛和平,從來不會主動侵佔人家的土地,最多就是把他們打跑完事了,我們守著我們自己的土地,過自己和平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