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没当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吾史无终


自从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之后,杀了很多刘姓诸候王,刘姓宗亲是敢怒不敢言。作为汉室宗族的刘縯也是愤愤不平,心里一直想着光复汉朝。他不喜欢经营家产,反而卖田卖宅,用来救济贫苦百姓和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天时

王莽执行暴政,颁布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法令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于是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起义反抗。刘縯率领亲族子弟率先在舂陵起兵反莽。并迅速取得了战果,先是打败新莽将领梁丘赐,然后让同族人刘嘉去说服了新市、平林兵,与他们的首领王凤、陈牧一起西击长聚。同时得到了下江兵王常的响应。军队发展到十万人。在刘縯的率领下,攻克了宛城。王莽大怒,悬赏十万两黄金抓拿刘縯。

为他人做嫁衣

刘玄也是刘姓宗亲,起义时本来只是平林兵中的一个将军,称更始将军。功劳远不如刘縯。但这时汉兵已发展到十余万人,又割据了城池。于是各地路起义将领们议论,军队虽多,却没有共同的领袖。于是打算拥立一位汉朝的刘姓皇族为皇帝。舂陵军与下江兵王常等,都主张立刘縯,绿林军的将领王凤、陈牧乐于放纵,害怕刘縯的威武严明,将来有祸患,想到刘玄性格懦弱,便抢先共同定下策略拥立刘玄为帝,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召来刘縯告知决议。

刘縯本想以王莽未破,而且担心赤眉军也立了天子为借口,建议只称王暂缓称帝。但绿林军的将领不同意。当时起义起内部主要由刘縯的舂陵军和王凤、陈牧为首的绿林军组成。而绿林军占大多数。迫于无奈也为了必勉起义军内部失和,答应了立刘玄为皇帝。

如果失去皇位是无奈,那刘縯之死就是锋忙太露

更始政权建立以后,刘縯率军不断攻城夺寨,而刘秀则在昆阳大战中大破莽军。兄弟二人的威信越来越高。更始帝害怕刘縯兄弟造反,便想除掉刘縯。

导火索

刘縯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听说刘玄即位的消息,大怒说:“当初起兵图谋大事的,是刘縯兄弟。而今更始是干什么的呢!”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縯坚持反对。刘玄就将刘稷和刘縯同时逮捕并杀了。

此时的刘縯身为刘玄的属下,不能管好自己的手下,并一味偏袒。小不忍,则乱大这是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现。

刘秀作为兄弟曾经一再提醒刘縯,提防刘玄,可刘縯不能为自己作出好的安排。谋略不足。小不这如果换了刘邦,早跑了。


普通男人学习


刘秀的哥哥刘縯其实是有机会当皇帝的,后来之所以没有当皇帝,与刘秀有很大的关系,他最后的结局也跟刘秀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兄弟二人都参加了绿林军起义,而且先后都成了起义军的重要首领,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刘縯刘秀起义的背景

西汉末年,昏君迭出,外戚王氏与傅氏轮番执政。

  • 外戚王莽专权

公元前1年,26岁的汉哀帝刘欣病死,且没有留下子嗣,傅氏外戚失去依仗,太皇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驾崩的当天就驾临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重新执掌刘氏江山。

作为王氏外戚重要成员的王莽,再次被推选为大司马,并拥立9岁的汉平帝继位,由王莽代理政务。

新的皇帝继位,必然会有新的外戚产生,身为外戚的王莽深知这一点,为了防止汉平帝的外戚卫氏获得权柄,瓜分自己手中的权力,王莽把汉平帝的母亲卫氏一族封到中山国,并不许他们回到京城。

王莽的儿子王宇害怕汉平帝将来会怨恨王家,毕竟有霍光的前车之鉴在。于是王宇试图劝说父亲改变主意,但毫无效果,他又试图以别的方式逼迫父亲把权力交还给卫氏,但被王莽发现了,最终怒不可遏的王莽把自己的亲儿子王宇抓进大牢毒死,并乘机诬陷卫氏外戚一族和自己的那些政敌,共诛杀了数百人,震惊朝野。

但是王莽又很注重维护自己的个人声誉,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为了消除负面影响,王莽命人极力宣传自己“大义灭亲”的举动,写成文章分发到全国各地,要求官吏百姓背诵。

  • 王莽篡权建新代汉

到了公元9年的时候,王莽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外戚和权臣了,他利用汉武帝以来盛传的灾异与禅让说,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令孺子婴禅位于自己,建立新朝。

王莽时年54岁,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作皇帝的先河,当然,更多的人称之为篡夺皇位。

  •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称帝之后试图改制但以失败告终,天灾频发再加上人祸,导致土地荒芜,物价暴涨,百姓流离失所,终于在全国掀起了反抗王莽的农名起义浪潮,其中势力最为浩大的被称为绿林军和赤眉军。

刘秀兄弟本身都是皇室之后,但因为汉武帝推恩令,如今已经成了一介平民,不过是颇有家财的平民,而且有皇室后裔的虚名。刘縯为人豪爽仗义,平素就喜欢结交豪侠,麾下聚拢了不少人,在南阳郡非常有名。

绿林起义之初,刘縯就率领自己的那帮伙计加入了起义军,并很快成为绿林军中威望很高的一个首领。

刘縯让位更始帝

绿林军发展壮大的速度非常之快,没多久就达到了十几万人的规模,起义军首领们商议,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和号召百姓,应该推举一位刘氏宗室作为皇帝,与王莽政权对抗。

当时义军中的刘氏宗室主要有两支,刘縯和刘玄。

大多数义军首领推选刘玄为皇帝,只有少数与刘縯关系非常亲近的义军首领支持刘縯做皇帝,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刘玄被确定为起义军的皇帝,史称更始帝。

刘縯当然知道他们选刘玄的原因,刘玄自己在义军中毫无根基,非常合适做一个傀儡,而刘縯则是实力派,不仅手下精兵强将多,而且在义军中威望非常高,要让他当了皇帝,那其他义军首领就真的成了他的臣子了。

虽然内心不忿,但为了大局着想,刘縯还是强忍着同意了大家的意见,最后作为交换,更始帝封刘縯为大司徒,封汉信侯,职位非常的高,但实际统领的还是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有人问,这时候刘秀在干嘛呢?他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亲哥哥?

当时的刘秀还只是个小弟,他直接掌握的义军实力非常弱小,更不用说个人声望了,提起刘秀,大多人还是会以大司徒刘縯的弟弟来称呼他。

昆阳之战刘秀大显神威

更始元年五月,刘秀手下的9000人马被迫从阳关撤回到昆阳,而他们要面对的却是王莽新朝的几十万大军,刘秀军的将领们纷纷面露怯色,建议分散逃跑,但被刘秀劝阻。他自己趁夜带着13名骑兵出城求援,竟然奇迹般地从附近州县带来马步军1.7万人。

第二天趁着王莽军久攻疲惫的时候,从隐蔽处杀出,犹如神兵天降,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来回冲杀许久击溃当面之敌后,刘秀又率军攻打王莽军的主营。

这时候突然天生异象,毫无征兆地降下飞沙走石大雨瓢泼,河水暴涨,王莽军死伤无数。

王莽的几十万大军主力就这样被看似弱小的刘秀击败并消灭,短时间内新朝再也无力组织起同等规模的平叛部队。

刘秀也因此战大显神威,一时之间名气暴涨,在起义军中威望陡然攀升。

刘縯被猜忌惨遭杀害

刘秀大破新军,本来应当是起义军或者新生的更始政权的大喜事,可是更始帝和那些义军主要首领们却暗生忧虑。

他们在担心什么呢?

刘縯早就在绿林军中威望爆表,又官居大司徒,如今刘秀宛如战神再世,立下不世之功,肯定又要重赏,高官侯爵免不了,如此一来这刘縯刘秀兄弟岂不是在义军内部横着走?谁还能制衡他们兄弟?

于是他们便暗搓搓地杀害了刘縯。

因为在他们看来,刘縯的威胁比刘秀要大得多,而且刘縯身为大司徒长期居住在都城,离他们近对他们又没有防备之心,很好下手。而刘秀在军中的根基尚浅,失去了刘縯的支持,翻不了大浪。

刘秀的反应

刘秀在昆阳之战后又乘胜追击,马不停蹄地攻城略地,他是在战场上得知自己的兄长刘縯被害的。

刘秀的部下以为他会愤怒到失去理智,甚至起兵为兄报仇,但刘秀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不但没有怒色,还丢下战事马上回到洛阳去向更始帝请罪。

态度十分诚恳,不但不表昆阳之战的大功,还自请处罚,这倒是让更始帝他们一群人不好意思再对他下手了,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看刘秀表现的这么好,更始帝还封他为武信侯。

但是,刘秀果真是这么无情无义,为了权势甘愿忍气吞声的人吗?

显然不是,从洛阳再次回到军中之后,刘秀加紧了培植自己心腹的动作,并隔绝更始政权对麾下的影响,直到几年后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直至最后称帝消灭更始政权。


历史痴


刘縯是刘秀的革命领航人,舂陵起义的领导者。本来绿林四部推举皇帝的时候,刘縯应该是第一人选,但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不喜欢苛严的刘縯,背着他推选出了刘玄做皇帝,并逼刘縯承认。刘玄当了皇帝后,对曾经的竞争者刘縯非常忌惮,找借口杀害了他。

不过,这只是史书上的描述,我们仔细梳理相关史料,还能给你一个大吃一惊的结论:刘縯落选一点不意外,他被历史刻意抬高了,他的死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刘縯其人及绿林推选皇帝始末

王莽地皇三年,刘縯组织策划了由舂陵刘氏、新野邓氏、阴氏和宛城李氏,四大家族共同参与的舂陵起义。

舂陵军成立后,联合平林、新市二部,一路北上,相继攻克多个县城,兵锋直指南阳郡首府宛城。不料却在宛城郊外的小长安,被打了个伏击,损失惨重,全军退回棘阳固守。

面对危机,平林和新市二部准备撤退,回到绿林山继续当土匪。眼看队伍就要一哄而散,刘縯积极奔走,先说服了附近的下江兵,继而由下江部首领王常、张卬出面,说服王匡、王凤等人,一起参与了由刘縯领导的蓝乡之战。

蓝乡之战,刘縯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消灭了新朝在南阳最精锐的十万人马,缴获大量物资。战后,声势浩大的绿林军迅速扩张到十几万人马,形成兵围宛城之势。

随着队伍的扩张,四部分散管理的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形势,所以各部商议,决定成立政权,推选一位皇帝,公开与新朝分庭抗礼。

本来作为领导四部打赢了关键战役的刘縯,应该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他也一直履行着对四部的统帅工作。可是下江、新市、平林三部,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刘縯苛严的管理方式非常不适应。

于是三部背着刘縯,从平林部推选出刘玄这么个默默无闻的汉室后裔,然后召来毫不知情的刘縯,逼他承认刘玄。刘縯在威力威胁之下,被迫低头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结果。

史书上描写的刘縯落选的原因

以上就是史书的记述,后人的分析大多也基于此,促成刘縯落选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 1.刘縯的个性过于强势,不被绿林三部接受

跟绿林三部追求生存条件的低层次目标不同,刘縯是皇室后裔,士族地主阶级出身,他所组织的四大家族都是豪门士族,吃穿不愁,他们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推翻新朝,恢复汉室!

因而刘縯在管理模式上,跟绿林三部截然不同,他的军队必须讲究严格管理。事实上,联军之所以能取得蓝乡之战等一系列的胜利,没有军纪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胜利也让刘縯的个人威望推向顶点,刘縯也把自己当做了联军当然不让的领袖。

矛盾就来自于此,其它三部不干呐,他们本来啸聚绿林山,打家劫舍,官府来了打不过就跑,打赢了就分财物,逍遥自在,凭什么让你做婆婆?

  • 2.刘玄相对于刘縯的三个优势

为何最后推选出来的皇帝是刘玄?刘玄在很多方面,比刘縯更有优势。

①首先,刘玄的身份也是汉室后裔,他比刘縯更接近嫡系。

刘玄和刘縯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特地做了张图,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刘玄与舂陵侯的血缘关系更近,也就是说,按古代法律,刘玄比刘縯更有资格代表西汉皇室!

②其次,刘玄出自平林部,正好可以代表三部的利益。

选择刘氏为皇帝,对绿林来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相信,天命“恢复汉室”,别人做皇帝都不合法。巧合的是,刘玄刚好正在平林部担任安集掾(负责招降纳叛的文职人员)。

刘縯当皇帝,最大的获利群体一定是舂陵部四大家族,而不是绿林三部。刘玄虽然也是舂陵刘氏,但是他毕竟是靠绿林三部起家,所以三部才是他的政治基础,只有他才能代表三部的利益。

③最后,刘玄懦弱无能,他当皇帝更容易被控制

这一点是绿林三部最看重的。刘縯手上有兵权,四大家族以他为首领,刘玄则不然,他仅是平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力也不见有突出的地方,性格懦弱,这种人好控制。缺点在这时候反倒成了优势,真没法说!

  • 3.绿林三部采用不正当手段,逼刘縯就范

绿林三部就这样看中了刘玄,不过,要想顺利把刘玄推上去,得看刘縯同意不同意,毕竟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惹翻了他,那可不好对付,怎么办?

绿林三部采取了阴谋,明的不行来暗的。他们把刘縯诓骗过来,当着他的面推出了刘玄这个方案。

刘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三部的圈套,面对虎视眈眈的三部,刘縯若不答应,可能立马人头落地!被逼无奈之下,刘縯只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就这样,刘玄粉墨登场!

被历史掩盖的刘縯落选皇位真相

在仔细研读《后汉书》,并参考《东观汉记》的记载,细细推敲历史背景,和相关细节后,恐怕前面的结论站不住脚。先把结论说出来:刘縯落选皇位太正常了,他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 1.刘縯的地位被抬高了,他根本不是绿林的最高领导人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刘縯起事之初,就联合了新市、平林二部,并且率领他们作战。可是《东观汉记》的记载却是:

“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

意思是说,刘縯在犒劳新市和平林二部后,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包括邓氏、阴氏),追随了王凤、王匡等人。一个“随之”表明,刘縯只是绿林军的随员,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

事实上,绿林军走出深山时,新市和下江部就有五万人,从人数上来说,远远超过七八千人的舂陵军。而且绿林军已经存在一两年,经历多次战争,而舂陵军刚刚组建,未发一枪一弹,请问刘縯凭什么夺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基本历史事实是,刘縯和他的舂陵军只是绿林军的一个分部,实力很小。往大里说,刘縯是联军的领导人之一,往小里说,他只是联军的小头目,无论如何掌握不了联军的指挥权!

所以,所谓刘縯领导绿林军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推选皇帝的时候,刘縯只能说是候选人之一,而不是当然不让的唯一人选!

  • 2.刘玄的地位被刻意贬低,其实他不是个无能之辈

刘玄一直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懦弱之徒,《后汉书》还几次描写刘玄的紧张与局促,似乎他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庄稼汉。

这不是史实!刘玄个性很凶悍,一点不亚于刘縯,他之所以流浪在外参加了平林军,原因就是他为了替弟弟报仇,惹下了人命官司,后来靠诈死,骗过官府,在家乡呆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混江湖。

由此可见,刘玄的真面目绝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生死,很有头脑的豪强!另外,《东观汉记》记载,他在平林军中不是一个小小的安集掾,而是更始将军:

“圣公(刘玄)入平林中,与伯升(刘縯)会,遂共围宛,圣公号更始将军。自破甄寻等,众庶来降十余万。”

这就不难理解,刘玄登基后,改年号为“更始”的原因了,人家原来的名号就是“更始将军”。《东观汉记》的主笔叫班固,是汉明帝时期的太史,他的立场一定是褒扬刘杨,而不是刘玄。所以,《东观汉记》不可能给刘玄贴金。

由以上记载可见,刘玄虽然不是某一部的一把手,但是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家伙,人家一更始将军,手下部众未必比刘縯的舂陵军少,战功也未必比刘縯低。因而,刘玄与刘縯的皇位之争,不能把刘玄当做黑马,他是有资格与刘縯平等竞争的!

  • 3.推举皇帝的人选分歧,是个公开的事件,没有阴谋

依然以《东观汉记》的记载为线索,这本书里记载了这么几个事实:

①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说明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的说法

因为从一开始,就把皇帝候选人限制在了汉室后裔,而刘縯又是舂陵一族不二人选,所以争议的人选范围并不大,集中在了刘縯和刘玄身上。

舂陵部支持刘縯,新市和平林支持刘玄,下江部意见不一致,王常支持刘縯,成丹、张卬更倾向于刘玄。这些记载说明,候选人之争是公开的,根本不存在三部背着刘縯搞小动作,三部意见也不统一,不可能搞得了小动作。

②登基仪式已经布置完毕,会场依然在争议,不可能存在阴谋

好玩的是,众人把登基的会场都布置好了,依然在争执不停,包括刘縯也在场,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这个细节表明,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绿林军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过程中没有任何阴谋存在。

③会议的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称帝”还是“称王”

会场争议的内容,让人更加相信,刘縯早就被淘汰了:

“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仪以示诸将。马武、王匡以为王莽未灭,不如且称王。张卬拔剑击地曰:‘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于是诸将军起,与圣公至于坛所奉通天冠进圣公。”

这段话描述的内容,分明是说大家的分歧,根本不是刘縯和刘玄的候选人之争,而是“称帝”和“称王”的分歧。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候选人早就订好了,刘縯已经被淘汰出局,没有任何争议了!

综上所述,所谓的阴谋说根本站不住脚,刘縯就是因为实力不够,没有话语权,谁做皇帝就是绿林三部的内部协商会,刘縯只能看别人脸色,不存在被刘玄窃取革命成果的说法!

刘縯之死,个人和历史的双重悲哀

刘玄登基后,也没亏待刘縯,任命他为大司徒(丞相),毕竟是本家兄弟嘛,而且能力确实够强。可是不久,发生了刘縯的部众刘稷,公然对抗刘玄,不接受刘玄的任命。

因为这件事,刘玄将刘稷逮捕,准备处死。刘縯得到消息,急匆匆赶来,与刘玄发生了激烈冲突。刘玄正愁没机会下手,顺手将刘縯与刘稷一同处死了!

  • 1.刘玄一直对刘縯心怀忌惮

这就是刘縯之死的第一个原因,以刘玄为首,一批人对刘縯存在忌惮心理。皇权之争的残酷就在这里,刘玄登基并非二人之争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刘縯的团队实力不够,落选了皇位,但是刘縯的个人能力放在那里,早晚对刘玄形成威胁。

因而,在李轶、朱鲔等新贵的撺掇下,刘玄几次相对刘縯下手。刘稷事件,这好给了刘玄借口。

  • 2.刘縯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刘縯自己对个人命运要承担主要责任,作为皇位落选人,事实已成,就应该低调做人。可是,刘縯对刘玄非常不服气,也没拿刘玄当皇帝,不断刺激刘玄脆弱的神经。

以刘稷事件为例,本来刘稷的行为被处死不为过,刘縯不应该出面干涉,即便干涉,也应该以臣子的态度,去求的宽恕才对。而刘縯竟然把自己放在与刘玄对等的位置,跟刘玄大吵大闹,即便没有刘玄的忌惮,就这件事,杀了刘縯有什么稀奇的?

由此可见,刘縯的心胸太狭窄,又没有韬光养晦的城府,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 3.刘縯之死背后的历史因素

除了刘玄和刘縯的个人因素外,刘縯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

前面讲过,刘縯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绿林三部是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是无法兼容的两大政治力量。所以,从他们组成联军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他们必然走向生死决裂!

刘玄的更始政权为何不到三年就败亡了?原因就是刘玄的政权里,农民阶级与士族的矛盾从来没有间断过,刘玄从来没有获得代表未来的士族集团的支持!刘玄的失败,恰恰是刘秀的成功,刘秀就是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采取的天下的。

所以,这个历史大背景决定了,刘縯与刘玄的厮杀不可避免,政治立场决定的,除非他早早脱离更始政权!


寻根拜祖


刘縯因屡立战功,威名日盛,遭到绿林军将领和更始帝刘玄猜忌。公元23年,被更始帝刘玄联合李轶和朱鲔设计杀害了。

刘縯生于西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是刘秀的同母长兄。刘縯与刘秀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迥异。他锋芒外露,史书上记载“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平日即以汉高祖自许,而将稳健的弟弟刘秀比作刘邦次兄刘仲。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当其宾客为“小盗”,这“小盗”就是从事打家劫舍的活动。刘縯好侠养士,他的宾客中自然也有“小盗”之人。

刘秀为摆脱干系,避地新野时,刘縯就开始了起事的谋划。他秘密召集诸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分遣宾客,四处联络。正在此时,刘秀与李通等拉上关系,准备在宛城起事。正值刘縯筹划举事,兄弟二人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等在宛城,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地皇三年(22年),他于十月合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举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称柱天都部,即自喻为擎天之柱。

刘縯与刘秀在南阳起事以后,面临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因为,此时虽然绿林军民发展壮大,新市兵、平林兵两支人马已发展到南阳。但是,南阳郡的大部分还掌握在新朝官军手中,新市、平林的势力只在南阳的南部边缘活动,刘縯明白,行动稍有不慎,就有被消灭的危险。仅靠自己这支队伍单枪匹马地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投到绿林军中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才有自己这支队伍的前途。他于是派遣随同自己起事的族兄刘嘉前往新市、平林军中联络。刘嘉父早殁,刘縯父视他如已出,资助他与刘縯一起到长安求学,所以他与刘縯一家有着特殊感情。刘嘉到新市、平林军中,与其领袖王凤、陈牧等联系,表示了联合对敌的愿望。新市、平林正急于向北发展,以便在南阳打开新的局面,对在南阳地区颇有影响的刘氏宗族的合作自然竭诚欢迎。双方合军一处,开始了共同对王莽官军的作战行动。他们联军进击长聚,与官军作战。义军并力西进,攻克唐子乡(今湖北枣阳市),杀死湖阳(今河南唐河南)都尉。接着全军奋力、北进,攻克棘阳(今河南南阳市)。

新莽南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见义军威胁自己的老巢,率军全力迎战,双方激战于小长安(今河南邓县境)。这一天,大雾弥漫,官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对环境熟悉的有利条件,猛力反击,使起义军遭受重大失败。刘氏数十个同宗兄弟都死于这场剧烈的混战中。起义军调整部署,退守棘阳。甄阜、梁丘赐获此大胜,决心乘胜追击,全歼义军。他们率10万精兵南渡黄淳水,前锋达沘水,在两河之间安营扎寨,同时拆掉架在黄淳水上的桥梁,示无还心,摆出要同义军决一死战的架势。新市、平林两军新败之后,已经对官军产生了很重的畏惧情绪。今见官军穷追不舍,且其军力、装备又远胜义军,因而对能否战胜敌人信心不足,打算脱离接触,迅速南逃。刘縯与刘秀计议,如果此二支友军撤走,单凭他们统帅的部队,实在难以战胜敌人。 必须设法稳住二支友军,同心协力,共同对敌,才是万全之策。恰在此时,王常、成丹、张昂所统帅的一支5000人的下江兵北抵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刘縯决心说服这支部队参加战斗,这可增强对官军战斗的力量,又能稳住处于动摇中的其他二支义军。刘縯兄弟二人与李通一起前往下江兵驻地,刘縯说:“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昂共推王常。刘縯对王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王常被说的口服心服,五体投地,表示决心追随刘氏兄弟共创大业。

然而,当王常将与合作的意向告诉成丹、张卬二人时,他们极力反对,主张不应该受制于刘氏兄弟。此时王常已倾心归汉,乃劝导下江诸将:“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者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佑吾属也。”一席话说服了下江兵诸将,他们的态度又影响了新市与平林两支队伍。三支义军决心与刘氏兄弟统帅的南阳义军团结战斗,共同反击。刘縯、刘秀对此十分高兴,他们同绿林军领袖们“大飨军士,设盟约。”休息三天,同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刘縯将全军分为六部,借助黑夜的掩护,分进合击,一举夺取官军的后勤基地,“尽获其辎重”。第二天早晨,刘縯兄弟率兵自西南方向攻击甄阜军,下江兵自东南方向攻击梁丘赐军,双方拼死搏斗,激战早饭时,梁丘赐阵脚先乱,士卒溃逃。甄阜军见状,顿时也失去抵抗的勇气,纷纷逃窜,义军紧追不舍,逃散的官军被逼至黄淳水边,欲渡无桥,欲战无力,被杀或溺水死亡者近两万余人,甄阜、梁丘赐也被杀死。这一战是刘氏兄弟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而且夺得了大批军器粮秣,更令绿林军上下认识了刘縯兄弟的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

绿林军乘战胜之威,挥师北进,兵锋直指宛城。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严尤和陈茂所指挥的官军。严尤是王莽集团中颇具才干的将领,到荆州后,招兵买马,以原地方军为基干,很快组织起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同绿林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绿林军在取得对甄阜、梁丘赐军的胜利后,严尤、陈茂率兵赶来,准备在宛城附近与之进行大决战。刘縯毫不畏惧,决心全力迎敌。他“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以必死的决心,必胜的勇气,伴着隆隆的战鼓,督率全军冲锋。在淯阳(今河南南阳南)城下,与官军展开激战。起义军以一当十愈战愈勇,斩首3000具。义军乘胜追击,将宛城团团包围。刘縯经此战,自称柱天大将军,从此威名远扬。王莽知道刘縯的名字与事迹后,公开悬赏:凡杀死刘縯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同时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发泄他的仇恨。后来,王莽还命人随便抓个百姓,就说是刘縯,游街示众后杀掉。说明刘縯已是一个让他寝食不安的人物了。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在连续取得对官军的胜利后,队伍发展到了10多万人。起义军领袖们多数认为,为了便于对整个义军的统一领导,增强对广大百姓的号召力,在更大规模上推进对王莽政权的斗争,应该拥立一位刘氏宗室为皇帝。[8] 当时,起义军中的汉宗室基本上都是舂陵侯的后代,其中以刘縯与刘玄为代表。起义军将领们在立两者中何人为皇帝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南阳豪杰与王常等希望拥立刘縯,因为在几次对官军的战斗中刘縯已经展示了超人的谋略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但绿林军的其他将领则属意于刘玄。他们对刘縯的威名有点害怕,担心一旦被立为皇帝就不易左右,而刘玄性格怯弱,立他为皇帝较易控制。王匡、王凤、张卬等人计议已定,然后将刘縯从前线召回,要他在刘玄为帝的问题上表态。刘縯明白这些人压他同意既定方案,实际上要他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意图。他虽心有不甘,但又不便明确表示反对,于是提出暂缓确立皇帝人选的建议。刘縯此一番暂缓立帝的背后尽管不乏私心,但并非没有道理,反以得到不少将领附和。张卬看到他们议决的事有可能破产,十分恼怒,拔剑击地,声色俱厉地说:“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人看一如此情形,也不敢提出异议了,立刘玄为帝之事就这样定了。

地皇四年(23年)二月一日,刘玄在淯水之畔称帝,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侯。

刘玄登基仪式举行完毕,刘縯就在南阳豪杰的一片不服声中率部奔赴前线。这时平林一部在围攻新野,迟迟不能攻克。守城的新野宰潘临站在城头高呼:“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不久刘縯率军赶到城下,潘临遂心悦诚服的开城投降了。六月,刘玄迁都宛城,该城成为更始汉政权的临时都城。同月,刘秀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精兵40余万,是为昆阳之战。刘氏兄弟无论在起义军中还是在敌人那里,都赢得了超出其他任何人的威名。

随着刘縯威名远扬,刘玄一伙觉得刘縯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了,不除掉他实在是难以安枕。刘玄一伙决定,借大会诸将之机,以刘玄举玉佩为号,使武士乘刘縯不备,一举将其击杀。昆阳之战结束不久,刘玄下诏命诸将会宛城。刘秀警惕性较高,认为其中可能有对他们兄弟不利的阴谋,劝兄长戒备。刘縯认为大会诸将是例行公事,一笑置之。这一天,刘玄故意对刘縯表示亲近,取来刘縯的宝剑审视、玩赏。绣衣御史申屠建立即献上玉佩。按原定的计划,只要刘玄举玉佩为号,武士会冲出来斩杀刘縯。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刘玄没有举起,击杀刘縯的阴谋也就没有在这次大会上实现。会上刘縯的舅父樊宏看出杀机,为他捏了一把汗。会后对他说:“昔鸿门之会,范增举以示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刘縯一笑不置可否。此时李通的从弟曾与刘秀一同起兵的李轶,已暗中倒向刘玄,并与刘玄的心腹朱鲔特别要好,经常混在一起。刘秀对他的行动十分怀疑,多次告诫兄长,劝他不要相信此人。刘縯鉴于都是同起事的好友,与李轶也有共同战斗的经历,仍然对李轶深信不疑,没有听从刘秀的劝告。

不久刘縯所部的将领,同宗的刘稷,一个“数陷陈溃围,勇冠三军”的战将,在刘玄被立为皇帝时,他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得到这一消息后愤怒异常,直言不讳地说:“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刘稷的表现传到刘玄那里,他们当然不能容忍。为了要检验刘稷的态度,刘玄先是任命他为抗威将军,刘稷果然拒绝接受。接着刘玄就以抗命为由,率诸将和数千士卒来到他的驻地,将刘稷收系,下令斩首。刘縯看到爱将要遭此毒手,上前据理力争。李轶和朱鲔建议刘玄,乘此时机,逮捕刘縯,一并诛杀。 地皇四年(23年),刘縯与刘稷同日遇害。

东汉建立后,刘秀于建武十五年(39年)追谥刘縯为齐武公。


唐明国亮


汉光武帝刘秀有三兄弟,老大刘縯,老二刘仲,老三他,刘縯从小就崇拜英雄,特别是他们家老祖宗刘邦,他立志要做刘邦一样伟大的英雄。王莽篡汉以后,刘縯带着刘氏子弟一起反新,即所谓的刘秀兄弟南阳起兵,他们这支武装也叫舂陵兵。

在刘縯还没起兵前,在宛城就流传着“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言。李氏世代为大商人,还有不少族人当官,所以在宛城这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李轶和李通是堂兄弟,他们两个都知道前面的谶言,李轶觉得刘氏宗族中以刘縯兄弟能干,仁厚,能成大事,他把想法告诉堂哥李通,两人不谋而合。李通兄弟于是找到刘秀李通附刘縯起兵以后,王莽十分生气,不但把李通在长安的家人全部杀死,还把宛城李氏一族64人全部斩杀。李通、李轶为了跟随刘縯可谓损失惨重,但他们两个对于刘縯相当的忠心,特别是李通。基于这几层关系,李通、李轶都是刘縯的心腹。

刘玄为众义军将领立为帝(更始帝)以后,因为绿林那边人多势众,封侯拜相的将领很多,反观舂陵军这边,则就显示势单力薄很多。李轶见此,心里就有点想法了,他常常借机会跟绿林将领一起喝酒,交流感情,特别是朱鲔,两人经常一起称兄道弟。

刘秀注意刘轶很久,他觉得此人不可信,几次提醒兄长小心,说刘轶跟刘通不一样,刘通是君子,对你也忠心耿耿,刘轶是小人,常因事谄媚更始的宠臣朱鲔等人,将来他只怕也会因为利益而背叛你。刘縯天性豪气,李家几十口人又是因为李轶兄弟跟随自己而死,他心有愧意,对刘秀讲的话不以为意,继续把李轶当成铁杆。

定立盟约,约好在立秋日一起起事。刘縯破宛城,刘秀昆阳大捷,此时的刘縯已是大司徒,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刘氏兄弟有点功高盖主的味道,这引起了绿林众将领的不满。绿林将领纷纷向刘玄进言,有说刘縯心怀不满,暗结死党的,有说刘縯图谋不轨,想做皇帝的,各种谣言满天飞,反正不用负责任。

刘玄本来是没资格当皇帝的,因为在刘氏宗族中他没啥威望,他本人也没本事,他称帝完全是因为绿林将领担心刘氏兄弟做大,再加上刘玄本人性格也懦弱,容易控制,所以绿林军才立他为帝。刘玄对绿林将领的话深信不疑。更始帝和绿林将领商议,决定要杀掉刘縯。

刘縯有一把宝剑,据说削铁如泥,吹毛断发,他们就想到让更始帝说自己喜欢这宝剑,要刘縯献上宝剑供他欣赏,等刘縯献上宝剑时,就诬陷他行刺,趁机杀掉刘縯。第二天上朝,刘縯真的献上了宝剑,但刘玄却没有说他谋反,所以计划失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王凤(绿林大将)他们想到了李轶,前面说过李轶是刘縯的亲信,也是他在昆阳大捷后要更始帝不封刘秀,再加上此人平时,贪财好利,在绿林和刘氏兄弟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对李轶诱之以利,李轶肯定会背叛刘縯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李轶是刘縯心腹,自然知道很多刘氏兄弟的机密,他向王凤透露了一件事。更始帝曾经封刘縯手下大将刘稷为抗威将军,刘稷居然不受,说:”我只接受刘縯兄弟的命令。“

刘稷跟刘縯、刘秀、刘玄一样也是宗室,他很早就跟随刘稷,刘钦死的时候,他就自愿过来帮忙,刘縯少时进京求学,刘稷也跟随。刘氏兄弟举兵以后,他更是忠心耿耿,勇冠三军,后来他知道刘玄称帝,十分生气,直接说功劳都是刘氏兄弟的,他刘玄无寸功,凭啥可以上尊号。

王凤听到刘稷的事后,马上加了点料告诉给更始帝,更始帝一听,十分害怕,他知道刘縯兄弟的本事,担心他们真的反,所以下定决心杀要刘縯。更始帝借要出兵长安的事要求刘縯调刘稷回来。王凤他们则在刘稷回来的路上埋伏,把刘稷抓住。

当王凤把刘稷压到大殿之上,众人要刘稷对更始帝下跪时,刘稷不愿意,他说:“我上跪天地父母,下跪英雄豪杰,但是不会跪一个小人。”刘玄一听,十分的生气,下令拖出去斩了。刘縯一见刘玄要斩刘稷,自然要帮忙。

刘縯赶紧求情,还说以前陛下你弟弟被害,为了报仇,刘稷出了不少力,后来,征战新朝,刘稷也立过不少功。我们从小是一起找大的,刘稷本性如此您也是知道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谋反呢?肯定是有人搬弄是非。

刘縯说得有理有据,在亲在理,更玄帝有点动心了。李轶和朱鲔害怕刘玄又变卦,赶紧拉他的衣服,催他作决定,更始帝看了看李轶他们,心里也害怕,他抬起头,不情愿的说:“斩了,都拉出去都斩了”。

刘玄话音落音,王凤他们埋伏在两边的几十名刀斧手马上就把刘縯和刘稷抓住,虽然刘縯拼命挣扎,大喊无罪、冤枉,却也没有人肯帮他,因为朝堂之上都是绿林军的人。一代英豪,一个自命为汉高祖刘邦的将军,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在自己的刀下,死时才四十岁,可谓英掉逝。东汉建立以后,刘縯被追封为齐王,谥武。

刘縯和刘秀,按刘縯自己的说法他是刘邦,刘秀是刘邦的哥哥刘仲,因为刘秀也跟刘仲一样喜欢耕作。但如果从整个过程来看,我感觉刘縯更像项羽,而刘秀更像刘邦,刘縯是力有余而谋稍有缺。




伯言1999


光武帝刘秀的哥哥为什么没当皇帝?题主所说的主角,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应该指的是刘縯。因为刘縯是刘秀的两个哥哥中最有可能当皇帝,最终却没当成的那个人。

下面我就从刘縯的生平经历方面,来说说他为什么没当皇帝,又有什么样的结局。

乱世起兵,刘縯接近皇帝之位

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朝政权,但是当了皇帝的王莽在执政方面却朝令夕改,再加上他的一系列不妥的政策,导致西汉末年本就穷困难熬的百姓们更加雪上加霜。

而刘縯虽然号称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的家族其实早已没落不复当年。不过,刘縯却是一个急公好义,性格刚烈的人。他看着王莽篡夺刘氏江山,又将天下苍生弄得乌七八糟,就心里直冒火。

刘縯心里不爽王莽,便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将刘氏江山给重新夺回来。故而他散尽家财,四处游历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公元22年,刘縯看着全国各地盗贼猖獗,百姓更是怨声载道,他便意识到这是他起兵的好时机。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结交的绿林好汉一起谋划,应该为了天下苍生计,匡扶天下,恢复汉室基业。

计议已定,刘縯便让弟弟刘秀和李通、李轶在宛城起兵,而刘縯自己则号召舂陵百姓和他一起踏上了推翻王莽的征程。

只是,刘縯和刘秀加起来只有七八千兵力,所以一开始他们的战事进行的并不顺利。尤其是在和王莽手下酎阜、丘赐二人的对战中,刘縯连战连败,不但妹妹刘元和弟弟刘仲战死,就连士兵也军心涣散,没了战斗欲望。

而在这时,王常、成丹所带领的五千下江兵到了宜秋,刘縯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王常和自己结盟,一同成就霸业。而这,也成为了刘縯起义生涯的转折点。

有了下江兵做帮手,刘縯便夜袭蓝乡,夺了所有辎重。次日一大早,又和下江兵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酎阜和丘赐。刘縯突然杀来,酎阜等人稍作抵抗便各自溃逃,被刘縯和下江兵斩杀了两万余人。而酎阜、丘赐二人,则也被刘縯追杀致死。

这一战让刘縯及其部众士气大振,并再接再厉地打败了严尤、陈茂。刘縯的崛起成了王莽的心腹大患,而为了诛杀刘縯,王莽更是开出了天价悬赏——赏黄金十万斤、食邑五万户、位列上公。

如此重赏,足以看出王莽对于刘縯的忌惮程度。然而,王莽对刘縯恨得咬牙切齿,饱受苦难的百姓对刘縯却是真心追随。很快,刘縯手下就有了十几万兵力。

刘縯威名赫赫又人多势众,很多英雄豪杰也都对刘縯心悦诚服。于是,拥立刘縯当皇帝的呼声便越来越高。只要刘縯点头,那么皇帝之位就是刘縯的囊中之物。

人心所向,刘縯却没当皇帝的原因

当皇帝,是一件极有诱惑力的事情。刘縯起兵本就是为了推翻王莽新朝,重新建立刘汉政权的,他自然对当皇帝不排斥。只是,刘縯最终没有选择当皇帝有些让人意外,但他却有着自己的道理。

第一,不想与赤眉军交恶。

赤眉军起于莒县,一路连战连捷,与刘縯一样是推翻王莽新朝的强大势力。刘縯认为,如果自己贸然称帝,赤眉军也必然会自己拥立另一个皇帝出来。

这样的话,一山不容二虎,赤眉军必定会与刘縯大战一场,互相争夺起义军的正义名头。而与赤眉军大战,不是刘縯的目的,所以为了不过度刺激赤眉军,刘縯没有选择当皇帝。

第二,王莽新朝尚未覆灭。

刘縯不当皇帝主要是担心和赤眉军起冲突,而之所以会有如此担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王莽还活着,新朝还存在。

所以,只要有王莽在,王莽就是刘縯称帝路上的头号敌人。而这个大敌不除,刘縯还不能称帝,否则王莽会坐山观虎斗,最终让刘縯死无葬身之地,也会让刘縯推翻王莽新朝的梦想化为泡影。

第三,当皇帝并不是刘縯的目的。

俗话说,千金难买我愿意。刘縯之所以会起兵举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夺回刘氏的正统地位,同时让天下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而至于自己能否当皇帝,刘縯并不是很在意。这从他说过的话中就能看的出来:消灭王莽后,如果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德不配位,刘縯不在乎打败赤眉军自己当皇帝,但如果赤眉军所立的皇帝德才兼备,那么刘縯也不介意举众投降赤眉军。

所以综上所述,在众人让刘縯当皇帝时,刘縯没有顺势黄袍加身最根本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时机未到。其二,刘縯无必当皇帝之心。

没当皇帝,刘縯是何结局

没当皇帝的刘縯死了,他是被更始帝刘玄诛杀的。

要说刘玄能当皇帝还是捡了刘縯的漏的,当初刘縯以种种原因拒绝了自己登基皇位的建议,但是在军中多有劣迹的新市、平林二部却担心素来公正严明的刘縯当了皇帝后会找自己麻烦。

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极力拥护懦弱无能的刘玄当皇帝。

而刘玄当了皇帝后,众多大将心里都不服气。更有甚者说只要刘縯一声令下,他们就会追随刘縯而去另起炉灶,这其中又以大将刘稷最为刚烈。

众人心中不平,更始皇帝自然会将刘縯当成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刘玄效仿项羽给刘縯安排了一场鸿门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刘玄没有在这场鸿门宴中取刘縯的性命。

不过,大将刘稷还是因为他的刚烈得罪了更始帝。因为刘稷当初在听闻刘玄登基为帝后公开宣称,大家伙之所以一起起事就是为了追随刘縯、刘秀兄弟二人的,现在凭什么是刘玄来当皇帝。

再加上刘玄册封刘稷为抗威将军的时候,刘稷誓死不受命。所以脸上无光的更始帝刘玄就想杀了刘稷,以杀鸡儆猴。而这个时候,刘縯又极力替刘稷向更始帝求情。

所以,恼羞成怒的更始帝刘玄便在李轶、朱鲔的撺掇下将刘縯一同诛杀。就此,威望盖世的刘縯走完了他的一生,也没来得及看一眼日后自己弟弟刘秀,继承自己遗志所打下的东汉江山。

我的回答不知能否解答题主的疑问,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讨论。


青灯拂史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种人,出身好、人缘好,有能力,又乐于助人,人人提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俨然就是你们团体中的领袖,那么在你脑海中肯定会定向这个人是谁?

没错,刘秀的哥哥刘縯在当时就是这么一个人。



出身好,刘縯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已经远离了皇权中心,但是在当地,仍然是许多人羡慕的好青年。

人缘好,乐于助人,据记载,刘縯性格刚毅,为人慷慨,志向远大,在家中不事产业,为了结交天下豪杰,不惜倾家荡产。试问,这样的人谁不喜欢?仗义疏财,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因此,身边很快结交了一批门客。为后来起义奠定了基础。

能力突出,刘縯在刚起兵时,由于兵力弱小,局势严重,于是打算与附近的下江军联合作战,于是前往下江军驻地,与下江军首领王常讨论联合作战事宜。

经过接触,王常发出了如下感慨:“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自此,王常死心塌地跟随刘縯作战。

后来在南阳大战中,义军对王莽军队群追不舍,使得王莽军队欲渡无桥,欲战无力,被杀或溺水死亡者近两万余人。这一战是刘氏兄弟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而且夺得了大批军器粮秣。 以至于王莽知道刘縯的名字与事迹后,公开悬赏:凡杀死刘縯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样的人为什么没当皇帝呢?如果你想想身边优秀的人是否也常有人记恨就明白了。

的确,当时为了统一各路义军作战,需要推选适当的人来当皇帝,刘縯和刘玄就是两个备选人员。刘縯刚强,能力突出,而刘玄软弱。当时刘縯在外作战,于是一路义军认为刘縯一旦当皇帝,不好控制,会损害到自己利益,于是拥立刘玄为皇帝,刘縯提出暂缓选举皇帝,但没被答应。在争取帝位问题上的退步,可以说是刘縯最大的失误之一。

后来刘縯虽被拜为大司徒,封汉信侯。但是却遭到绿林军将领和更始帝刘玄猜忌。地皇四年(23年),更始帝刘玄联合李轶和朱鲔设计杀害。

史学家何去非有评论:“伯升之不忍者,亦妇人之仁耳。古之求集大事者,常不忍于负人而终为人之所负者,以其相伺之机,间不容发故也。” 就是说刘縯或许相信别人,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心机不足,难当别人对自己的暗中伤害。 “世祖之连兵决战不及伯升,而深谋至计乃甚过之。盖伯升类项羽,而世祖类高皇,此所以定天下而复大业也。” 就是说刘秀在谋略与心机方面更胜一筹,也才能建立大业。


品有余音


哈喽,我是成坤,对中国历史呢有一点研究,致力于做好玩有趣有料的历史解读, 正好我做过开国皇帝的解读,研究过刘秀,所以我来跟题主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其实如果刘縯不造反,刘秀也能过得很好,因为他有商业头脑,懂得经营,而且去过大城市进修,刘秀其实是被自己的哥哥裹挟造反的,因为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好侠士风,在乡梓是颇有威望的。相对于哥哥刘縯来说,刘秀就是个小透明,而且刘縯觉得刘秀难成大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小农思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但是刘縯和绿林军商量起义的的时候,加上刘縯的亲族,一共才有七八千人,刘縯是当仁不让的首领,但是刘秀呢却是个小兵,可能情况比小兵略微好一点,据说当时刘秀作战的时候,因为找不到马给他骑,所以当时刘秀,是骑着水牛参加作战

刘縯 表字伯升,他联合的绿林军本来就是一帮土匪,起义也是为了钱财利益,起义军攻破城池之后烧杀抢掠的事儿没少干,刘伯升是皇室后裔,打的旗号是恢复汉家统治,当然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对起义部队严格约束,引起绿林军领导人的反弹,既然你想当皇帝,那我就让你当不成,不就是刘氏宗室么,于是他们找了一个能够代替刘縯的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更始帝,刘伯升为了顾全大局,怕起义军分裂,当时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虽然刘縯打算认了这事儿,但是这帮绿林军的将领和更始帝可没打算放过他,最后设计陷害了他,也就是更始帝下令将刘伯升给杀了。这就是刘縯的结局。为什么没当上皇帝,因为当时现实情况不允许,他也不想部队分裂造成士气低落,结局就是功未成身先死。

好了,我是成坤,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去看看我做的刘秀的历史解读哦,听更多有趣好玩有料的历史解读别忘了关注我哟


成坤历史大白话


光武帝刘秀兄长刘演勇猛有余才能不足,还反被更始帝刘玄疑其会反将其诛杀,既错过了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千载良机,还落得反被刘玄诛杀含恨而死的悲惨结局。


小龙女5505


被更始帝杀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