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紐約時報》刊登了赫爾曼·沃克的訃告

2019年5月17日,著名戰爭小說家、普利策獎得主,赫爾曼·沃克(Herman Wouk)去世,享年103歲。在歐美文壇,赫爾曼·沃克以現實主義筆法創作戰爭題材小說而享有盛名,這些小說刻畫了當人性中的真實、軍人的榮譽與美國製度在道德上的缺陷發生碰撞時的遭遇,被西方主流媒體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戰爭風雲》對我們這個世紀的貢獻絕不亞於《戰爭與和平》對上個世紀的貢獻。”——《經濟學人》

“史詩般的偉大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強大力量。以後一代又一代的人,將通過這部作品回顧那場殘酷而又偉大的戰爭。”——《出版商週刊》

赫爾曼·沃克1915年5月27日,赫爾曼·沃克出生於紐約布朗克斯區,他的父母是俄裔猶太移民(今天的白俄羅斯)。1934年,赫爾曼·沃克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和哲學學士學位。1937年,赫爾曼·沃克進入美國財政部工作,還在一間神學院做兼職教授。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珍珠港事件後,他加入美國海軍被派往南太平洋。在海軍服役期間,赫爾曼·沃克先後在兩艘驅逐艦掃雷艇——贊恩號和索撒德號——擔任軍官,併成為索撒德號的執行官(中尉)。參加了新的格魯吉亞戰役、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戰役、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戰役、呂宋島戰役、靈加延灣入侵和沖繩島戰役,這段經歷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出版於1951年的《凱恩艦譁變》的創作靈感就來源於赫爾曼·沃克曾經服役的高速掃雷艇贊恩號。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這本書都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銷售量高達百萬,且至今不衰。這部作品揭露了在殘酷戰爭環境下被壓抑人生的一次抗爭,沃克希望通過故事告訴人們:戰爭或許能判別出人們的無畏和膽怯,但人類卻不是為戰爭而活著的。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赫爾曼·沃克在1951年

憑藉這部小說,赫爾曼·沃克獲得了1952年的普利策小說獎。不久,他將小說改為話劇《譁變》,在紐約百老匯乃至整個歐洲引起轟動。1954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發行了該故事的電影版。

上世紀70年代,赫爾曼·沃克先後出版了《戰爭風雲》(The Winds of War,1971年)和它的續篇《戰爭與回憶》(War and Remembrance,1978年)。這兩部作品是西方描繪“二戰”的經典著作,《紐約時報》曾評價稱,“僅憑《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便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正如他本人在《戰爭風雲》前言中所說的那樣,他是在盡最大的努力“為一次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描繪一幅真實的、宏偉的圖景。”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1989年的赫爾曼·沃克

赫爾曼·沃克曾在該書的出版前言中表示,“《戰爭風雲》的主題和宗旨,可以在法國猶太作家朱裡安·班達的幾句話裡找到:如果世上確有和平存在,那麼這種和平並不是基於害怕戰爭,而是基於熱愛和平。它不是行動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這個意義上說,最渺小的作家可以為和平作出貢獻,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卻無能為力。”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普利策獎得主傳世史詩,“二戰版的《戰爭與和平》”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赫爾曼·沃克也並不陌生,早在70年代,就有翻譯名家施鹹榮領銜翻譯以內部發行的形式將其呈現在中國讀者面前,此後多次再版。而作為在百老匯上演的話劇版的《凱恩艦譁變》,也早在八十年代被搬到了中國。

可以說,赫爾曼·沃克的作品是經典,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又多了一層五味雜陳的特殊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