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鸿章

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鸿章

1861年9月,曾国藩统率湘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天京门户洞开,太平军阵脚大乱,在固守天京的同时,忠王李秀成率大军向富庶的上海一带猛扑。

得知太平军即将围城,上海商贾士绅惊恐不已,为保上海不失,自家的荣华富贵不失,众人公推钱宝琛之子钱鼎铭为代表火速前往安庆,向手握雄兵的曾国藩求援。


此时曾国藩的核心战略聚焦在能给他带来天下第一功的天京,上海并未受到格外关注,但上海一月愿为湘军筹饷六十万两银子的说法,最终还是让极度缺饷的曾国藩动心了。

派谁去呢?

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胞弟曾国荃,但曾国荃志在攻陷天京的首功,所以他用一贯的执拗拒绝了。退而求其次,曾国藩接着又意属早年的幕僚主事,后来官至巡抚的陈士杰,但陈士杰却认为上海乃绝地,最终他以要为老母守孝为由也拒绝了。

这时候,曾国藩才想到近在咫尺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与回绝之将的想法不同,在李鸿章看来,上海战略位置极佳,且蕴含无穷潜力,实乃一飞冲天的时运宝地,所以当曾国藩开口表了这层意思后,他当场便积极地承接了下来。

时人为此评价,狭隘回绝与欣然从命间,李鸿章的非凡眼界尽露无疑。然而,一飞冲天的反面即是急坠而亡。


李鸿章当时以一个区区幕僚的身份前往官场复杂、敌情汹涌的上海,想站住脚跟不是易事,想建功立业更不是易事。

李鸿章一生尊崇曾国藩为授业恩师,两人间的师徒佳话在这一刻是最具含金量的。

曾国藩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大贤境界,为了得意门生到上海能一展宏图,他不仅拿出了可观的“嫁妆”,帮李鸿章的淮军快速成军,更针对上海的实情将几十年的官场、战场智慧倾囊授给了李鸿章。

时至今日,曾国藩授给李鸿章的一言之智依旧散发着安身立命的光泽——言忠信,行笃敬,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

事后证明,李鸿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消化吸收了这一言之智。

186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李鸿章草创而成的淮军用上海绅商雇来的七艘洋轮,分五批陆陆续续穿越太平军的长江防区,甚至穿过天京,抵达上海。


然而当翘首以盼的上海各界目睹到登岸淮军寒酸的军容时,无不大失所望。这哪里是救兵,分明是一群叫花子,而且还是花重金运来的叫花子。

李鸿章却不为所动,他甚有志气的说道:“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但在世人的势利眼中,口头的豪言壮语终究是不值钱的,所以初到上海的李鸿章处境十分的艰难。

一来,草创的淮军尚不能战,但敌情又不容淮军不战;二来,此时的上海实权操纵在以江苏巡抚薛焕、上海道吴煦为首的地头蛇手中,李鸿章想拨少许银两购置一些洋枪,都万难实现。

万事开头难,难事次序先。面对举步维艰的困境,李鸿章牢记曾国藩的告诫,先求兵事,再论地方。

后世评价说,在求兵事上,李鸿章的眼界要比曾国藩更实际,也更有远见。

据说抵达上海后,李鸿章三天三夜足不出户,接着就上演了一出颇有曹操遗风的好戏。他让上海道吴煦陪他登上了停靠在上海的英法兵舰。这些兵舰刚打完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后正在上海修整。


此番登舰,李鸿章没做官样装扮,而是以随从模样示人。在洋人兵舰上,李鸿章频频发问,对洋枪洋炮的一些细节异常关心。

待观完离开后,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道台不怎么样,道台身后的那个随从目光如炬,倒像个非凡人物。

英国海军司令大概料想不到,这正是李鸿章的刻意为之,他要的就是仿效三国曹操装扮成侍者见匈奴使者的效果。

此次观舰对李鸿章的冲击甚大,回来后他即给曾国藩写信说他要下决心“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

由此可以看出,自打李鸿章抵达上海,很快他就意识到了洋枪洋炮对淮军的重要性。所以在淮军紧张练兵备战期间,他一方面是狠抓军事操练,一方面则尽可能地为草创的淮军购置洋枪洋炮。

然而当时的上海敌情却不容李鸿章从容地构建淮军战力,随着李秀成大军的步步紧逼,李鸿章先练后战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时候,曾国藩那句“会防不会剿”的含金量就出来了。

曾国藩这句针对上海实情的阵前策略有两个要义——淮军尚不能战时,一定要顶住压力坚守不出,让上海的常胜军去抵抗太平军,充当垫背;淮军能战时,进攻摘果子万不可与洋人同行,而坚守既得阵地保已有果实不失,一定要聪明地拉洋人来卖命保利。

细细品来,曾国藩的这个策略无疑是既审视了现实,又参透了人性,实乃官场老鬼的手笔。

玩这些李鸿章有天生的优势,所以面对上海参战洋兵的催逼,他是花样尽出,不管是正当的理由还是痞赖的手段,一时间全被派上了用场。

远在安庆的曾国藩也积极地和李鸿章打着上下级配合,为他的狡猾不停地背书。总之不到必须一战时,打死也不出战。而一旦到了必须一战的时候,李鸿章亦不含糊,因为所有的退却终是为了一战成名,进而在上海站稳脚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